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順1730  第六十九章 鉆石灣屠殺(四)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新順1730 | 望舒慕羲和   作者:望舒慕羲和  書名:新順1730  更新時間:2022-05-01
 
被迫繞到正面散兵炮兵和列兵側翼的孟加拉騎兵,很快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絕望當中。

錯落配置的方陣,死板的很,因為大順的軍官不相信這些府兵抽丁能玩花活。

但也正因為死板的很,所以等到孟加拉騎兵被前面擋住、不得不從兩翼繞過去往里面插的時候,就發現這些死板的方陣配置是如此的恐怖。

每個營隊方陣的側角,都部署著軍改后統一規格的火炮。

方陣之間的位置錯落,

就像是棱堡一樣,只不過是以血肉做成城墻的棱堡。除非軍官在戰場上大腦高速運算,否則很難迅速找出來交叉射擊的盲區。

擅長側翼包抄戰術的孟加拉騎兵,發現自己的四面八方都有射來的鉛彈。

沖擊進來后,軍官的指揮已經崩潰,這些孟加拉騎兵只能憑借自己的感覺:要么去沖進距離自己最近的方陣,

要么扭頭就開熘離開這個死亡火獄。

倒斃的馬匹、在地上翻滾的傷兵、被鉛彈擊中后在地上抽搐四肢的戰馬,

進一步加劇了沖擊的難度、降低了沖擊的速度,也使得后續沖過來的人都成為了活靶子。

孟加拉騎兵第一波沖擊的失敗,

也算是印證了劉玉在大順軍改時候的思路:不要相信這個時代士兵的勇氣和情操,這個時代最優秀的沖擊騎兵,一定是他形容的那種“瘋狂的戰馬馱著閉著眼睛大聲叫喊把腦袋插進馬鬃毛里的瘋子”的狀態,做不到最后三十步像是馬馱醉漢一樣的沖擊,在這個時代已經不配叫優秀正規沖擊騎兵了。

騎兵軍官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控制騎兵隊伍的陣型,并且從三百步遠開始逐漸加速的時候,控制好從碎步跑到小步跑到快步跑到控韁快跑再到最后瘋狂三十步的整個過程,就是合格的沖擊騎兵的營連軍官。

側擊、直沖、繞后等等這些,那不是營連軍官要管的。

從騎兵沖擊的角度來講,孟加拉騎兵的沖擊,還是很不錯的,

不愧是孟加拉真正的精銳部隊。

大順選擇密集沖鋒的原因,也是因為大順花不起錢培養專業的馬上武士了,

所以軍改之后不得不玩密集沖鋒,讓那些馬上的封建武士、或者可以理解為封建時代的以殺人為業的“工匠”,

沒有足夠的空間施展他們的武藝。

孟加拉騎兵的旗幟、號令、旗語、轉彎、陣型等,一應俱全。

和大順正規騎兵的區別,

就是大順的正規騎兵基本山是一錘子買賣,三十步完整陣型全速沖鋒,密密麻麻。

沖進去就贏。

沖不進去,就會像不久前法國在漢諾威的精銳騎兵所面臨的情況一下:第一波沒頂進去,密集的陣型下,那些死去的戰馬和士兵,在地上成了血肉拒馬,太過密集的騎兵陣型一旦第一次沖擊失敗,可能就基本沒機會了。

騎兵密集陣型如墻一般發起攻擊后,它就不可能繞襲敵軍側翼或執行任何隊形變換。

在交戰之前也往往無法偵察到行進過程中可能會遭遇的各處障礙。

在沖擊結束后,又該如何重整一個兩翼毫無間隙的騎兵中隊?

要是一匹馬倒下,它旁邊的另一匹就會轉向,這不是避免去踩踏死傷后倒在地上的人員馬匹的問題,而是那么大的馬躺在地上,飛速踩踏自己多半要骨折。

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大順軍改后的正規騎兵所遇到的問題,各種反對的理由,層出不窮,而且其實都很有道理。

問題就在于,

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問題,都比不過密集沖鋒的一錘子買賣、三十步的醉漢超速沖擊撕開對面防御的幾率大這一個優點。

