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622章 決戰不是你想打就有得打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 浙東匹夫   作者:浙東匹夫  書名: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更新時間:2021-07-05
 
為了讓李素可以盡快擴大戰果,劉備少不了催促一下關羽和諸葛亮在北線早點動手,爭取重創擊退袁紹,好騰出兵力南下增援、先把軟柿子徹底捏了。

劉備是二月二十四跟吳莧攤牌后起的這個念頭,所以二十六給關羽和諸葛亮發出朝議指示的時候提了這事兒。抵達河內野王軍前的時候,已經是三月初一。

派來送信的信使是黃權,而且還不是孤身前來,是從長安象征性地帶了三千援軍過來,給關羽助戰的。

三千人當然解決不了什么問題,但足以表明姿態:那就是劉備也不希望一直拖下去、雙方都持續消耗錢糧國力。

劉備陣營經過這幾年的種田和財稅制度改革,拖當然是拖得起的,也拿得出這些錢糧。但早點解決,百姓也少一些痛苦。

別以為這樣的相持階段,就不會死太多人——前方當兵的死得少,后方因為運糧徭役或者橫征暴斂逃亡、餓死、累死的百姓,每個月甚至每天都有,只不過那些人的存在比較隱性,沒那么刺眼。

劉備這邊民政整頓得好,無非也就是少死一點,也許每天幾十個。袁紹那邊可能就是每相持一天損失幾百上千百姓。

至于百姓因為窮了余糧少了,不敢生孩子或者生下來淹死掐死,導致的人口增長停止甚至下降,就更無法計算了。

古代的勞動保障條件,修個路運個糧都是有可能死人的。長平之戰時秦趙相持三年,趙國后方死了多少人?隋煬帝動用一百十幾萬軍隊打高句麗,更是運糧民夫就死傷逃亡了幾十萬,還沒算修運河死的。

形勢是明擺著的,黃權便把皇帝的期望隱晦地表達了一下,同時還轉達了李素在南線大勝的好消息,看看關羽什么態度。

關羽在野王城內的府衙接待了黃權,雙方分賓主坐定,略一寒暄,黃權主動攤牌:

“太尉辛苦,一冬相持,疲耗袁軍無數,可謂苦勞。不過李司空在夏口大破孫策、拓地三郡,孫策暴斃。朝廷希望可以抽調人馬南下,擴大戰果。”

關羽聽說李素先立了大功,只是捻須頷首,他這人傲氣,不擅長表達對哥們兒的贊賞。

倒是諸葛亮沒有心理負擔,他本來就是李素的門生,弟子吹捧師長的功績是天經地義的,當下由衷嘆服:

“竟擊斃了孫策么?當真神速,上次還只是說大破江東軍。李師如此殊勛,我們一冬天奪得半郡之地、消耗殲敵五萬,相比之下倒不算什么了。”

黃權說話倒也中肯,幫關羽設身處地考慮:“諸葛長史休要過謙,如此小的損失,殲敵五萬,奪取野王,也是奇功一件了,只是比李司空略有遜色。

咱也都是知兵懂行之人,水戰嘛,更仰賴堅船利器,陸戰則更看將士戰心斗志。我軍素擅奇技淫巧,戰則先利其器。李司空以戰船破孫策,倒是比太尉多取了些巧。”

陸軍人的決定性因素更重,海軍裝備的決定性因素更重,這是兵種的天然差異導致的。海軍容易在武器裝備上開掛、打不對稱作戰,自古皆然。

黃權展現了自己的同理心后,也不客氣了,直接問起關羽準備什么時候能總攻。

關羽剛剛被對方示好過,不想多解釋理由,只是說:“公衡,我也不瞞你,若是野戰,我哪怕只有袁軍六成兵力,也有把握勝之。但沮授自臘月以來到軍前督師,不但堅守不戰,還利用寒冬的兩個多月高壘深溝,加固工事。

沮授夾太行丹水谷口為長塹,絕野王至上黨道路。又在太行余脈、黑山南麓,經山陽、懷縣,遍掘長塹夯筑土墻甬道,連接二縣,直至黃河北岸,絕我軍順沁水、黃河而下的進軍路線。”

關羽的這番說辭,黃權也是第一次聽說,之前也沒有上報給劉備知道過,所以劉備表達這次的進軍期望時,確實是不了解前線將領的難處。

這也不是關羽沒有及時上報,而是之前情況掌握得不夠透徹,關羽想趁春暖后試探攻擊一下,徹底摸清虛實再說。

北方平原地帶一般也要農歷二月中旬才化雪可以行軍作戰,山區就更慢一些。關羽基本上是二月下旬摸清了對面的情況、并且組織試探進攻,而上次他給劉備匯報的時候,這些都還不知道。

所以,黃權也只能根據目前的情況,就事論事給建議:“太尉既有苦衷,在下此番回京,自當據實稟明陛下。不過,若只是沮授敦促袁紹諸將死守不出,我們難道不能強攻么?

