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齊士  第一百五十四章:此處不留爺又有何妨

類別: 歷史 | 上古先秦 | 戰國齊士 | 酒中狐   作者:酒中狐  書名:戰國齊士  更新時間:2020-09-10
 
田氏勝利了?

怎么可能?

齊國天下十分,田氏和鮑氏聯手,也不過是三分!

而國高二卿已經占據了天下的一半還多!

田氏怎么可能干的過國高二卿,更別說兩家還是齊國上卿,自然是有著無數的小弟的。

朝臣們難以置信,甚至不乏瞪大了眼睛茫然四顧者。

此時在館娃宮的這些吳國大臣,都是伯嚭一脈的阿諛奉承之徒。

若是說能力,他們自然是有的,若不然,也不會位居高堂了。

要知道在楚、晉、齊各有桎梏,不能彰顯華夏聲威的時代,吳國卻是異軍突起。

要知道,這個時候,楚國就不說了,那是被吳國一舉攻破了國都的國家,正在舔炙傷口呢。

至于晉國、齊國,也是各有內亂。

而最終統一了華夏的秦國……

這個時代的秦國,就是衰弱、混亂的代名詞。

可以說,這個年代,只要是有志于功名的有識之士,唯一能夠落腳的地方,也就是吳國、越國了。

這也是為什么在春秋末年,吳越的戲份那么多的原因所在。

可是,此時跟隨在吳王身邊的這些奸邪之臣,若是說看到社會局勢,那是自然能夠看到的。

但是,若是說高屋建瓴,能夠看透了迷霧重重的局勢者,卻是不多。

這里面,卻是以伍子胥和孫武為最。

只可惜這兩人現在一個被排斥,一個被散置……

朝臣們偷偷瞥了一眼伯嚭,各個便又恢復了老神在在。

只是,一張張或是肅穆,或是嬉戲,或是淡然的臉龐下,也不知道隱藏了什么心思。

自古以來,能夠混到了廟堂高位者,就沒有蠢蛋,只不過是所想所思不一樣罷了……

朝臣們各懷心思,而主位上的夫差,卻是想到了伍子胥。

他卻是沒有想了太多,只是在想著若是伍子胥在場,必然是能夠給他們做了推演,告訴他田氏是如何勝利的吧?

至于鮑氏?

鮑氏除開后勤方面能夠給予了一些幫助,至于戰場的決定能力……

夫差嗤之以鼻,鮑氏就不是以武起家的人家!

在家族淵學時代,一個家族是什么樣的風氣,是開代老祖就決定好了的事情。

若說一個家族能夠轉變,那么除非是遭遇了什么大事,若不然形成了慣性的家族教育,想要轉變,卻是太難!

這也是為什么封建時代,開國皇帝的能力決定了朝廷的局面……

夫差可不是越國那些與中原幾乎沒有什么交流的半蠻夷之君,他作為周室分封的貴族,自然是熟悉中原的一切的。

鮑氏發家的老祖宗鮑叔牙是怎么起家的,這可是夫差自小就需要熟悉的典故!

身為君王,可以不同經史子集,但是,古往今來的君臣典故,卻是必須要知道的。

這就是帝王術。

實際上說白了很是簡單,就是從歷代君王、臣子的經驗中,知曉個中道理。

在文字獄的時代,這種為君之術,就成為了諱忌莫深的大龍術。

然后一群故作高深的文人雅士就給這些東西,編纂了晦澀難懂的文字,然后以此提高自身身家,這就是帝王術的由來。

實際上說白了,這東西就是讀史以明智。

在漢家朝代,包容萬物,胸懷若谷的時代,帝王術從來沒有登上過大雅之堂,從來沒有成為罪及滅族的東西。

因為這東西就在書本上。

只有到了文字獄盛行的時候,那些包含著統治智慧、包含著啟民思想的書,才會成為了被封禁的禁書。

以至于有些讀書人為了自身榮華富貴,而編纂出一個個有關帝王術的故事,借以成為自身晉身之機。

夫差是正經的太子出身,是接受過太子教育的,是以,這里面的道理,他自然是知道的。

正因為這樣,所以明知鮑氏與戰局沒有多大幫助的夫差,才會想不明白田氏究竟是怎么勝利的!

國高二卿的實力,實在是太大了!

