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468章 什么都略懂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 浙東匹夫   作者:浙東匹夫  書名: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更新時間:2021-04-13
 
結束了“劉家峽工業區”的視察后,李素一行在徐庶的引路下,一路春風得意走馬觀花進了蘭州城。

從劉家峽下游到蘭州城,其實整整有六十里路,不過李素一行走起來卻不覺得慢。因為一多半的河岸兩邊都被規劃了水車,未來至少能綿延三四十里。

最后二十里的城外河谷,原本是去年水攻韓遂的戰場,現在也被規劃成了工地,將來會再這兒建設幾座通商集散的港口碼頭,還有很多織棉布的工坊,以及其他不需要水能的行業的手工工坊。

總而言之,蘭州城上游六十里,未來就是一片綿延不斷的工業區,只不過現在投資規模還很小,很多地皮只是規劃了預留著,并沒有足夠的官營作坊或者民間富商投資。

另外為了盡量少占低洼平整河谷的耕地,規劃的時候也是工農間雜,盡量把相對高處、干燥灌溉不便,也不夠平整的小丘拿來建工場,能種地的暫時還是拿來種地。

畢竟還是農業社會,西涼也不富庶,外地千里運糧過來很困難,糧食必須自給自足。

諸葛亮跟著看了一路,最后感慨:“官府和富商的投入還是太慢了,這么好的條件,水利都在死命修了,不盡快充分利用起來多可惜?

真想給二姐寫封信,讓她親自來這蘭州,開個幾千臺織機的大棉布作坊,益州那點生意反正也是守成吃老本,交給府上的管事就行了,過兩年等三弟也稍微懂點事了,也能幫著看看賬。”

諸葛亮有此言,顯然是見慣了超級富商們打造的大世面,知道當年的“益州速度”搞產業建設有多快。在他眼里,關羽在涼州這兒搞得那么慢,關鍵還是一個問題:錢沒到位。

官府投入不多,是因為官府看不出在這兒大搞建設投入過多,會對未來的天下爭霸有多少好處,回本太慢。但民間既然有那么多游資閑錢,又有看得出獲利趨勢的明眼商人,這時候就該逐利進場。

李素聞言,心中暗忖:這個辦法倒是不錯,或許將來這些家族會成為大漢朝的產業資本寡頭財閥,但眼下也顧不得了。

財閥不一定都是壞的,要是能加快國民產業建設,而且國家需要向邊緣地區那些政治賬算不過來的地區擴張影響力,財閥就財閥吧。

李素身邊那些女眷,雖然不懂這方面的事兒,但看著她們印象中該是苦寒好吃懶做的西涼百姓,居然也能活得那么積極,在官府的組織下干活干得熱火朝天,也是心中頗為感慨。哪怕原本有點出世厭世傾向的,生活態度都積極了些。

進了蘭州城后,李素也沒見關羽來迎接他,畢竟兩人身份相近,關羽可能也是確實忙。李素直入州牧府衙,關羽得了通報,才到門口相迎。至于諸葛亮等人,就交給關羽的其他幕僚隨便接待了——

主要是關羽自從北伐關中勝利后,就被劉備委任為涼州牧,是劉備陣營最早封州牧的。哪怕當時西涼還沒光復,關羽也先駐扎天水郡籌備西征,所以后來諸葛亮的兩次高光時刻,關羽并沒有親眼見證。

他對諸葛亮最新成長進度的理解,比張飛還滯后,還停留在“諸葛亮不過是個工巧算學方面非常厲害的偏才”。

李素一時也沒注意這些細節,他直接跟關羽談笑風生地問:莫不是又有軍務緊急?

