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戰俘的問題上,李楊一改前態,出人意料的采取了懷柔的政策!
遼東百廢待興,正是需要壯勞力的時候,一萬多名匈奴青壯正好可以完美的填補勞力的缺口!
李楊令田豐為戰俘登記造冊,以十人為一班,五十人為一隊,將其統一看管!
戰俘的主要任務是為遼東修路,修滿三年,視其表現,再行處置!
表現優異者,可為其發放戶籍,遷為漢民。
作奸犯科者,一律從重處罰,決不輕饒!
大戰過后!
遼東重新恢復了平靜,軍民懷著飽滿的情緒,紛紛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李楊每日奔走于鄉里田間,與百姓一同過起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般的生活。
相比于一派升平景象的遼東來說,遙遠的江東卻刮起了一股青春風暴!
在東漢朝廷中,掌握最高軍政大權的三個重臣,被并稱為三公!
分別是掌全國軍事的太尉,掌全國政務的司徒,以及掌全國監察執法的司空。
袁安在漢章帝時,曾先后擔任司空和司徒,袁安有三個兒子,其中三子袁敞在漢安帝時也做到了司空,二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是東漢最有影響力的經學名士之一,袁京的兒子袁湯更是把三公職位做了一個遍,歷任司空,司徒,太尉之職。
袁湯的兩個兒子,袁逢和袁隗也都做到了三公,袁逢曾任司空,袁隗曾任司徒,袁家連續四代都有人官至三公,位極人臣,所以人稱四世三公。
如果從數量上來說的話,則是五個人做到了三公,所以也可稱其為四世五公。
汝南袁氏與同樣四世三公的弘農楊氏,被并稱為東漢官僚世家的絕代雙壁,而袁逢就是袁紹和袁術的父親。
不過不同的是,袁術是嫡出,而袁紹卻是庶出,雖然都是袁家人,但是袁紹的身位地位跟袁術相比還是有差距的,這也就是袁術打心眼里看不起袁紹,罵他家奴的原因。
雖然嫡庶有別,但要論個人魅力,袁紹就要甩袁術幾條街了!
袁紹相貌英俊,氣質宏雅,待人寬和,喜怒不形于色,成功的把自己塑造成為士人的領袖和官僚集團的政治代表,又因為果斷誅殺宦官,和公然反嗆董卓而名揚天下,以至于關東聯軍選盟主的時候,眾人都一致提議非袁本初不可。
袁紹與袁術兄弟二人,各自樹立黨羽,互相攻伐,為了對付袁紹,袁術北面結交右北平的公孫瓚,使其南下進攻冀州,而袁紹則采取了結交荊州劉表的策略,讓劉表牽制袁術。
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四月。
袁術派孫堅征討荊州,攻打劉表。
劉表派黃祖在樊城附近迎戰。
在激戰中,孫堅中箭而死,其子孫策帶領余部繼續依附在袁術軍中。
同年東,袁術與公孫瓚南北夾擊,同時向袁紹及名義上隸屬于袁紹集團的曹操發起進攻,很快,袁紹在龍湊擊退公孫瓚,而曹操在封丘將袁術打的大敗虧輸。夢想中文
在曹操和劉表的南北進逼下,袁術被迫退守壽春。
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
袁術表奏朝廷任命孫策為折沖校尉,給了孫策一千人馬,派他前往江東攻打揚州刺史劉繇。
此時的孫策年僅二十歲,長江在蕪湖和南京之間,是西南東北流向的,人們便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右岸區域為江東地區,長江左岸區域為江西地區,跟現在的江西省并不是一個概念。
孫策英武聰慧,膽略過人,武藝高超,且性格豪邁不羈,喜歡結交英雄豪杰,年少時便已名聲在外。
孫策不但作戰非常驍勇,而且顏值也是偶像級的,陳壽在三國志里說孫策相貌英俊,愛談笑,性格豁達,開朗而幽默,樂于接受意見,又善于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都愿意為他效死命。
就連袁術也常嘆息說,如果我袁術有孫策這樣的兒子,就算死也可以瞑目了。
孫策在帶兵出發后,一路上不斷有人前來投奔,等到了歷陽時,孫策的兵力已經達到了五六千人。
此時的丹陽太守周尚是周瑜的伯父,孫策與周瑜乃是舊交,于是便派人給周瑜送去了一封書信,邀請他前來共事。
二十歲的周瑜在看罷書信之后,馬上從伯父周尚那里提取了一支精兵,日夜兼程趕來。
孫策喜出望外,二人合兵后,聲勢大振,很快便攻下了橫江和當利,接著揮師渡江,攻破牛渚,打敗了笮融,薛禮,攻下了秣陵,又乘勝進軍攻占湖孰,江乘,逼近劉繇的揚州刺史府所在地曲阿。
劉繇畏懼,選擇堅守不出,此時劉繇的同鄉趙凡前來探望他,有人勸劉繇重用趙凡。贊其智勇雙全,一定能對付孫策。
但劉繇卻看不上趙凡,只給了他一個斥候的職位。
在一次外出偵查中,趙凡在神亭與孫策突然相遇,當時孫策身邊帶了十二個人,程普,黃蓋這樣的猛將也在其中,而趙凡的身邊卻只有一個人,但趙凡毫不畏懼,上前便與孫策單獨交起手來。
二人的武藝在伯仲之間,殺的難分難解,孫策首先刺中了太史慈的戰馬,還順手搶走了趙凡的戰袍,而趙凡則摘下了孫策的頭盔,這時雙方的大隊人馬同時趕到,于是各自罷手而去。
孫策悍勇世人皆知,出道以來一直未逢敵手,趙凡能與其戰成平手,可見其武藝之精湛絕非浪得虛名,而且趙凡還善于治軍,他的及時出現對劉繇來說簡直是天降大禮。
奈何趙凡出身寒門,因此劉繇仍舊不肯重用他。
興平三年。
孫策攻下曲阿城,劉繇逃到豫章,一年后病死。
此時孫策文有張紘,張昭,秦松,陳端。
武有周瑜,呂范,程普,黃蓋,朱治,蔣欽,周泰,陳武,凌操等人。
還有孫靜,孫賁,孫輔,孫翊等宗族成員輔佐。
核心班底已經初步構建完成,于是孫策便以曲阿為根據地,向包括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豫章郡,廬陵郡,廬江郡在內的江東六郡迅速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