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脫險后驚魂未定,派人將中書令蕭嵩給叫了過來。
李隆基一身白色的單衣,披著虎皮大氅,寒風中打了個寒噤,沖著蕭嵩問道:“親家,到底發生何事?”
蕭嵩字喬甫,號體竣,南蘭陵郡人,梁武帝蕭衍之后,梁明帝蕭巋玄孫,神龍元年出仕,歷任洺州參軍、宋州刺史、尚書左丞、兵部侍郎、河西節度使等職。在擔任河西節度使期間,他施反間計除掉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任用名將張守珪等人,大敗吐蕃,因功入朝為相,拜中書令,封徐國公。
蕭嵩的兒子蕭衡娶了玄宗的女兒新昌公主,所以如今既是宰相位極人臣,又是皇帝的姻親,李隆基器重有加。
但蕭嵩的能力相當平庸,很多事上沒有主見,如今被皇帝逼問,目光不由瞄向李隆基身側站立的高力士。
高力士道:“徐國公有事直言便可,剛剛是不是地動了?”
蕭嵩忙不迭應聲:“是,剛剛確實發生地動。”
李隆基神色有些不悅,繼續問道:“哪里地動了?長安?還是洛陽?”
蕭嵩想了想,不知該如何回答。
高力士接話:“估摸是洛陽周邊地區,地動應該不是很強烈……幸好有龍威庇佑,這不營地沒事么?”
曠野中所扎營帳,除了皇帝的寢帳大一些,大臣、將士和太監、宮女的營帳都很小,即便倒塌人員也不至于被埋于廢墟中,因而營地內人員除了受到驚嚇,損傷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蕭嵩道:“圣上是否需臣派人到各處打探一番?”
李隆基皺眉:“這還用得著朕提點你嗎?親家在來之前,是否該把所有事情安排妥當?”
“臣這便去。”
蕭嵩提出告退。
李隆基不耐煩地揮揮手:“你先往妃嬪和公主、皇子落腳的地方去看看,他們別有事才好。”
這個時候,李隆基最關心的是老婆、孩子的安危,他叫蕭嵩來的主要目的也是為此。
高力士見蕭嵩木訥,心中很著急,趁空上前,湊到蕭嵩耳邊囑咐兩句。
蕭嵩如醍醐灌頂,連連點頭,最后步履輕盈地往遠處去了。
蕭嵩離開后,高力士尚未回到李隆基身邊,被告知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蕭嵩同為宰相的韓休前來問躬安。
“陛下,韓相來了。”
高力士疾步走到皇帝身邊說道。
李隆基緊了緊虎皮大氅,使了個眼色,高力士立即明白皇帝的心意,派人將韓休傳來。
韓休,字良士,京兆長安人。其出身昌黎韓氏,制舉入仕,授桃林縣丞,歷任左補闕、主爵員外郎、中書舍人,遷禮部侍郎、虢州刺史,拜工部侍郎,轉尚書右丞。今年剛受中書令蕭嵩舉薦登上相位。
韓休年過花甲,身體瘦削,立于風中,顯得有些弱不經風,但見到李隆基后說話卻中氣十足。
跟蕭嵩不同,韓休屬于實干派,脾氣大,嗓門更大,跟李隆基隔得老遠,聲音依然讓李隆基覺得甚是聒噪。
“圣上,營內各位娘娘、皇子、公主、王公、大臣等并未有人遇難,卻有兩位大臣在奔逃時被木樁壓住腿,傷筋動骨,少說得休息一個月。至于將士,營北有處屋舍房梁斷裂,土墻倒塌,埋了二卒,挖出來已沒了氣……”
韓休比蕭嵩有能力多了,蕭嵩茫無頭緒,他這邊已完成災情勘察。
只是他說話不中聽,稟報的事情并不是李隆基想聽到的。
高力士對李隆基的心思把握極準,質問道:“都在營地里落腳,怎么有人住屋舍?”