一場宴會,變得各自索然無味……

闔閭墓畔。

密林深深,林蔭處處,斑駁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照射在草地上。

行走在其間的伍子胥,身上仿若穿上了光怪陸離的衣服。

歌聲更大了。

而腳踏地面的聲音也愈發的響亮,甚至……

有點像是利刃砍伐在樹木上的聲音。

峰回路轉,柳暗花明。

伍子胥穿過了一片夾道灌木,跨過了一條潺潺小溪。

木屐踢起的枯葉,沙沙作響。

伴隨著身后的叮咚溪流,反倒是愈發的顯得樹林清幽了。

繞過了一片叢生的刺藤,眼前出現了一片片被砍斷的樹枝。

春秋時代,山林河澤雖然都是國君所有的,但是,并不禁止百姓進入其間砍伐樹木、打獵捕獲。

早前的時候,曾經有了一個周王,他封禁山林河澤,不許百姓進入里面打獵、砍柴。

但是,最終他引起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百姓推翻國君的案例。

自此之后,這山林河澤的所有權,雖然還是歸君主所有,但是,百姓是能照舊自由出入的。

莽莽大野傲然聳立億萬年,君王換卻無數,朝代更迭宛若日起日落。

它自古就存在,從來不曾打上了某一個人、某一個國君、某一個勢力的標簽。

縱有道路以目,但卻也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這方天下,屬于這個星球的生靈。

吳國都城之外的山林,自然是也不例外的。

是以,伍子胥見到有樵夫砍柴,卻是一點也不吃驚。

而那樵夫見到了一身華衣,一看就是貴人的伍子胥,卻是也不慌張。

他避與道左,彎腰行禮:

“黑鱗見過貴人!”

伍子胥嘴角含笑,點頭還禮。

他是君子,見到了這不知道是國人還是野人的樵夫,卻是不需要同等行禮的。

但是,樵夫對他行了禮,他卻是要還禮的。

這在這個時代,乃是最正常的事情。

是以,那樵夫見到一身華貴衣衫,熏染著絢麗顏色的伍子胥,竟然給他點頭行禮,他卻是也不吃驚。

樵夫行了一禮之后,倒退兩步,然后丟下了斧鉞,以示自己沒有謀害伍子胥的心思。

然后他拾取著地上剛才砍斷的樹枝,尋來山藤,將那些樹枝捆綁起來。

伍子胥卻是坐在小道邊的樹樁上。

那樵夫許是見到有人在看著自己,興許是有些不好意思。

他扭頭開口道:“這位貴人,可是渴了,小的帶有竹筒,還不曾喝過,貴人若是口渴,小的這便給您拿來!”

“不敢勞尊駕,某不渴!”

伍子胥擺擺手。

樵夫哦了一聲,低頭又捆綁柴火了。

他將樹枝放在一起,然后折斷了橫生的枝丫,他放夠了一堆之后,用藤蔓捆住了,這才是架在一邊的樹杈上。

伍子胥雖然也曾遭遇了挫折,更是曾經為了逃命,而亡命千里。

甚至為了過關,而一夜急的白了少年頭。

更是為了送他出了楚國,親朋好友替他而死。

甚至就連漢水之畔的一個普通船夫,聽聞了他的故事之后,在送他渡河之后,自盡而亡。

少年時期的伍子胥,滿懷仇恨。

他周轉十余國,但是,能夠為他報了仇的,卻是一個也沒有。

更是還有一個國家,因為他的牽連,以至于亡國滅種!

伍子胥背負的仇怨,實在是太重了!

他攻破了楚都之后,將楚王的墳墓都給扒了,更是將那昏聵的楚王鞭尸。

他打得每一鞭子,都是在為了那些冤死之人報仇雪恨。

有人說他倒行逆施,勸他善良!、

他怒懟:“我就是要倒行逆施,我就是要不顧昔日君臣名分!”

世人只勸他善良,可有人在他當年遭遇萬里追殺的時候,勸了“他”善良?

可有人在人家為了庇護他而國破家亡的時候,說了一句公道話?

不知他的苦,別勸他善良!

伍子胥曾經很苦,內心苦,身體苦。

從少年到中年,他哪一個夜晚是一覺天明的了?

無數次午夜醒來,充斥在腦間的,就是他的父親,他的哥哥,甚至還有他父親為了他報仇楚國,而書寫書信,騙他回去受死……

那是一個明知全族都會死亡,而為了大楚,還要騙他回去的忠臣啊!

可是,他們一家這么忠心大楚,換來了什么?

換來的是全族上下,除了他之外,主仆君臣五百余人的罹難!

那一個昏君,將他全族斬殺,甚至還包括家中的仆婦、門客!

他鞭了他的尸,那又咋了?

那些無辜枉死的生命,那些為了掩護他,而死傷的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生靈,難道就該死嗎?

君命是命,野人之命一樣是命!

沒有誰貴誰賤!

大家都是一日兩餐,都是生老病死!

但是,伍子胥雖然內心煎熬,過的很苦,可是終究是貴人的身份,終究是沒有體會過老百姓的生活。

便如這樵夫的作為,他就看不懂。

“敢問尊駕,這剛剛砍下來的樹枝,自然很是沉重,更是燃燒不得,回去之后,還要在晾曬,尊駕這般作為,這不是做了費力活嗎?”

