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來過這個時代,就不會知道物資匱乏到了極致是個什么樣的場景。
身為大王,在王宮之中自然是什么都不缺乏。
可出去到了民間,那日子過的是真的苦。
老秦人在商鞅變法之前,戰斗力低下。
而商鞅的軍功授田授爵一出來,老秦人立馬化身戰無不勝的強軍。
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老秦人太窮了。
商鞅的變法,根本上就是給了貧苦的老秦人一個發財致富,成為人上人的機會。
相比起有華宅,有美人的日子。上戰場上去搏命算得了什么。
人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就是真的不怕死了。怕的只是沒有翻身富貴的機會。
王霄之前出咸陽城北上,巡視鄭國渠的時候,算是見識到了極端的窮困是個什么樣子。
鄭國渠沿線的百姓,那是位于鹽鹵地上。
日常生活吃飯不是追求吃飽,而是追求能不能吃得上。
缺乏布帛,許多人家真正能出門穿的衣服只有一套,誰出門誰穿。果果的下地干活都是在晚上,因為沒人看到,而且不會磨損布料。
家中窮困,別說鐵鍋這種奢侈品了。用的工具都是石頭木頭做的。
王霄親眼看著,那些為了改變自己家中命運而拼命挖渠的百姓,是如何用這種工具生生挖開大地的。
所以王霄決定增加物產,讓百姓們活動更好一些。
糧食方面,王霄沒有太大的辦法。頂多是在土化肥方面提供一些意見。
不過這種技術革新,沒有強制推廣的能力的話,老農們是絕對不會輕易接受的。
而強制推廣,呂不韋肯定不干。
他現在想方設法壓制王霄呢,哪里還會給他繼續施恩的機會。
至于占城稻什么的,先不說獲取的難度,本質上那種稻米需要在長江以南的地方才能真正的發揮其用處。
現在的大秦,根本就是用不上。
所以,王霄以自己的名義開始推廣桑基魚塘。
所謂的桑基魚塘,就是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種植桑樹。
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餌料,以塘泥作為桑樹肥料。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結構與生產鏈條。
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進,達到魚蠶兼取的效果。
桑樹,葉子可以養蠶用來制作衣物。
果實是桑椹,能吃能釀酒。
木材可以做家具,葉子和皮可以入藥。
而魚塘的話,幾十畝的魚塘就可以養上萬斤的大魚。
魚是一種非常適合食用的肉類來源。
比起那些需要入山林狩獵的獵物來說,不但獲取容易,而且染病的幾率也很低。
當然了,前提是得好好烹飪,不能吃魚膾。
吃魚膾追求的是美味鮮味,對于追求填飽肚子的百姓來說,基本上不至于生吃。
秦國現在沒有大戰,百姓們閑暇的時光比較多。正式做各種工程的好時機。
歷史上這個時候一般都是去挖山修陵墓,或許是去修長城什么。
現在的話,王霄表示希望大家可以先為自己的肚子而忙碌起來。
王霄自己在王宮里面開辟了一塊地方搞示范。
不過他自己做起來容易,但是百姓們推廣卻很難。
此時的關中并非后世水土流失嚴重的樣子,而是森林密布,河川湖泊到處都是。
哪怕是在小湖泊四周擴建,他也得有足夠的工具才行。
所以兜兜轉轉的,又來到了生產資料上面。
王霄找到墨家的人,自己提供思路,然后讓墨家的人去干活。
新式的冶煉方法,包括鼓風箱,在水邊建水車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從用木材為燃料改變為用煤炭作為燃料提供更多的熱量等等。
直接用煤炭的話,會導致含碳量過多發脆。
不過這比起增加金屬的產量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王霄還沒有親政。能夠名正言順動用的力量也不算多。
所以攤子鋪開的時候很大,可進展卻是一直不快。
呂不韋的各種使絆子一直沒斷過,最正當的理由就是要保障鄭國渠的修建,從而不斷抽調王霄手中的力量。
而王霄的優勢,則是在于他弄出來的這些東西都是非常得人心的好事。
哪怕呂不韋想要搗亂,也只能是用些小計策拖后腿。想要在決策層面上否定,根本就做不到。
就這么推進下來,直到過了數年之后,才算是初步見到了成效。
