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番外第9章 南方大開發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 浙東匹夫   作者:浙東匹夫  書名: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更新時間:2021-11-16
 
203年0月,李素以“休假”的名義,再次抵達了揚州,并且即將首次抵達他的封地會稽郡——

五年半之前,李素帶領大軍平定江東的時候,親自主持的最后一場戰役,僅僅只是跟周瑜的太湖決戰。那場打完之后,后續的掃尾工作就交給了黃忠太史慈和顧雍,

所以當年李素的足跡,最遠只到吳郡,烏程縣再往南的地區,他并沒有去過,更不可能渡過錢塘江踏足會稽。

時過境遷,五年半之后再來,李素又帶了不少幕僚和水軍將領,其中甚至還包括已經被打服了重歸漢室的周瑜,不得不說命運有時候實在是難以捉摸。

那可是當年在太湖戰場上被李素摁著暴揍的敵將。

另外,李素還帶了同樣來冬季休假的弟子諸葛亮。諸葛亮也只有這幾個月的假期可以自行瞎逛,等來年開春,諸葛亮就要去青、徐督軍、并繼續負責地方上的安撫和戰后重建工作。

對于諸葛亮而言,他也是趁著這個冬天,先觀摩一下恩師是如何建設自己的封地的,可以吸取一些經驗,

明年回到瑯琊和東海之后,他也可以考慮在徐州北部沿海新建良港,發展海運,跟李素一南一北配合,為大漢將來的繼續東進做部署。

李素這次帶來的武將,主要就是太史慈和甘寧,畢竟將來要跨海對付公孫度,路軍將領實在沒有用武之地,暫時帶這倆就夠了。

太史慈祖籍東萊,對青州沿海的情況比較熟悉,而且早年跟隨糜竺的時候,也在遼東和糜竺老家、東海郡朐縣之間跑過多次海路,當時還幫糜竺把東海的徐州百姓海路移民到遼東。

所以,太史慈在年后也會跟著諸葛亮一起北上,到時候可以統領青州沿海地區和徐州東海郡駐扎的海軍,確保海防,將來伺機而動,負責對三韓作戰的北路海軍。

而甘寧就留在長江口李素即將建設的新駐地,將來負責長江口北岸的徐州廣陵郡沿岸駐軍,乃至整個揚州的沿海駐軍。

李素諸葛亮一行,帶著數千精銳護衛,九月二十離開的雒陽,二十三日抵達陳留郡汴梁后,李素先留下老婆孩子,又拜望岳父停留數日,探視其病情、對醫官做了點指示。

一直留到十月初,李素才從汴梁繼續沿著運河南下。之所以連住十天,主要是他內心也隱約有種預感: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見到蔡邕了,以蔡邕的健康狀況,估計撐不到公孫度覆滅。

