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洲宇航局發布的信息,頓時引起了輿論熱議,并引起了國際震動,成為了世界的焦點。
衛星受到反重力實驗的影響,想想就知道有多嚴重。
如果未來發生一些爭端,戰爭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用反重力裝置從地面上,破壞環繞地球的衛星,先進的武器裝備無法使用定位導航,許多依靠衛星的雷達系統無法正常工作,就連飛機、艦艇都會在天空、大海中,無法準確知道自己的位置。
那就感覺像是回到了五十年前,再先進的武器也失去了意義。
這就是超維打擊!
衛星體系非常重要的,已經遍及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軍事上會受到影響不說,衛星出現問題,生活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國外都認為勢態很嚴重,他們馬上行動起來,第一就是要事情,有個全方位的了解。
O洲宇航局不止是公布了消息,還把消息共享給了合作機構,其他國家也得到了詳細資料。
M國拿到了全部的數據,相關的專家馬上進行分析,和O洲宇航局的結論一樣,他們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那么衛星偏離軌道,肯定是其他原因。
什么原因呢?
如果是神秘反重力裝置曝光前,事情就只能不了了之,只能歸結于‘莫名故障’之類。
現在則馬上想到了神秘反重力裝置,他們再次派出了調查員,去和反重力專家進行溝通、交流。
斯坦福橋大學的邁克貝萊加爾,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衛星偏離軌道,是反重力實驗引起的,那么我們就能確定,這個反重力裝置的基礎原理是截斷引力波。”
“只有截斷了引力波,才會影響到衛星。”
“當衛星經過反重力裝置的正上方時,受到的引力就會相應減小,受力驟然減小,軌道就會出現偏離。”
邁克貝萊加爾確實是反重力的專家,他在相關的研究上非常深入,只了解大概消息,就能猜測出,反重力裝置的原理,是截斷引力波傳導。
他的分析也引起了重視。
雖然反重力的方式,本身就是截斷引力波,超導反重力也是同樣的原理,可實際上,當今世界并沒有完善的理論體系,哪怕知道超導電流內的粒子晶格,可以起到反重力的作用,也并不清楚具體原理是什么。
趙奕和李寧一起發布的超導理論,也只是進行一系列的數學分析、模型構建而已,并沒有提及外在的實現反重力的原理。
現在邁克貝萊加爾直接說出了原理,也等于是開辟了一條新的理論研究方向,他的分析引起了高度關注,好多反重力相關的人員,都建議從截斷引力波方向,去對反重力進行研究。
但是,怎么研究依舊是個問題,他們幾乎只能從超導入手。
相關高層部門則召開了會議,針對衛星偏離軌道時間,對神秘的反重力裝置威脅性進行論證。
這是非常嚴峻的。
之前他們還只是驚嘆于反重力的前沿研究,認為‘未來’可能會帶來重大威脅,現在則是直接產生了威脅,而且是非常大的威脅。
因為他們在面對這種威脅的時候,竟然會感到束手無策。
現在就只能進行一系列的推斷、評估,拿到了最終的判斷結果,才能針對性的思考應對措施。
與此同時。
國際輿論的反應也是如此,每個人都在關注神秘反重力裝置,對于太空中衛星的威脅。
之前的輿論焦點一直是J40,J40充滿科技感的外觀,以及展現出的極佳性能,確實很吸引人注意,但J40再先進也只是一款戰斗機,戰斗機能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也許一發高性能的防空導彈,就能把‘刷帥’的J40擊落。
神秘反重力裝置外表并不出眾,曝光的照片甚至還有些丑陋,但它對衛星的威脅,級別上就完全不一樣了。
面對神秘反重力裝置的威脅,衛星可以說毫無反抗之力,甚至連躲避都無法做到,就像是飛在太空上的活靶子,連一絲的安全感都沒有。
兩者的戰略意義差距太大了。
O洲宇航局發布的信息,已經透露很多內容了。
反重力團隊知道消息是真的,因為他們在消息公布的前一天,恰好進行了一次大型反重力實驗。