桑基魚塘方面,關中大小湖泊之中有近半被改建。大量的桑林和魚塘,提供了海量的魚肉資源以及蠶桑資源。
衣食住行四大生活必須的前兩項,得到了有力的補充。
冶鐵方面,新技術的運用得到了充分的驗證與好處,最終達成了在整個大秦工坊的推廣。
帶來的最直接的改變,就是大秦金屬產量與質量上的大幅度提升。
不過這些金屬出來之后,大部分都是被強勢的軍方給截胡。留給民用的份量并不算多。
好在總量上的大規模增加,哪怕是少部分在民用上,比起以往來說也是讓人眼紅般的改善。
別的不說,咸陽城周邊的村鎮里,基本上已經再也見不到石頭木頭做的農具了。
甚至于,家家戶戶都能有口鐵鍋來用。
不要小瞧鐵鍋,這可是真正的戰略性武器。
歷代對草原的禁止出口的物品里,鐵鍋每次都是名列前茅。
有了鐵鍋,就可以隨時吃到熱食。無論是對于行軍作戰還是日常生活,都有著難以想象的好處。
在王霄的努力下,大秦的國力已經強盛到了咸陽城周邊百姓,人人家中都能用上鐵鍋的程度。這絕對是一項了不起的善政。
在王霄看來,這種程度的改進收獲不算多大。
畢竟比起他所經歷過的工業時代來說,這么點點的產量增加,在工業時代里就連浪費掉的廢角料都算不上。
當然了,在老秦人與墨家人眼中,幾千幾萬斤的鐵器產量那都是了不得的收獲。
這么多的鐵料,足夠打造多少萬件的農具鋤頭犁刀了。
造紙術方面,因為技術含量太低,所以是最早就出成果的。
紙張一出來就是大受歡迎,甚至出口列國為王霄賺了不少錢。
王霄不缺這點錢,文化普及什么的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他用紙張做了一件創舉。
那就是發行邸報。
邸報實際上出現的時間很早,在西漢時期就出來了。
當時各郡在長安城內都有辦事處,派駐有常駐代表。這些人的住處,就被稱為邸。
他們的工作是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后由信使帶著,通過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那里。
這種形式,就是最早期的邸報。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信息匯總,而且不會面向民間。
所以真正意義上最早的報紙,起源于唐朝。而邸報這個稱呼,則是從宋朝開始。
現代的吹子們鼓吹西方多好什么的,實際上那些東西都是咱們老祖宗們玩剩下的。
像是現代世界人人都愛的鈔票什么的,那些都是咱們多年前就已經弄出來的。
如果不是因為蠻族的毀滅,咱們早就站在了世界最巔峰。
王霄弄了邸報出來,一出來就是按照正規報紙的節奏在弄。
正版上都是大秦的大事件,像是什么鄭國渠的修建進展,某某縣令調任等等。
副板上則是一些熱門話題與外國時政。
像是趙王的王后是技師出身,咸陽城哪家權貴的姑娘跟誰跑了什么的。
王霄還特意增加了增刊,用來登載。
第一篇出來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封神榜。
一個筆名叫做冬天里的花兒的人,在邸報上開始連載封神榜。
當然了,這部之中,也是盡可能的用這個時代的話語來描述表達。
別的都不合適,不說寫作方式什么的,單單是時間段就對不上。
所以王霄只能是上封神榜。
而且他還養了一二百個能說會道之人,滿大街的拿著邸報進行宣傳,盡可能的做到人盡皆知。
來自現代世界的王霄,非常清楚輿論的重要性。
自己身為秦王,占據了法理上的制高點。再一手抓軍權,一手抓輿論。
那這天底下誰也威脅不了他。
很明顯,在這個精神享受空虛匱乏。看本書最多也不過幾千幾萬字,要多精煉有多精煉的時代里。
故事詳實,內容豐富的封神榜一出來,立馬引起了極大地風潮。
甚至于,外地的豪富們開價數十金,只求一份邸報用于收藏。
發行幾期之后,甚至有來自許多郡縣的人,蹲守在發行院之外翹首以盼。
只要拿出來,立馬就是直接用金購買。
王霄還想著給邸報上增加廣告的,只是愿意打廣告并且能支付大筆廣告費的太少。
而且總感覺步子太大會扯到那啥,所以就暫時放棄。
呂不韋非常眼紅邸報,試圖用各種手段弄到手。
只可惜邸報從最基礎的紙張,到后續的制作,乃至于內容的編撰都牢牢的掌握在了王霄的手里。
這東西根本就沒辦法搶,就算搶走了,最受歡迎的封神榜他也不知道后續該如何去寫。
越來越感受到壓力的呂不韋,頭發都愁的發白了。
天才一秒:m.dushu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