大順的密集騎兵所憂慮的種種問題,孟加拉騎兵全都沒有。

但問題是,他們沒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可也沖不開任何一個方陣……

的確,孟加拉騎兵避免了大順正規騎兵的那種無法繞襲側翼和沖鋒中快速隊形轉換的缺點。

但代價是,他們遇到密密麻麻的刺刀,和一波霰彈的齊射,直接避開了前面的散兵和騎炮線,往兩邊開熘了。

的確,孟加拉騎兵很容易自行跨越戰場上的未知的障礙,憑借自己的馬術,可以避免被那些倒地的馬匹牽連。

但代價是,他們會嚴重失速,和大順那種瘋子醉酒超速一般的三十步沖擊給步兵帶來的震撼,完全不是一個等級。

騎兵一旦失速,一旦不知道自己要干啥,在錯落的方陣間隙中亂竄,其本質就是活靶子。

正如大順的正規戰列艦,有七十多門大炮,但戰列艦卻不敢和只有幾門重炮的炮臺對射。

即便孟加拉騎兵還有一些精銳的能玩騎射的武士,繞著燧發槍方陣玩騎射,那可真就是嫌命長了。

砰砰的槍聲中,不斷有不知所措、或者沖入各個方陣間隙迷向不知方位的孟加拉騎兵被射下來。

更多的騎兵選擇了向后退去,或者向兩翼跑開。

好在他們是孟加拉最后的精銳,往兩翼跑開后,沒有立刻潰散,還是扭轉馬頭返回自己的攻擊發起地。

在后面的賈法爾,做了他這輩子可能最錯誤的一個決定。

在這一波沖擊失敗后,他沒有選擇直接開熘,跑回拉杰沙希、準備跑路,或者出海躲避。

而是決定再發動一次沖擊。

他有些膽寒于在他正面的散兵和騎炮線,決定這一次繞更大的圈子,嘗試從側面沖大順的營隊方陣。

至少,看起來,那些營隊方陣比剛才那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散兵和炮兵線更好沖一些。

剛才交戰最勐烈的戰場上,密密麻麻地躺著上百匹戰馬,和被霰彈直接撕碎的騎兵殘肢。

那些散兵的超遠射程,和十幾門炮同時發射霰彈的震撼,讓賈法爾根本不敢再去嘗試直沖。

雖然一開始他也不是直接沖的。

但一開始他,甚至不只是他,連英國人都沒想到,大順的散兵和騎炮兵能這么搞。

能排出來散兵圓弧陣掩護騎炮對向推進,在騎兵的沖鋒方向上對射阻擋、逼迫騎兵往兩翼扎進后面方陣間隙的戰術。

并且憑借這強大的火力和射程優勢,真的頂住了,且真的把賈法爾的騎兵逼著往側后扎進了方陣陷阱中。

過于震撼,前所未見。

只不過,其實大順的軍隊也沒有到強的無堅不摧的程度,只是因為大順情況的特殊性,使得大順多年前的軍改方向,使得大順這邊的戰術體系,真的很適合這種作戰方式而已。

算是特性強化,實際上真要是拉到歐洲戰場上玩七八萬人的大會戰,這種花活玩不太了。強肯定是略強點,但基本上屬于半斤九兩的水準。

比如說歐洲此時的情況,論軍改方向,拿最簡單的大順特化的攻城超級優秀的戰斗工兵來說。這是適合大順的方向,卻不是適合歐洲軍改的方向。

對歐洲戰場而言,棱堡為啥要打?

能做到全民征兵、或者軍營國家,多招三五千兵,把棱堡圍住不就完事了?既不妨礙補給線、也不妨礙主力軍團前進,多招三五千兵、搞征兵制改革,豈不是比花重金訓練特化的戰斗工兵性價比更高?

但這個道理,對大順而言就是“正確但毫無意義”的道理。因為這個道理,大順用不上。

多招個三五萬人,肯定沒問題。問題在于多招三五萬人去圍堡,但凡需要圍堡的地方,不是在西域、就是在川西、要么就是在南洋,招兵沒問題,把兵送過去是問題。

同樣的,大順軍改后的戰術體系,從一開始,就有兩個很顯著的特點。

其一:軍改的目的,當初就是斷定七年戰爭的殖民地戰爭模式,出于各國投送能力的限制,只能打三五千人規模的戰爭。

故而,大順軍改的要求,必要依托這一條:即,在投送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強化旅、營戰術能力,確保在三五千人規模的戰斗中,保持絕對的優勢。且……這種規模的戰斗,必然是只有少量騎兵的戰斗。

因為不管是大順,還是英、法、普、西、葡,都沒有能力,弄個三五千騎兵保護側翼,在遙遠大洋外的殖民地搞騎兵側翼保護的會戰。

其二:軍改之后的試金石,始終是游牧方向。

上千年的農耕與游牧之間的爭斗,從秦漢時候就開始的北疆、水患、兼并三大事,軍事上軍改能否成功,首先要那西北做實驗。

蒙古人和歐洲人,在此時的軍隊組織模式、戰術體系、炮兵比例、步兵操典等等上的差異有多大?不言自明。

故而,大順軍改的要求,也必須依托第二條:即,步兵和炮兵的配合,可以在西北、蒙古等游牧區,橫著走。

要求大順的戰術體系,必須能做到,一兩千人的步兵,能夠在面對泛蒙古化的部隊襲擊的時候,可以迅速展開陣型、并且特化營連之間對抗騎兵的能力。

這兩個顯著的特點融合在一起,也就造就了此時特化后的大順戰術體系。

其實,大順并沒有針對印度或者孟加拉進行軍改,實在沒理由針對印度孟加拉進行軍改,哪怕是針對西南改土歸流和川西堡壘群的軍改,也肯定排在之前幾乎沒啥存在感的印度前面。

大順只是針對泛蒙古化戰術的西北邊疆、和當年預想的可能的殖民地戰爭的三五千人投送極限規模的戰斗而進行的軍改。

只不過……孟加拉騎兵,恰好是泛蒙古化的戰術。他們和準噶爾人的戰術很像,甚至步兵用的都是所謂的“贊巴拉克大鳥槍”,騎兵風格就更別提了。

而克來武指揮的英軍,也恰好是大順軍改體系預想的那種“三五千人規模的歐洲軍隊為假想敵”的殖民地爭奪戰的規模。

天才一秒:m.誘ren999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