“若是去砍伐了枯枝死樹,重量又輕,又能直接燃燒,這不是更為省力的事情?”

伍子胥雖然沒有做過樵夫,更是怕是連燒火,也是不曾做了的。

但是,正所謂一理通,百理通!

有道是一事順,事事順,伍子胥乃是兵法大家。

為將者,最是講究心細如發,他縱然不懂砍柴燒火,但是,這不妨礙他的認知。

“貴人不知!”

那樵夫笑著將一個柴火個子掛在了樹丫上。

“貴人你看,這是我剛剛砍伐的樹枝,這些樹枝挺拔修長,這是枯枝所沒有的,是以,挑到了城內,卻是能夠換了好價錢!”

“雖然說剛剛砍伐下來的樹枝富含水分,是以很是沉重,但是,這些樹枝只要暴曬三五天,就能變干。”

樵夫笑著拿過了一邊的斧頭,又切斷了兩根藤蔓。

伍子胥輕笑:“原來是這樣,果然生活處處是學問啊!”

他奇道:“那尊駕為何將柴火掛在樹梢上呢?”

樵夫笑了:“貴人不知,林間濕滑,藤蔓處處,最是容易隱藏蛇類,這樹枝堆放在地上,卻是容易讓蛇做窩。”

“我將它掛起來,就不容易招惹蛇類了,再說了,等到我晾曬干了之后,將他取下來的動作,就會驚跑了蛇類,如此,我就不會被蛇咬了!”

伍子胥點頭:“這毒蛇,最是陰人,不單單是生活處處,就算是出征打仗,在扎營時,也是要用雄黃的。”

他苦笑道:“只可恨朝中卻有奸逆,不知行軍打仗之事,卻屢屢伸手干預,我便是開出了雄黃的物資,也要被他們刁難!”

樵夫豁然一驚,急忙匍匐拜倒:“敢問可是滅了楚國的老太尉當面?”

伍子胥苦笑,伸手虛扶那人起來,這才是苦澀道:“承蒙先王不棄,老朽方有一二薄名,尊駕快快請起。”

樵夫卻是驚呆了,沒想到自己不過是打柴,竟然見到了這個老神仙。

“吳國本是偏遠之地,雖然也是華夏一脈,但是,卻與諸夏脫離太多,若非老神仙揚我大吳國威,諸夏怕是已經遺忘了我吳國也是華夏一員了呢!”

伍子胥有點奇怪:“聽尊駕的話語,卻是條理清晰,不該是一介樵夫啊,卻不知……”

樵夫搖頭苦笑:

“不敢欺瞞老神仙,家翁曾是王僚堂下客,雖然只是一介小吏,但是,鄙人一家也是讀書識字的……”

樵夫黑鱗不說了,但是伍子胥已經聽明白了。

感情這樵夫本是士人出身,只是因為當年公子光的事情,是以政治上卻是失敗了。

當年先王還只是一個公子的事情,派遣專諸以魚腸匕刺殺了吳王僚,是以,成為了吳王,而吳王僚一脈,除了一些投誠的之外,卻是死的死,隱的隱。

這人的祖父乃是王僚的門客,正因為這樣,所以才以士人身,卻只得做樵夫的活計。

伍子胥長嘆一聲:“這方天下啊,不知道多少王公,多少貴人,化為了普通黎民!”

“哈哈哈!”

樵夫大笑:“老神仙也不需介懷,須知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他笑的很是灑脫,絲毫都沒有因為自身的不公,而有了介懷的。

伍子胥見狀,話到了嘴邊的語言,也被他咽了下去。

“尊駕看得開變成,人生在世,不過是蒼駒過隙,眨眼間已然是百年!”

“我還說若是尊駕愿意,可以前往我處尋一事務呢!”

伍子胥自嘲:“我這天棄之人,若是幫了你,怕是過不了多久,你就要再一次經歷了跌落泥潭了!”

樵夫哈哈大笑:“不敢勞老神仙牽掛,某做這樵夫,也足以一日兩餐,又何必趟了政治的渾水呢!”

聽聞了樵夫的話語,伍子胥卻是豁然一驚。

是啊!

他還在堅持什么呢?

不過是一日兩餐罷了!

再說了,以他的名號,去了哪里,不能討得一碗飯食呢!

老樵夫捆完了柴火,拂又舉起斧頭,一邊揮砍樹枝,一邊高聲而歌:

“富貴自是福來投,利名還有利名憂。

他的聲音,蒼茫中帶著灑脫,宛若一副得道高人的模樣。

伍子胥靜靜的聽著。

每當樵夫唱了一遍,他就覺得內心的郁結,就少了幾分。

是啊!

他還有什么需要掛念的呢?

“富貴自是福來投,利名還有利名憂。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伍子胥嘴角帶笑,輕輕咀嚼樵夫的言語。

這四句話,當真是說透了人生一世啊!