后續的南下行程,李素走的是運河,這和五年半之前下揚州時所走的路,也大不一樣。

畢竟當年從司隸到揚州,主要得先走陸路到南陽,然后走淯水、漢水、長江順流而下。現在雒陽到汴梁既可以走虎牢關,也可以從孟津走黃河水路順流而下。

后續汴梁轉入鴻溝之后,再隨機應變、在汝潁之間切換也非常便利。這完全要得益于劉曹決戰之前、諸葛亮建議劉備在大軍相持時挖討虜渠,改善了汝陽周邊的航運。

汝潁入淮后,淝水、邗溝都可以通長江。邗溝在周泰平廣陵的時候,被戰時疏浚了一下,以便于運糧。

而淝水在芍陂那一段的人工河道,也被稍加疏浚過,正是最后統一決戰前,李素殺曹休、曹仁那一系列戰役時的舉措,為的是確保糧道絕對暢通。

李素這次特地走這條路,顯然是存了順便檢閱水利工程效果的心思,重溫一下他和諸葛亮師徒的種田成就。

他們的一舉一措,都是利傳后世的,不僅僅是為了一時的統一戰爭軍事需要!仗打完了,百姓還能長遠受益。

鴻溝、汝潁、淮河、淝水,一路走了一千多里水路,由黃河到長江,花費還不到十天,基本上相當于后世隋煬帝修的通濟渠加邗溝全程了。

十月十五這天,渡江在即,揚州布政使顧雍提前得訊,親自到丹陽郡長江邊的牛渚迎接,給丞相接風。

顧雍也清楚,李素來了之后,他這個揚州布政使,很快要調回中樞,補上一段九部尚書的履歷,便于將來升任三公。

要做三公,怎么著也該確保既管過至少一整個州的政務,又管過中樞的部,這樣才會眼高手低。

主政地方,補足的是一個官員接地氣的能力。主政朝廷各部,補的是官員看問題的全局眼光。既接地氣又有全局眼光,上去后就不容易誤國。

顧雍知道李素生性奢靡,所以接待上費盡心機。

好在揚州已經五年沒有打仗,充分的民生恢復,早已讓這里自給自足由于,還能對外輸出物資、反哺朝廷的其他重大行動。

顧雍在照顧排場的時候,也盡量與民休息,花小錢辦大事。

他知道李素喜歡江鮮海鮮,就大量冬捕名貴魚鮮海貨供應,這些東西少歸少,卻不搜刮民財,也不破壞生態,讓百姓漁民撈到之后記得留著、供政府采購即可。

于是,李素就做到了頓頓都能保證初冬肥美的長江刀魚,毗陵湖一漢斤一個的大閘蟹,還有東海長江口活著帶海水拉回來的真鯛、巴掌大的鮮活鳳尾蝦。

其中,刀魚和真鯛確實是漢朝已經被列為名貴珍味之物,其余兩樣則是很小眾的,完全可以視為怪癖。但誰讓五年前李素來時就吃過呢,顧雍就記住了。

這也不是他討好上官,沒那么庸俗,純粹是同門師兄弟之間禮尚往來一下——顧雍是蔡邕的得意弟子,可不得算李素的師弟么。所以他這是自費招待師兄和師侄。

不過,顧雍的準備,也有一些沒有想到的。

比如他覺得會稽那邊如今條件還挺艱苦,都是山區為主,不像丹陽和吳郡地處太湖平原,相對魚米之鄉。所以,李素多半該在金陵駐留數月,顧雍連府邸都收拾準備好了。

但是,酒桌上他問起李素南下的行程,才發現李素早有打算,根本沒打算在金陵久住。

李素直截了當說了自己的規劃:“這兩年奉陛下之命東進,第一件事就是要安撫青徐兗三州,其次就是要在大江江口新建港口城池,再營造海船船廠,貫通大漢的南北海運,讓東部沿海各州更加長治久安。

所以,趁著冬季農閑,我打算盡快趕到會稽,在婁縣、海鹽或是句章,先考察擇地建港。”

顧雍對這事兒沒有概念,不過他對揚州治下的地理區劃還是知道的,不由問道:

“既是要在江口造港,選婁縣不就行了?那兒最正對江口,轉運便利。而且婁縣海鹽都在吳郡,只有句章在會稽。”

顧雍提到的這幾個地點,大致相當于后世的昆山、嘉興和寧波,已經是長江口最沿海的了。

至于后世的滬江,不好意思,漢朝確實不存在,絕大部分還在海底呢。只有后世松江和寶山兩個區,因為地勢相對高一點,露出了海平面。

不過如今這倆地方統稱華亭,而且不是縣,只是個鄉鎮。華亭鎮是婁縣下面的一個濱海漁鎮。

李素:“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當然要多留幾個點考察一下,以備不虞。海運和港務的事情,元嘆你不懂,不是地處河口就行的。還要看是否深水適泊,通盤考慮。”

李素這番穩重的考量,顯然是來之前路上,就跟諸葛亮科學評估過的。

在大江大河的河口直接造港不是不行,但那樣必然要解決泥沙淤積,得年年清淤維護航道。長江每年帶來的泥沙也是非常巨量的,這個工作就會很復雜,長期維護成本不可小覷。

這絕對不夸張,可以設想一下,比漢朝晚一千年的宋、元時期,海港依然要面臨這個問題,比如宋元的時候對外貿易最大的是泉州港,那地方色目人聚居極多,都是阿拉伯胡商。

但元被明驅除之后,大明因為仇恨蒙元的色目人助紂為虐,把那些為虎作倀的家伙都驅除干掉后,明人不再維護泉州港的水道,后來有明一朝閩地最大的外貿海港就南移到了廈門,就是因為泉州淤塞了。