這大概率不是巧合。
雖然他們一直在做相關的實驗,但平均每個月能有兩次就不錯了,而且短暫的實驗,很難真正影響到衛星,前一天剛好是做大型實驗,反重力效果持續了一個小時,衛星恰好趕上的可能性并不高。
反重力團隊還知道一件事
O洲宇航局公布的信息并不準確,說是一個科研衛星受影響,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知道反重力效果,不可能影響到過萬公里的衛星。
人造衛星有很多種類,放置的高度也是不一樣的,最低的類型屬于間諜衛星,主要是用于軍事偵察的,一般間諜衛星高度最低,有的僅僅只有一百多公里,從而能清晰的看到地面上的一些景物。
一般的民用衛星,都是同步靜止在外太空的,它的高度就很高了,差不多間諜衛星的上百倍,最低也超過一萬公里。
像是一些做科研探測的衛星,主要用于觀察外太空,研究宇宙的奧秘,都無法用高度來形容,而是說‘距離地球’有多遠,現今最遠環繞地球的衛星,能輕松超過五萬公里,甚至是接近十萬公里。
O洲宇航局說反重力實驗影響到一顆做科研的衛星,肯定是個假消息,反重力裝置團隊,對裝置的影響已經有了判斷,甚至是相關的詳細數據,距離地面超過五千公里,反重力裝置的影響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如果有衛星受到了‘重大’影響,肯定是距離地面只有幾百公里偵查用的間諜衛星。
這件事的影響很大。
高層召集了人員進行了相關會議,董利華就舉出了相關數據,并判斷說,“如果是衛星受到明顯的影響,不可能是科研性質的衛星,只能是距離近的間諜衛星。”
董利華似乎沒什么說服力。
高層都看向了趙奕。
趙奕則是跟著點頭表示贊同,“以現在的反重力裝置來說,根本不可能影響到太遠距離的衛星。”
“其實從覆蓋區域就能判斷了,我們的實驗裝置,直徑只有幾十米,就算升到了空中,也僅僅上千米,覆蓋面是有限的。”
“如果要影響到過萬公里的科研衛星,最少也要知道直徑超過五百米以上的巨型裝置。”
頓時就有人問道,“五百米以上能制造嗎?”
其他人都很關心這個問題。
雖然O洲宇航局的信息不準確,但反重力裝置本身能影響衛星,在戰略上絕對有重大意義。
趙奕點頭說道,“擴大區域,沒什么技術難度,最主要是能耗會大大增加。”
“另一個辦法是,讓反重力裝置升到一定高度,比如,上升到兩萬米以上,也會對上萬公里的衛星,造成一定影響。”
“當然了,裝置上升也需要大量的能耗!”
其實理解起來也很簡單,就是遮蓋面積的問題,距離衛星遠一些,就必須要建造大型裝置,距離近一些就建造的小一些。
引力波可以理解為直線傳導,只要畫個圖差不多就清楚了。
如果裝置能完全遮蓋住地球,正上方的衛星立刻能脫離引力,不受控制的脫離地球。
但不管是建造覆蓋更大面積的反重力裝置,還是讓反重力裝置上升的更高,都是需要能源支持的。
一切說白了就是能源、動力問題。
顯然。
參會人士對地面建造大型反重力裝置更感興趣,因為地面建造不用擔心能源問題。
反重力裝置的能耗大,但也只是相對的,其實高速行駛的航母相比,裝置的能耗也就不大了。
如果把裝置的能耗擴大十倍,也就相當于兩、三艘高速行駛的航母而已,裝置并不是一直處在啟動狀態,建造出來就會具有威懾力。
這種討論當然沒有結果。
建造針對衛星的地面反重力裝置,大概率只能使用一次,因為一次過后,對方就知道什么地方危險了。
至于裝置升空……
這本來就是空中堡壘,是反重力團隊一直在研發的。
當然了。
能影響到衛星運轉的地面裝置,幾乎有著決定性的戰略意義,適當暢想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毫無疑問的實,地面反重力實驗導致衛星偏離軌道的威懾力,要比J40出場作用大太多了。
J40出場,充其量就是讓國際知道,國內擁有最頂級的戰斗機,展現一下最頂級的軍事科技水平。
反重力實驗導致衛星偏離,則屬于跨維度的打擊。
之前根本沒有人能想到,神秘反重力裝置還能影響到衛星運轉,國際反應也是一樣的,一些針對的國家,根本沒心情再進行什么威懾,而是來直接發表講話,利用輿論來進行質問
“為什么反重力實驗會影響到衛星運轉!”