伍子胥撿起地上樵夫的水筒,拔開塞子,美美的灌了一通。

待他喝飽之后,那整整三節胳膊粗竹子做的水筒,就沒了一大半。

“尊駕,多謝您的水了!”

伍子胥鄭重的彎腰。

所為的去非是樵夫的水,而是這幾句人生哲理。

“不敢當老神仙的謝,不過是一杯水罷了,半里之外就是小溪,某在那里藏了陶甕,取了燒開便是!”

樵夫短短的時間,就已經再次砍伐了足夠一捆的柴火。

伍子胥放下了水筒看,仔細的檢查了塞子,發現自己已經蓋好了。

他詢問道:“我聽尊駕這偈語,卻是看透人生之人所作,不知可是尊上的遺作?”

樵夫大笑著搖頭:“非也非也!”

“家祖雖然也算的是飽學之士,但是,卻是非這等高人!”

他正色道:“我所唱的乃是去歲年前時日,有一自稱是田氏之人,教導與我等樵夫的!”

他笑道:“說來也是奇怪,那田氏之人看似卻非這等大才,但是這短短的四句偈言,卻是最有哲理不過。”

“那田氏之人教會了我等這些話語之后,然后便讓我們在外出打柴的時候,吟唱這些詞句。”

樵夫笑道:“不瞞老神仙,這話語卻是忒有道理,我等每每念及了它嗎,只覺得心氣愈發的平復了!”

“田氏之人?”

伍子胥一楞,他急忙追問:“可是兩個年不過三十的少年郎,生的約莫八尺有半?”

樵夫點頭,他一臉的驚奇:“老神仙這也知道?說來也是,那田氏兩子,個頭卻是極高,要比一般的貴人都要高了半個頭的樣子!”

伍子胥茫然。

竟然是田氏那兩個使者所作?

去年的時候,田氏的使者到來,他也是知道的,甚至還親自見了那兩人。

當時,這兩個田氏子給他的第一感覺就是高!

他自己的身材就是極為高大的,但是,見到了那兩人之后,卻是幾欲到了仰望的地步了。

這雖然與他年紀漸長,身材縮水有關,但是,更多的卻是田氏的基因問題。

田氏乃是以武起家的家族,家族歷代都是選拔身材高挑之人聯姻。

如此一來,這族中的子弟自然就更加的高大了。

只是……

田氏子讓這些樵夫唱這四句話做什么?

“尊駕,那田氏之人可曾還有什么話語,告知與你?”

伍子胥覺得這里面自然是有著什么不對的。

去歲的田氏使者,都是田氏小子所派。

那人可是田武的疏堂侄子。

今歲更是被定為田氏嫡子。

況且,不管是這一次的滅國高二卿的事情,還是去歲的滅莒國之事,都說明這小子布局甚遠的!、

他能夠在去年的時候,動手滅莒的伊始,就埋下了今歲破除國高的暗線來,自然是不會無緣無故轉告這些樵夫這個話語的。

伍子胥覺得,這里面應該還有事情才對!

樵夫仔細想了想,他回憶著當時的事情。

也就面前這人是伍子胥,若是換了人,他自然是就說沒有了的。

但是,伍子胥卻是廣大了他們吳國榮威之人,雖然他已經是一個黎民了,但是,吳國興亡,他卻是與有榮辱的!

樵夫黑鱗仔細想了又想,猛然一拍額頭,開口道:“我想起來了,當時人田氏子說——若是有人追問這是哪里來的,就告訴那人一句話……”

“快說,快說!”

伍子胥忍不住了急忙催促起來。

田氏子花了這么大的一個代價,饒了這么遠,布了這個局面,自然不會是做了無用功的。

那小子,怕是在謀劃著什么呢!

雖然他不得君王地重用,甚至還要薅奪了他的軍權。

但是,看在先王的面子上,伍子胥決定不與夫差一般見識。

這小子就是他的子侄輩,何必與他一般見識呢!

只要自己將吳國發揚光大,就算是對得起先王地重托了!

伍子胥這么急切的一個催促,樵夫剛剛想起了兩句的話語,又給他打斷了。

樵夫想了想,卻是忘記了開頭是什么。

他索性丟下了斧鉞,坐在還未捆起的柴草上面,然后撓撓頭。

“老神仙,我只是記得一句‘莫說歲月無情過,需當知三十年河東轉河西。’他要我們轉告詢問者‘東方不亮西方亮,’還有一句晦澀的開頭,我卻是忘記了!”

老樵夫仔細的想了想,這才是道:“好想里面有一句什么此地廟宇狹,不知君駕靈,若祝厭狐時,自有留爺處。”

老樵夫仔細想了又想,好想就是這些語句,反正說的是稀里糊涂的,渾然不似這個時代的言語!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