星平線  章節227 挖洞

類別: 科幻 | 星際文明 | 星平線 | 索斯   作者:索斯  書名:星平線  更新時間:2020-10-24
 
收回膜對撞機后,艾瑞克斯就可以圍繞這個關鍵裝備來重建山河社稷號,先從它的附屬設備修起。由于不需要再重復在全宇宙范圍內改變星球環境以及“種植”人類基因,山河社稷號的許多功能可以不再安裝,可以節省很大一部分工程量。

但是剩下那40左右工程量依舊非常巨大。在圖紙上進行工程規劃和推演是一回事,實際進行建造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就算有核心艙的幫助,可以按照最優的方案協調零部件生產、設備裝配和星艦總裝,有成百上千的“兵馬俑”型號通用機器人為總裝線提供勞動力,但整體進度依舊比艾瑞克斯的預想慢很多。

“船塢艙里建設工作熱火朝天,沒有一個兵馬俑機器人閑著,但速度還是不夠快。如果能像戒指護衛艦那樣制造就好了,可惜設計圖里看顧者的生產線在門檻之上,無法制造。”

看顧者手掌放出金光便可以打印物體、修復傷害,非常接近于元粒體的功用,這就是它存在制造門檻的原因。它本來就負責山河社稷號的綜合維護,現在照顧天土部落的工作完全是兼職。缺了看顧者,山河社稷號也能制造出來,但是有了看顧者肯定能大大提高建造速度。

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生產能力。看顧者本身就能制造零件,而且是定點制造,相當于把生產、調運、裝配、調試幾乎同時完成。“生產制造看顧者的工廠突然變得重要起來,應該找個合適的機會去看看,能不能收入囊中。”

這件事肯定不能魯莽,當下最重要的還是先收集天人沒有發現的遺跡,穩步增長自己的實力。沒有看顧者生產線不過是進度慢一些,最終還是能夠完工。如果現在就撞上天人的艦隊或者強硬防守,那就有可能影響整體進度。

散布在天土大陸各處零星的殘骸有十二處,然后天人建設了三個集中點來存放和研究山河社稷號殘骸。而在天土大路上,造化道途號的殘骸相對比較少,只有四個集中點,分別位于天土大陸的四個頂端——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某種規律作用的結果。艾瑞克斯要先完成124,然后再去天人的那三個集中點掃貨。

即將到達預定深度。

系統的提示音催促艾瑞克斯前往艦橋,而船塢這邊暫時也沒有必須由他才能解決的問題。設計圖加上全套建造方案,在核心艙系統的控制下完全可以自動運行。若是遇到門檻或者需要繞過一些設計,那個時候才需要艾瑞克斯介入。

重新在艦橋接上魚龍號,艾瑞克斯就能用魚龍的眼睛感知周圍。他們深入地下,周圍已經全都是熔巖。依靠模塊化機器人穩固洞壁,魚龍也不斷釋放出極低溫的冷氣,這才確保了挖掘洞的穩定性。即便這樣,時不時還會有熔巖從墻壁的縫隙里滴下,然后就有模塊機器人去修補墻壁。

僅靠材料性能已經無法支撐這個隧洞,得需要護盾才行。模塊化的墻壁上多了一些白色的蛛網裝置,那些就是工程護盾發生器。它們非常擅長應對持續而沉重的壓力,對冷熱的容忍度也非常高。通過分散壓力以及主動熱平衡,建成這些護盾的區域肯定要更安全一些。

身后不用擔心,重點在前方。隨著魚龍的挖掘,深埋在巖漿下的東西逐漸露出端倪。在掃描雷達上,這是個五百米長、一百米寬、足有三十米厚度的大塊頭,但這只是一層殼。埋在下面的東西是山河社稷號的尾艙,也就是推進器的一部分,而且具有完整的能量、控制和工作系統。雖然從星艦上分離,但是它本身的力場約束護盾仍在生效,這才支撐起一個橢球型的屏障,擋住了后來息壤球的破壞,被包裹到巖漿里也安然無恙。層層疊疊的巖漿最終冷卻下來成了硬殼,也就是魚龍面前的這個東西。