如今我軍的投石機、地道、埋設火雷,諸般攻城器械、手段,已非昔比。為何還會打成數百年前秦趙相持之勢?當時秦可沒有破敵長塹壁壘之能。

何況沮授并非固守城池,而是綿延上百里的壁壘防線,只要突破一點,不就等于逼敵野戰了么?

另外,陛下也知道,沮授讓諸將死守,無非就是因為袁軍士氣低落、害怕一出戰就聯想到秦趙之爭、趙人戰則易損,想把士氣穩住。

可沮授總不能一直這么守下去吧?他難道就沒想過退敵?穩士氣穩到什么程度,他才覺得人心可用呢?”

關羽一時捻須不答,主要是他覺得沮授這人還算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也算是忠于漢室、誤入歧途。他不想拿不確定的揣測背后潑人臟水。

諸葛亮就沒這方面的心理負擔了,他也了解情況,侃侃而談地對黃權解釋:“這事兒就說來話長了。以我度之,沮授和袁紹肯定是不會一直拖下去的,總要有個頭。

但現在猶豫不決一直拖,自然是因為他們看得出拖的好處——正月時我們已經打探到,袁紹委任了審配兼錄戶、兵二曹尚書,在青冀二州籌措軍需整訓兵源。

袁紹原本有戰兵四十余萬,去年冬天被我們殲滅五萬,一度衰減到只剩三十七八萬。經過審配的竭澤而漁搜刮,據說又恢復到了四十萬,只是新兵未曾經練,不過一兩個月的整訓。但只要拖下去,袁紹就還能擴軍。

另一方面,袁軍隆冬時節苦于太行難行,駐防上黨的士卒多有饑餒,士氣極度低落。進入二月中旬之后,壺關山路稍稍便利了些,審配又在后方整頓,供給漸漸充足,士卒人心有所恢復。

我估計,沮授也是想扛過早春這段時間的低迷期,讓士卒好好訓練吃個把月飽飯,恢復士氣。而且在全軍宣揚后方擴軍備戰順利、袁軍才有信心決戰。

同時,我估計沮授知道我軍南線勝利、陛下要抽人南下支援后,會愈發持重不肯出戰,利用我們求戰心切的情況,逼著我們主動進攻,他打防守,好多消耗我們一些。

要想沮授主動出戰……除非是我軍進一步冒險,比如不顧目前尚未擊退沮授的現狀,直接從北線抽調兵馬增援荊、揚戰場。到時候河東河內戰場駐軍進一步減少,比如從現在的十五萬降到十二萬、甚至十萬,那沮授或許還有膽量允許袁軍諸將主動出擊。”

諸葛亮說的最后一項評估意見,倒也不能說行不通,算是一條不得已情況下的備胎方案了。只怕到時候關羽只剩十二萬或者十五萬,野戰也打不過二十五萬到三十萬的袁軍。

不到萬不得已,還是不能真走這一步的。

當然,如果是用騙術,明明沒走這一步騙得敵人以為走了這一步,勾引出來野戰決戰,再利用漢軍的機動和通訊速度優勢、內線打出一個時間差,倒是可以考慮。

這一點目前還沒到這個份上,諸葛亮不用對黃權說出來,暫時自己心里先想象,多留個備胎就行。

黃權琢磨了一下:“既然你們覺得不可能速勝、重創擊退袁軍,當如何回復陛下?”

諸葛亮看了一眼關羽,見關羽點頭,他就侃侃而談:“我軍之前擴軍不足,主要是因為陛下治下各州人口雖眾,然分布廣泛,邊遠之地糧秣物資無法集中到前線供朝廷調度。

所以,我軍空有一千七百萬治下百姓,可調度之兵還不如袁紹一千三百萬人。我軍可以離境作戰的兵馬不過三十二萬,袁紹卻有四十萬,雖然我軍素質相對袁紹更精銳一些,器械更是精良。

關中從前年開始,才能自給自足,去年起百姓才略有余糧。而益州物資雖極為富庶,外運損耗卻極大,荊州江漢之地也是去年才剛剛掌握,其余邊遠之地更是無法支援中原。所以截止去年,我們沒有大肆擴軍是對的。