但廈門的情況也沒好多久,明朝亡后,清朝禁海封鎖明鄭,沒幾十年廈門也年久失修廢棄了。再到近代才重新修復開埠。

泉、廈兩地,分別還只是JIN江和九龍江的入海口,閩地多山,植被覆蓋也不錯,按說水土流失很少,泥沙淤積都如此嚴重,要是按長江口的泥沙淤積量,只會更加麻煩。

而且,李素不得不考慮其他問題:如果他愿意下本錢,好好疏浚長江口,長期維持一個深水良港當然沒問題,最多就是效率低,成本高。

但是,把長江口每年帶來的泥沙,大量疏浚掉之后,長江口的陸地還會不會自然生長呢?未來千年之后,是不是那個江口直轄市就永遠不存在了?一直被疏浚挖成海底。

所以,為了不干擾地理的自然發展,還是搞個低成本一點的方案吧。

顧雍并不懂地理,不過他也意識到,李素對這個項目很看重,所以,可能要開支遠遠超過預期的人力物力。

聽李素介紹的情況,長江口以北的海域和江口以南的海域,需要的海船船底結構都不一樣,所以必須造個轉運港來打通南北海運。

一個港口和船廠花錢花人力再多,總比另外挖運河要便宜,能讓東部沿海全部走海路往來,那還是值的。

顧雍盤算之后,不得不說:“會稽郡小民寡,若是真要大興土木,恐怕會耽誤農事,否則,不太可能在兩年內完工。吳郡倒是人丁多些,有近二十萬戶,若是最后選址在會稽,可要從吳郡調撥人手服役?”

李素對這個問題顯然也是來的時候就想好了,便謝著婉拒:

“吳郡看似是江東人口大郡,其實也是該的,都是震澤膏腴之地嘛,百姓田地充裕,沒必要折騰。會稽確實人少,十萬戶都不滿,要大興土木,充分開發,確實需要移民,不過來源就不用元嘆操心了。”

李素這次來沿海各州整頓,也想過要把開發南方的事兒提上日程。因為按照歷史原本的軌跡,漢末出現三國割據后,東吳就在瘋狂開發南方。

后來進入兩晉南北朝,更是因為北方大亂,永嘉衣冠南渡,大量人口充分開發南方,才提升了后來華夏土地的人口容量。

現在,統一提前實現了,但也就沒有統治者肯在開發南方上充分花精力了。李素也不能坐視歷史上漢民族本來就能自然實現的發展,因為他的擾動反而無法實施,所以親自補上這一課也是應該的。

當然,李素有規劃地開發,肯定比歷史上東南六朝那種建設要更加穩妥。歷史上衣冠南渡是沒辦法,北方受到了破壞。李素現在要在不損害北方發展的情況下,和平發展南方。

所以,只要對北方地貧人擠、田地不足的地區,進行組織移民即可,有足夠田種的北方州郡,不宜被折騰。

顧雍想不到李素準備從哪兒移民,就虛心求問,李素也不藏著掖著,把他離京前跟劉備商量好的辦法說了:

“當初從曹操手中光復的最后五州里,冀州豫州和徐州都是被戰亂破壞得很嚴重的,其中豫州最嚴重。這三州又幾乎都是平原,如今地廣人稀,農田豐足,所以不必移民。

青、兗二州是最后曹昂和平歸順的,兗州西部的陳留、東郡稍稍打了幾仗,其余七八成的郡沒有經歷戰火。青州更是完全一仗沒打。

所以按照去年年底統計上來的戶口,兗、青人口保存是最多的,也是目前大漢東部各州僅有的、貧民男丁分不足一百漢畝田地的。

今年的南下移民計劃,陛下已經準了,兗州提供一小部分,青州提供主要部分。涉及到的郡包括兗州的濟南郡、泰山郡,青州的齊郡、東莞郡和城陽郡。各自至少移民一萬戶南下吧。

其中濟南郡和齊郡,因為分別曾是曹操、曹昂和袁譚的治所核心,這些地方新向袁曹的死硬士紳也最多,需要遷移分化,才更好確保地方長治久安。曹昂既然投降了,也該有這個覺悟。

而泰山郡城陽郡等地,位于兗青交界,主要是泰山和蒙山山區,也是黃河以南主要的山地。因為地形崎嶇,良田較少,二十余年來,一直是亂匪賊寇盤踞逃竄之地。早年有青州黃巾、兵敗便往蒙山山區流竄,后有泰山賊與曹操拉鋸多年。

我已令青州官員,今年盡量組織這些山區缺田百姓,強行遷走,就告訴他們南下之后,另外分田、朝廷出資供他們農具牲畜墾荒。

以后泰山蒙山等地,只留交通要道縣鎮、田地充足之處聚居。山溝里不當道路,又缺田人多的,全部遷走。”

顧雍見李素如此胸有成竹,也就不再質疑,他只管做好交接配合就好。

李素要移民,他就安置,李素選了哪兒要建新城新港,他就調撥人力聽命。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