韓休解釋道:“北邊高處有一土地廟,外圍哨卡便設在那里,士卒守夜時于廟內輪換休息,這才……”
高力士對李隆基奏稟:“陛下,除了兩個不開眼的小卒,旁人皆安然無恙……老奴就說有您龍威庇佑,所以遇難成祥。有的人不想被您庇佑,寧肯去信那些泥菩薩,死了也是咎由自取。”
李隆基對于突如其來的天災有些心煩意亂,對于高力士這番恭維話沒什么感覺,揮手道:“加派人手到周邊查探,弄清楚到底是何處發生災情……朕要到洛陽,若洛陽遭災,朕難以對東都百姓交待。”
韓休直言不諱:“圣上,此番地震,動靜鬧得很大,想來東都那邊災情小不了。”
高力士嘆道:“可惜圣上只差一天坐鎮東都,不然的話,有龍氣鎮壓妖邪,東都百姓也就能避禍了。”
李隆基沒敢再住營帳。
即便外面冷,他也只是讓人多給他加了件衣服,再找人用布幔將周圍圍住,擋住勁吹的北風。
好在沒雨,不然今夜就難受了。
除了武惠妃和咸宜公主前來,李隆基破例見了一面外,旁人就算是太子也未被允許見駕。
李隆基覺得自己此時太過狼狽,不想在兒女面前折損威嚴。
天亮后,鑾駕繼續往洛陽。
一路上隊伍經過之處,山體滑坡,河堤裂口,房屋倒塌,一看便能察覺到災情的嚴重,不過蕭嵩昨夜已按高力士吩咐,提前派出官兵,把官道和洛水兩邊的殘垣斷壁給“遮掩”住,不太嚴重的連夜收拾一下,嚴重的則直接覆蓋上樹枝和枯草,不讓李隆基見到。
不過即便遮掩再好,等鑾駕抵達洛陽,皇帝和文武百官終歸還是見到真相……城門樓被震得傾斜了,高大的城墻裂開道大口子,人可以輕易從縫隙中鉆進鉆出。
而城里莫說是普通百姓的屋宅,就算是皇宮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此時整個城池正處于一場大災難后的凄苦與悲涼中。
本來地方和皇宮那邊準備好的迎駕儀式,全都被取消了。
李隆基于午后抵達洛陽,鑾駕沒走洛水,直接穿街過巷,快速趕往皇宮,雖說街道兩側都用布遮擋了,但那些搖搖晃晃的二三層樓房卻沒法隱藏起來,光禿禿的屋梁讓人觸目驚心。
高力士提前通知準備迎接圣駕的地方官員回避,指揮鑾駕一行,匆匆穿過宣輝門,進入皇城,盡早讓李隆基跟城內悲慘的災后景象隔離開來。
“力士,你去問問洛陽的真實情況,匯總后奏報給朕。”
李隆基對旁人不放心,派高力士親自前去。
“陛下放心,這不是什么大災,大唐亂不了。”高力士道。
洛陽的救災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楊云從董家回來后,沒有再到處亂跑,先把醉仙樓收拾好再說。
令人欣慰的是,醉仙樓在開業前經過他一番修繕和加固,除了部分墻體出現裂痕外,并未有倒塌跡象,只是后院一處牲口棚塌了。
再就是存放酒的壇子被落下來的磚瓦打碎,損失在五成左右。
廚房和灶臺也需要修復。
本來說當日要以道士身份去迎接圣駕,地震一來直接省了,官府沒派人來催請,楊云知道李隆基不可能再有心思跟道士坐而論道,少了一次見皇帝的機會,楊云并不覺得有何可惜之處。
“楊小官人,府衙派人來了。”
就在楊云清點損失時,何五六快步進入酒樓后院。
楊云放下手頭的事情,帶著何五六到了前面大門處,此時街上很多屋舍倒塌,大批人員正在挖掘廢墟,情況有些悲慘。
好在上林坊因昨夜地震前及時得到預警,到此時仍未有人員死傷的報告。