先構造穩定的洞壁結構,不再有巖漿的威脅,魚龍才繼續用礦炮進行切割。挖開“蛋殼”,一層散發著熒光的慣性約束護盾如同雞蛋的膜一樣保護著里面的設備。

已經太久了,而且沒有維護,再好的設備也會降低效率。在山河社稷號的施工標準里,各種保護設備的護盾就像防水漆一樣便宜而普遍,足夠隔絕自然環境對零件的侵蝕,這也是星艦以及能夠保持三億年的原因。但這種保護不是沒來由的,需要一個工作良好的能量來源。就算沒有自然界的傷害,持續的工作也會在內部產生磨損。眼前的護盾就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只需要礦炮輕輕一切,它就會像糖玻璃一樣變成碎片。

那種事情可不能發生。這里還是地下,壓力巨大,而且只有洞穴上空沒有熔巖,其他地方可沒這么安全。所以艾瑞克斯讓魚龍對這層護盾進行分析,搞清楚它現在的頻率、功率和慣性特征,然后就可以生成同樣的護盾與它融合。這就像兩個氣泡合并成一個,原先的氣泡還在,而后面氣泡內的東西就可以進入前一個氣泡內部。

在把下面的動力和引擎艙拿出來之前,首先要修好它。魚龍號小心翼翼趴在“蛋殼”上,布滿感應器的胡須在蛋膜上輕輕掃過,就是不捅破它。一般來說,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任何不具備自我變頻能力的護盾都能被突破,算力高的還可以進一步縮短時間。原本這種護盾的數據就都在星艦的技術資料中,現在要衡量的是時間對它的影響,需要的算力就更少了。

過了一會兒,魚龍張開嘴巴,ZTFD在下顎的前面制造了一臺同樣功能的護盾發生器,用探測出的數據生成同樣的護盾。兩個護盾慢慢靠近,然后如同氣泡一樣連接起來。從龍嘴到下方設備遺跡的通道就建立了。

三億年的陳舊空氣涌了上來,被魚龍堅決擋住。下面的遺跡本身是一個空腔,長久以來在地殼的作用下積累了很大壓力。如果任由空氣宣泄而帶走壓力,對蛋殼的結構穩定性也不是什么好事。現在,壓力繼續保持原先的模樣,反正對兵馬俑機器人可以承受這樣的工作環境。它們從龍嘴出發,進入蛋殼內部。與此同時,用來加固洞壁的工程變形模塊也繼續擴張,開始加固蛋殼,為撤掉護盾取走設備進行工程上的準備。

打開外殼后,更詳細的掃描就可以進行了。艾瑞克斯通過全息圖像來觀察這一部分設備如今的狀況。通過與山河社稷號資料圖的對比,可以確定他找到的是原本右后方的主推進器,外加其配套的輔助能源和損管護盾。這一部分的設備都是完整的,拿回來維護一下就可以直接用。其周圍還有零星艙室和通道,設備雖然都還在,但缺少基礎系統的支撐,一直處于關閉狀態。

山河社稷號是一艘巨大的星艦,主推進器負責它在亞光速階段的運動。到了星艦文明時代,如果說超光速(曲速)航行是考量科技水平的硬標尺,那亞光速時的機動能力就是一根軟尺。它對抗的是各個天體的引力,從小行星到恒星,甚至在黑洞附近的航行能力,都是靠亞光速推進器處理的。

反重力引擎只在“平常”情況下有效,主推進器則是要應付“各種”情況。山河社稷號的主推進器是一臺空間疊壓推進器,基本原理與曲速推進器一樣,但是它搬運的是身后的空間,同時在身后疊加,最終釋放。如果說噴氣式引擎以壓縮空氣做功來產生動能,那么空間疊壓推進器就是壓縮空間做功來產生位移。

不是提供動能,而是直接產生位移。通過噴射粒子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星艦的方式雖然可以很接近光速,但在面對極端環境時,無法為巨型星艦提供足夠的機動性。而且驅動山河社稷號這種星艦需要噴射大量粒子,比太陽風還要恐怖數倍,大部分星球根本不能承受這樣的傷害。

曲速引擎從1開始,也就是1倍光速。從來只有更快的曲速,很少有人需要低于1的曲速引擎,而這恰恰是空間疊壓推進器的技術基礎。山河社稷號是要從將死的舊宇宙來到新宇宙的,面對的是物理規則有所改變的環境。粒子反沖的推進形式看起來似乎比較簡單,但不管是粒子性質、產生粒子的方式以及推進效率都是未知的,都可能被新宇宙的物理規則改變。而直接操作空間來產生位移,所涉及的物理規則系統要相對更少。