“必須停止反重力研究,否則會影響到太空衛星,影響到全世界人民的正常生活!”
“必須給予O洲航天局賠償,必須要對研究進行限制。”
“必須公布資料……”
反正,就是各種‘必須’,他們就好像站在了人類正義的角度,反重力似乎就成為了‘反人類’的科學。
對此國內當然不會大方承認,甚至不會去辯駁‘受影響的是間諜衛星’,因為任何有關的說法,都會泄露一些相關信息。
比如,確定受影響的是間諜衛星,等于是告訴全世界,反重力裝置只能影響幾百公里高空。
這樣威懾力就小很多了。
同時,也絕對不能承認,就只是說不知道、完全沒關系,因為衛星受到反重力實驗研究,也只是航天局的推測而已,他們并沒有真實的證據。
一些國家也想拿到證據。
比如,有影響力大的人物,就站出來表示說,“應該讓國際調查組,調查一下反重力的研究,看是否是反重力實驗,導致的衛星失控。”
那當然不可能。
這種說法真是‘司馬昭之心’。
但不可否認的是,反重力實驗影響到衛星軌道,威懾力確實是足夠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比如,一些國家對反重力技術更加重視,也不斷喊著調查、打擊、制裁等口號。
國際上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幾天后,一條消息忽然傳了出來,頓時帶來了新的變化。
“《法蘭社》報道,Z國擬和E國進行大規模的技術交換,反重力技術很可能會成為籌碼。”
這條消息一出來,頓時引起了眾多的關注。
每個相關的國家都希望能得到反重力技術,他們認為神秘反重力裝置含有的技術,就是打開未來科技大爆發時代的敲門磚。
現在只有Z國有相關的技術,自然就成為了‘眼中釘’,誰都不希望看到只有Z國,利用先一步的反重力研究,帶來一系列的科技爆發。
只要時間往后拖上一天,反重力的研究也許就能深入一步。
如果拖上隔一年半載,天上的衛星會不會都真正成為不會移動的飛鳥?
海里的艦艇會不會都成為大型游魚?
百年的科技積累,也比不上高維度的科技爆發,就像是二戰時期,再多艦艇、再不怕死的軍隊,也不可能扛得住核彈。
時間,不能拖了。
因為有核彈的威懾,大型的戰爭肯定打不起,最多就是威懾一下,經濟上制裁一下,可對于反重力研究,根本就阻止不了。
現在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拿到基礎的反重力技術。
在拿到了科技大爆發的敲門磚以后,才有資格去說什么‘科技競賽’,否則連研究的基礎都沒有,只能看著對手快速崛起,就是最壞的情況了。
“Z國和E國進行大規模的技術交換?也就是說,Z國并沒有打算獨享反重力技術?還是給機會的。”
“雖然是E國,但其他國家肯定也有機會!”
“在其他的領域,Z國欠缺的還比較多,也許我們也可以交換過來?”