關羽也不多客套,撫髯嘆笑:“確實忙,涼州新定各郡,都要勸農教導百姓種棉。還有一些去年未曾徹底平定的地區,要稍稍用兵威懾。幸好勸農的事兒有國子尼奔走,我這邊稍稍清閑些。

這不,最近又在計算錢糧,看看去年各郡的秋收,吃到今年夏糧下來之后還能有多少盈余。我們也是量入為出,把余糧籌為軍糧,好讓伯起、子均用兵多收服一些氐人、羌人、南匈奴部落。這樣的話,說不定這些部落今年春耕也能趕上都種棉花,甚至林邑稻。”

去年的涼州之戰,只是把幾個首惡大勢力端掉了,但西涼的官府統治并沒有徹底建立起來,還有很多部落是不造反也不歸朝廷管的自生自滅狀態。還有些部落甚至比去年更壯大了——因為他們填補了被端掉的大勢力留出的權力真空。

這種情況,動兵肯定也要動,但不能一味靠武力。而要剿撫并用,一拉一打,培植肯聽命于朝廷的代理人部落,把蠻夷漸漸歸化成熟漢。

關羽這個涼州牧,應該就是在忙這些。

按理來說,李素今年來,只是帶著諸葛亮看看涼州的種田大業,看看棉花產業發展如何能不能改良,這些動兵的事情不用李素操心。

不過,既然遇到了,李素也不介意給諸葛亮一些思考的機會,就當是高中生的社會實踐了。他這才想起諸葛亮剛才被領到旁邊喝茶吃水果了,連忙讓徐庶把諸葛亮叫回來。

關羽見狀不由微微好奇:“哦?伯雅,莫非這諸葛賢侄最近兩年進益不小?連軍略和宣撫蠻夷這些外事都能有所見識?你對他期望不小啊。

我就記得他兩年前在長安攻城戰中,倒是略有建樹,規劃望樓陣地,幫咱清晰掌握了長安城內的敵情分布。”

李素賠笑解釋:“目前還不好說,但我覺得他讀書觀其大略、不求甚解,或許學什么都特別快吧。多給他機會見識見識,不是壞事兒。就算暫時想不出什么有裨益的點子,至少還有你我這些積年宿將給他把關呢。”

關羽又摸了摸胡子,笑而不駁,但從他自顧自往下說、不等諸葛亮來這個姿態,就看出他多少還是有些不信的。

關羽旁若無人地繼續介紹:“今年我目前派出了兩支人馬,肅清穩定地方,一個就是伯起的騎兵,派到北地郡的‘銀川盆地’驅逐收服當地南匈奴和羌人、鮮卑人,建立屯墾區。

不過因為軍糧不足,沒讓他全軍出動,總共只動用了七八千騎兵。那些郭汜處抓來的俘虜,目前大部分還是在屯田開荒和修堤堰,只有少數已經改造可靠的,才允許隨軍。

第二支人馬,就是子均(王平)帶的,是沿著湟水逆流而上,把去年沒有歸附的湟中氐人、先零羌全部降服——去年他不是兵力不足么,只占領到破羌縣,再往上游當時沒能掃清。”

從關羽的幾句話中,就簡潔地向李素展示了涼州今年擴大統治區的幾個主要步驟:馬超要搞定相當于后世寧夏的全部肥沃農耕區,建立起統治。而王平要搞定后世青海省的主要經濟區湟水流域。

畢竟,去年一整年的西征,只是相當于拿下了一個后世的甘肅省,還有寧夏青海這兩個周邊地區沒搞定呢。

這些地方的征服不一定需要很多兵力,但利益是不小的,屬于本小利大。比如一個銀川盆地,就是八千平方公里的肥沃耕地,折合一千二百萬畝,按照漢畝算的話接近三千萬漢畝。

漢朝的稅制是按照男丁占田百畝來算的,三千萬漢畝可不得夠三十萬壯丁屯墾了,再算上婦孺,養活七八十萬人口都沒問題。而整個涼州才六七十萬漢人、一百三十來萬羌、氐。

關羽剛介紹完情況,諸葛亮也已經被關羽的幕僚馬玄帶來了,剛好在門口聽清了情況。

馬玄是江陵賢士家族“馬氏五常”的老大,他和二弟馬康都已經成年,是前些年關羽攻打荊南夷陵、武陵的張羨、金旋時就來投奔的人才。也就是跟著董和、向朗、李嚴那批當地人一起來的。