更有可能在新宇宙正常運行,這成了山河社稷號等一批星艦的重要設計標準。這一標準對現在的艾瑞克斯沒什么約束,他想要的只是這款大型推進器。重建的山河社稷號將會比之前功能縮水、噸位減小,只要曾經的一臺主推進器就足夠驅動了。每一個回收的設備都可以縮短建造工期,這就是它的意義。

來自下方的信息不斷回饋,艾瑞克斯對推進器的情況就有了更多了解,然后才能確定吊裝方案。首先要把推進器設備和陳年老殼分離開,然后根據重量分布對推進器的結構進行加固。當然,在此期間還要先維修下面的護盾發生器,同時新設備用的護盾。如果意外發生,整個地層結構發生垮塌,新的護盾要立刻起到支撐作用,至少堅持到魚龍張開引力屏障,將周圍的環境整個包裹起來。

艾瑞克斯希望最好不要發展到需要引力屏障的那一步,因為那會極大限制魚龍號的機動性,暫時將它拖在這里。如果這個時候掃描到埃米她們的信號,也許就會耽誤了。不過說來好奇怪,她們去哪兒了?魚龍已經用山河社稷號最好的雷達對引力屏障內進行了完整掃描,沒找到任何復合進化人的星艦。準確地說,只找到了天人的星艦。

怪了,她們能跑哪兒去?總不至于是墜毀了吧?如果真是在地面上,那掃描不出來情有可原。地面環境比天空可要復雜多了,需要辨別特征的工作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是找特定的東西,比如山河社稷號特有的艦體材料,這還好辦。若是一邊掃描一邊分析各種信號都是什么,以天土的面積,這個工作就太耗時了。

“先撈東西,看來下面的情況基本穩固了。”艾瑞克斯從系統中調閱下方的施工進度,出于謹慎的習慣又給加了幾道力場防護。隨后他下達啟動命令,先把工程護盾給支棱起來。

嶄新的護盾慢慢擴張,貼合到已經有三億年歷史的舊護盾內側。通過精細化控制,它并不會去干擾舊護盾的工作,只是準備在它出問題的時候立刻頂上去。隨后,魚龍射出牽引光束,準確命中下方主引擎的承重點,將它拉離地面,暫時懸在1米的高度上。這個時候,兵馬俑立刻將反重力發生器推到主引擎下方。它既可以作為緩沖,也可以作為支撐,讓牽引光束擁有更大的控制余量。

反重力發生器鋪設好之后,牽引光束才開始正經提升主引擎的高度。此時,陳舊的護盾開始震蕩,與“蛋殼”互相碰撞,制造了輕微的地震波。此時魚龍號提升功率,用自己的護盾搶過主引擎護盾的主導權,穩定住兩個護盾共同形成的泡泡。

除了這點地震波外,一切都進行的很順利。當主引擎離開蛋殼后,它上面的護盾就被關閉,工程應急護盾接過班來撐住山洞。從結果上看,工程護盾很好地完成了任務,再有這樣的行動完全可以采取一樣的方法來進行。

魚龍再次長大嘴巴,將主引擎吞進來,隨后魚龍開始倒退上升。主引擎太長,魚龍沒法在隧道內轉身,而且也沒必要為了轉身向側面挖出新空間。倒退就倒退吧,反正感應器是全域的,前面后面視力完全相等。在反重力引擎和五千臺機動推進器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分多鐘的時間,魚龍就再次回到天空之中。

艙室開始變形,給主推進器留出空間。內部的牽引光束、柔質慣性阻尼、引力作用板和兵馬俑通力協作,將它帶到船塢艙去。幾億年來,這是膜對撞機首次再見主推進器——哦,不對,它們在山河社稷號上并沒有直接關聯,應該沒見過面。

兩個大物件往肚子里一裝,魚龍號就有一截身子變得僵硬起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船塢內還是要保持相對穩定,不能總是每天波峰波谷來回蕩漾。艾瑞克斯和魚龍號保持腦連接,協助它適應身體的新變化,順便將洞口處理一下,消除這里的施工痕跡。等到這些工作做完后,艾瑞克斯突然回過神來。

從生物星艦的肚子里造一艘星艦,這和生孩子沒多少區別——他哪來的經驗傳授給魚龍呢?

不過是瞎琢磨罷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