若換旁處,光是街巷內擺成一排排的尸體,便不忍直視。
來者是劉衡政派來的幕僚,年約三十,穿著身袍服,頭發梳理得整整齊齊,戴著一方平頂巾,腰束革帶,腳蹬烏皮靴,顯得極為干練精神,自報家門,名叫馮頃。
簡單見禮,馮頃道:“圣駕已臨東都,劉府尹之意,道長不必前往迎圣。”
楊云點頭表示明白。
他估摸著劉衡政親自派人來通知他此事,定有下文。
果不其然,馮頃嘆道:“道長功德無量,昨夜預警后,上林坊百姓及時從家里出來,劉府尹接到通知,也對各坊做了知會,努力將災情降到最低點……奈何時間太過倉促,未通知到洛陽全城,不然能避免更多人被埋。”
楊云早就知道董奇容不肯承擔責任,到董府預警,也是想通過其之手,向劉衡政匯報,能多挽救一個人算一個人。
不過如此也變相成全楊云,讓人知道這場災難他成功預測到了。
楊云道:“我只是將卜算到的事情,如實告知劉府尹,不算什么。”
馮頃有些緊張:“地動后,余災不斷,您可知下一次災情何時發生?圣上駕臨東都,如今已入住宮城,派了高公到府上問事,劉府尹正在外邊組織救災,待會兒就要去見高公,不知……”
洛陽發生地震,接下來便是善后和災后重建,且一定是地方主官負責,可惜劉衡政并無多少抗震救災經驗,再者他還想借災情撈取政治資本,一邊琢磨該如何救災,一邊還想利用提前預測到災情做文章,獲得皇帝賞識。
楊云道:“大災已發生,小災雖不斷,但破壞力遠遜大災,就算偶有人員傷亡,也不會有前者多……我只預測到這一點,其他事情恕我無能為力。”
馮頃明顯有些失望:“能提前卜算到地動,足見道長道法高明……若非董坊主派人知會府尹時在下也在場,真不敢相信……您先忙,在下這便先回去稟報府尹。”
馮頃知無法從楊云這里得悉“天機”,便不再多留,緊忙提出告辭。
高力士前來問災,給予劉衡政的壓力很大,他抓住僅有的一點時間,派人來問楊云的態度。
馮頃回去見劉衡政時,劉衡政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額頭冷汗涔涔,坐立不安。
“高公公到府已有盞茶工夫,再不出面怕是官位難保。”劉衡政沖過來道,“楊道長如何說?”
馮頃如實將楊云的話轉告。
劉衡政皺眉:“早知他法力不可能通天徹地,但能提前預知到地動災害,已算神人。”
說完劉衡政不再理會馮頃,親自去見高力士。
高力士因余震隨時會發生,并未坐在府尹官邸正堂等候,而是在偏院相對較為空曠寬敞的花壇邊,坐在軟塌上喝茶,頻頻側頭張望,神色間有些不耐煩。
“卑職見過高公。”
劉衡政出現在月門前,看到高力士后,連走幾步上前見禮。
高力士擺擺手:“劉府尹,久違了。”
劉衡政能做到河南尹,執掌東都事務,在朝人脈不淺,之前他便曾向高力士送過禮,得到過高力士的接見。
劉衡政賠笑道:“高公您還記得卑職?”
高力士面帶不滿之色:“就怕有些人忘了咱家。”
“這不余震頻頻,救災之事又太過繁瑣,卑職心里掛念著百姓福祉,先把事情安排妥當才來見高公您……卑職可是一刻都不敢耽擱啊。”劉衡政表忠心道。
高力士神色稍霽,看了劉衡政幾眼,這才道:“這老天也太不給面子了,知道圣駕要來,別的時候沒鬧災,偏偏這節骨眼兒上……不過萬幸,圣上遲一日才到,不然的話怕是你我都要倒大霉。”
天才一秒:m.2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