或許是脾氣比較相投,用得順手,所以馬氏兄弟被關羽留下當了幕僚,帶著到處跑。而把董和、李嚴、向朗那些人留在荊州當地,后來跟了趙云混。

關羽剛平荊南時,只有馬玄出仕,過了幾年后馬康成年了也做點文職工作。歷史上關羽就跟馬良關系不錯,他也喜歡任用這些“不算名門世家,但自學成才的讀書人”,不過現在馬良還比較年少,至少還要五六年才能出來做事。

此刻,李素看諸葛亮進來,就誘導關羽又說了一些馬超、王平分別平定北地郡和湟中地區的情況、敵情、戰前準備。等關羽詳細介紹之后,李素就轉過來考校諸葛亮:

“阿亮,機會難得。現有湟中數部氐王,心懷猶豫、抗拒朝廷,你覺得王子均該以何種方略平定才好?另外,馬伯起討伐銀川羌人和南匈奴,你覺得有什么該注意的?不要怕說錯,如今還有我和前將軍為你把關。”

諸葛亮倒也不怯場,把剛才聽到的情報都梳理了一遍,侃侃而談:“要臣服湟中氐人,關鍵還是應該利用去年在蘭州之戰中、被水淹三軍的氐王楊千萬的仇人。

去年楊千萬部眾萬余人,在蘭州之戰中被關將軍淹死、殺傷大半,剩余三四千人也都被俘虜淪為苦役。

按照剛才提的那些軍情,如今湟中各部只是心存僥幸,都想裝作對朝廷的招攬之意不聞不問。仗其險遠、覺得朝廷大軍難以常年駐扎約束。但是,要逼迫他們歸附,沒必要真的讓王子均常年駐兵,還可以以種棉之利和互市之利引誘之。

比如哪個部落先臣服,就給他們棉花種子——肯定有些部落會抱著‘等棉花普及了之后,肯定能從別的渠道得到棉花種子’的打算,所以覺得不急著歸附。那我們就進一步資助他們的敵人,以先投降部落攻擊后投降部落。

當然,此法雖然可以短時間內讓氐人互相撕咬,便于我們統治,但也要提防長此以往、一旦湟中各部落兼并統一后,團結一心抗拒朝廷。所以,從長遠計,朝廷常駐軍隊于湟中、確保其分化監督,還是有必要的。

所以關鍵在于如何讓常駐的部隊不至于形成財政負擔——我以為,可以設置官營的商隊,或者給駐軍繳納護航費的民間商隊,以商養戰,壟斷湟中棉花羊毛的對外貿易,統購運到蘭州供官方的水車紡紗工場加工增值。

另外,我看先代地理書志,言湟水盡頭翻過龍夷山,有諸多鹽池鹽湖。涼州各地都缺鹽,益州的井鹽和河東的池鹽運來都非常昂貴。本地雖然偶爾有小型鹽湖,產量卻不高,也是對涼州人口繁衍一個限制。如果把湟源鹽湖開采起來,以駐軍護航,則兵馬常駐也不會給朝廷增加財政負擔。”

關羽越聽表情越凝重,最后磚頭問李素:“他說的那些‘地理志怪’雜書,是你寫的?”

李素兩手一攤:“我哪有空寫那么多,地理書我就寫了本《大江正源考》。不過阿亮這人讀書就是這樣的,他讀了一本書之后會去找一堆東西發散開來對照著看,知道的東西比較多也很正常吧。”

說句實在話,李素自己也很清楚湟水源頭翻過分水嶺后,就是青海湖流域了,當地除了青海湖本身就是咸水湖外,還有很多小的鹽湖,濃度極高,只要運輸解決了,確實很值得開發。

不過李素從來不會吧這些零敲碎打的地理知識點寫成書,這些東西其實漢朝的時候已經有人知道了,看書很雜的天才都知道一點,也不奇怪。

只能說諸葛亮這人比較善于聯想,把不同門類的事務知識聯系起來用。

請:m.shuquge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