一些國家思考起來。
頓時。
好多外交官都私下里連線進行溝通,甚至是直接找到大使,詢問得到反重力技術的可能。
他們知道肯定會‘大出血’,但已經做好了出血的準備,只要交換到‘科技大爆發的敲門磚’,未來研發不落后于時代,付出一些代價也值得了。
這是國內擬定好的策略。
反重力研究聽起來很高大上,可實際上,空中堡壘沒有完善前,或者說,核聚變裝置沒有完成前,反重力裝置充其量,就只是個‘大玩具’而已。
能懸浮,還能怎么樣?
因為牽扯到很多的材料技術、精細的制造技術,空中堡壘的完善工作,絕對是個非常大的工程。
更不用說,作為核心的‘反重力核聚變裝置’了。
‘反重力核聚變裝置’,理論倒是沒什么問題,但真正到了設計制造階段,一定會碰到很多難題,尤其一些是耐高溫的特殊材料,國內是沒有相關技術的,牽扯到精密加工,相應的技術可能也會有所欠缺。
如果讓國內單獨完成反重力核聚變裝置,理論、設計,都不需要太久的時間,也許兩年、三年差不多,但真正制造出來,用時也許會超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這主要是因為材料、精密加工相關的技術不足。
高端制造能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制造技術水平,就像是頂級的航空發動機,國內也只是依靠趙奕的設計才實現的反超,但在發動機的制造材料、內部工藝上,和國際最高水平,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否則WZA1發動機的性能,會完全超越其他五代發動機,甚至能達到六代發動機的程度。
J40,有著最高端的設計,也是因為材料、制造技術等問題,性能只是稍稍超越F35而已。
這就是限制的地方。
現在投入大量的經費在反重力、核聚變的研究上,依靠自身十幾年也很難出成果。
十幾年后會怎么樣?
誰也不知道。
那么利用基礎的反重力技術,交換到需要時間積累的材料和高端制造技術,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個決定也獲得了趙奕的支持,他比其他人更了解,反重力、空間研究的難度。
如果只是基礎的反重力技術,其他國家、機構得到了技術,想要繼續研究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沒有更近一步的理論,短期內只能制造和國內類似的‘大玩具’。
近一步的理論,想要研究出來非常困難。
像是‘光子和空間的十三組列式’,是趙奕花費很長時間才研究出來的,他擁有著因果思維,找到問題就能得到答案,而且是一直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相關的研究。
其他人可不是這樣。
如果做個比喻的話,最初始的光子反重力,也只達到了‘萊特兄弟飛機’的水平,只能制造出來飛上天而已,中間的問題有一大堆。
光子和空間的十三組列式,再包括神靈的密碼,都已經有了五代戰斗機的性能。
兩者的差距是百年的積累。
其他國家、機構,就算拿到了基礎的反重力理論,最多也只能勉強研究出空間罩,還需要碰巧研究出來,但沒有相關的理論,他們根本就無法使用空間罩。
要知道,最初的空間罩是無死角密封的。
只有根據‘光子和空間的十三組列式’,才能自由的去開發空間罩,選擇性讓空間罩,能夠在某個位置‘打個洞’,甚至可以精細到,‘洞’具體有多大,是什么形狀的,等等。
總之,沒有基礎的理論支持,反重力的研究就需要積累,國外單獨做研究,用五十年時間,也休想能使用空間罩,并以此研究出‘核聚變裝置’。
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們肯定會投入大量的經費,每當有一點點發現,都會驚喜的喊出,“反重力研究有了大進展。”
這種技術交換的做法,不僅能換回大量先進技術,讓國內的材料、高端制造技術有飛速提升,還能減少國際上針對性的壓力,最后還讓對手國家,陷入到投入大筆資金,卻收獲寥寥的科研旋渦。
一舉,三得!
或許,等其他國家驚喜的發展空間罩,并以此大肆宣傳的時候,國內已經利用空間罩的原理,制造出無法防御的導彈,并完成了核聚變裝置,制造出了真正的‘空中堡壘’。
空中堡壘可不止擁有了天空威懾,還可以真正針對性的打擊太空衛星。
到時候……
國際形勢就會完全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