但如今,關中已經可以徹底自給自足、縱然偶有小災也能自行賑濟。荊州全境為我軍所有,春耕之后,等今年夏糧收獲、加上江陵存糧調度到位,足可在前線養更多常備戰兵。

太尉此前也算過,建議陛下今年春耕之后,趁著農閑,進一步擴軍。民間新兵兵源應以巴地三郡及漢中為主,輔之以新定的南陽。

因為離前線近的州要為朝廷提供戰時軍糧,按照租庸調輸法,不該再重攤兵役。后方偏遠州物資運到前線困難,不如出人當兵,這也是朝廷成法了。

益、滇之地最為偏遠、物資難運,而且人口稠密,本該多出兵源。但成都周邊富庶、工商農事俱甚為發達,百姓安逸不尚武,還是讓他們納賦稅為國貢獻即可。

滇州雖然最為偏遠,民風也尚武,但如今南方已徹底平定,孫權治下剩余土地,不過淮南與吳越,連豫章廬陵與山越都丟了,沒有滇州兵用武之地,他們到了北方不習寒冷,恐難以苦戰。

所以,漢中、三巴之地民風彪悍,多山少田,人口卻稠密,多有百姓無田可種,還是繼續從那兒抽兵免稅,可以讓這些部隊到宛城駐扎,與南陽本地的新募兵一起,歸屬于南陽守將高順麾下訓練、并防守地方。

另外,我軍去年冬天在河內抓獲袁紹軍戰俘、降卒兩萬余人。您剛才說李師在江東也累計抓獲孫策舊部戰俘兩萬余人。

太尉以為,高順擴編新軍整訓之初,可以以舊部四萬人為骨干、占三分之一,以老帶新。同時以三巴、漢中、南陽新兵四萬人占另三分之一,再以袁紹孫策降卒四萬占最后三分之一。

如此,四萬擴至十二萬,整個朝廷的機動兵力從三十二萬擴軍到四十萬、對外則宣稱五十萬。這樣的以老帶新編練速度,不用半年就能成軍,新兵的戰技應該能跟上,袁、孫舊部的忠誠度也能漸漸洗改。

事成之后,高順麾下原有的數萬精兵、老兵,可逐步由吳懿帶領,派去夏口、柴桑支援李師平吳越。

若是保密得當、操作得法,時機恰當時,對外還可以提前趁著哪天高順練兵有所小成時、打個時間差放假消息。

宣稱高順之兵并未練成、實際上陛下是抽調了河東的預備隊去宛城、讓宛城的高順精兵去柴桑前線。所以河東河內前線兵力實際已經沒有十五萬了,可能就十二萬甚至十萬,這樣,也有可能把沮授勾引出來,敢于野戰。

當然,具體得隨機應變,現在說還太遠,無法預料那么久之后的事情預料得太精確。到時候怎么騙,還要臨時想詞設計。”

黃權很認真地聽完了諸葛亮周到的建議,心中也很是認同。另外,他也知道,這番話未必都是諸葛亮自己的心得,至少關于擴軍練兵的日常經驗肯定不是諸葛亮的,應該是關羽的意思。

關羽只是不善言辭,借機讓諸葛亮這個長史幫他整理好了、有條有理地擺到臺面上。

黃權雖然不知道后世的軍事理論,但根據樸素的軍事經驗常識,他也聽得出:擴編新軍的時候,留三分之一老兵作為骨干模范帶隊,確實是最穩妥最能形成新部隊戰斗力,又不至于老兵太少跟泥牛入海似地被稀釋得無影無蹤白白浪費。

后世采用三三制的國家,在近代擴軍動員時,一般都是按三倍動員。比如一個團到了戰時要動員擴編到三個團,那就把原有精兵團三個營拆到三個新團里,每團放一個老兵營帶兩個新兵營,能較快形成戰斗力。

而諸葛亮這次的建議,其實更加巧妙一些。

因為袁紹孫策那兒抓來的戰俘,戰斗技能是已經有一點的了,缺的只是對劉備陣營的忠誠度,所以對他們的改造重點在于思想教育、比如開開訴苦會洗心革面。

這樣三三摻雜之后,每個單位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員有忠誠動搖的可能性,再洗腦一下,就絕對翻不起浪來,不可能出現整個部隊動搖。

而三巴、漢中和南陽征的新兵,都是從無地窮人里征的,在劉備的內政政策下,這些本地人忠誠度沒問題,缺的是技戰術經驗。摻雜后,這種缺乏技戰術的士兵也只有三分之一。

最終結果就是缺戰術和缺忠誠的士兵,都各只有三分之一,占少數派。成軍的效率只會比正常的三倍擴軍更快。

黃權表示他回去后一定好好進言,把這些真知灼見分析給劉備聽。不過,他還是想先觀摩一下沮授目前的防守戰是怎么打的、為什么關羽一直強調他有了攻城武器之利,還是不能抓到主攻的好時機。

關羽對此當然不會反對,反正這段時間他對沮授的試探性進攻也偶有實施,黃權想觀摩就等幾天好了,總會打的。

高速文字章節列表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