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與兩位大唐名將下意識地都在腦中閃過了一個念頭。
難不成,程三郎那小子遇上了吐蕃攻打姚州,襲擊了對方的攻城隊伍迎得了大捷?
此刻,趙昆已然從那名小宦官的手中接下了捷報,快步進入了含嘉殿雙手奉上。
李世民抬手接過了這份捷報,大手輕輕地拍了拍,失聲笑道。
“方才我等還在考慮,吐蕃大軍盤恒雅州不愿離去,興許就是跟姚州有干系。”
“結果倒好,現在姚州卻來了捷報,朕可是松了口大氣嘍。”
“既然是姚州傳來大捷,不如朕與二位卿家猜猜看,是姚州的寧刺史破敵勝之,還是程三郎破敵勝之?”
李靖不由得一樂,撫著長須笑道。
“既然陛下有這等興致,那老臣倒真要猜上一猜。”
“吐蕃宰相尚囊率大軍在雅州一帶與英國公糾纏,必定是起了襲取姚州之念。”
“想來,應當是有一只吐蕃精銳正在攻伐姚州,而程三郎這小子行事詭秘莫測,用兵也不講章法。”
“定然是施了奇計,率獠軍破敵而勝之,令吐蕃人只能退守劍川,以待后援。”
李道宗聽得頻頻頷首,等李靖話音剛落,也隨之而附合道。
“李老將軍言之有理,臣也覺得,必定是吐蕃兵馬圍攻姚州正酣,被程三郎率獠軍以奇計襲之。”
聽到了兩位名將愛卿的分析都大同小異,李世民也不禁深以為然地撫須笑道。
“二位卿家之言,深合朕意。劍南道諸蠻之兵,雖然悍勇,皆只擅單打獨斗,不知軍陣,不識律令。”
“雖不能說是烏合之眾,可也好不到哪去。”
“他程三郎之前所練之獠軍數月,聽說頗有成效,不過那只新練獠軍已然李績往雅州而去。”
“他新召的數千獠軍,若是能夠當一千精銳來用,就已經算極了不得了。”
“所以啊,朕也與二位卿家一般想法……”李世民眉飛色舞地說著,一面將那份捷報拆開。
笑瞇瞇地定睛看過去,然后,臉上的笑容瞬間僵硬。
李靖與李道宗看到了陛下臉色出現如此詭異的變化,不禁有些愣神。
飛快地轉動腦子盤算起來,難不成,跟程三郎那小子沒關于,是寧刺史那個老司機自己干了一成大勝仗?
“我們都錯了……”就在他們兩人思維飛速轉動的當口,李世民突然吐出了這么五個字。
可旋及,李世民又用一種顯得有些亢奮的聲音說道。
“知道那小子干了什么嗎?他把劍川城給奪回來了。”
“劍川城?!”李靖與李道宗同時失聲叫道。
李世民滿臉難掩的喜色,大手用力地拍了拍沙盤的邊框。
“沒錯,這小子,可真是朕的福星,本以為他就是小打小鬧的搗騰,結果居然給朕帶來了這么大一個驚喜。”
這份捷報乃是寧刺史的手筆,寧刺史倒是將經過詳細地盡述于其中。
程三郎率領四千獠兵晃晃蕩蕩地往那姚州而去之際,正好那位吐蕃劍川城主尚多結,為了配合他的堂叔,吐蕃宰相尚囊的戰略。
悄然率軍出了劍川城,駐軍于洱海之畔,又令洱海各詔聯軍南下攻打仍舊臣屬于大唐的蒙舍詔。
以圖以蒙舍詔為誘餌,讓姚州寧刺史不得不救。
結果程三郎聽聞這個消息之后,毫不猶豫地就率領一千六百余獠兵,直接跋山涉水,尋艱難小徑,直奔那劍川城而去。
又命獠兵主力,扮出他仍舊在主力大軍之中的樣子,浩浩蕩蕩繼續往姚州行進。
“……獠人雖然不擅軍陣之法,但是跋山涉水倒真是一把好手。”
“也虧得他程三郎這么靈機一動,不經洱海之畔,經由崎嶇山道小徑,直抵劍川城下,打了吐蕃守城兵馬一個挫手不及。”
“一舉將這這姚州門戶奪回手中,如此一來,讓那三千吐蕃步騎精銳,盡成甕中之鱉矣……”
李世民一邊看,一邊眉飛色舞地將那捷報之中的內容說出來,順便還加上他這位大唐皇帝陛下的點評。
聽得那李靖與李道宗二人也是扼腕唏噓不已。
李道宗忍不住吐了句槽道。
“領著一幫烏合之眾,就敢去攻取劍川城。這小子可真是夠膽大包天的……”
李靖哈哈撫須一樂。“這倒說明了,那小子福氣好,運道好。”
聽到了這二位的點評,李世民頗為唏噓地拍了拍大腿道。
“他可不僅僅是福氣和運道好,而且他還擅使火藥……”
“若無那火藥之犀利,一下子就讓那劍川城門四分五裂。
怕是他憑著那些獠兵,也難以奪取這等堅固城塞。”
聽得此言,李靖不禁有些哭笑不得地搖了搖頭,
“……那小子,果然不守規矩得很,行事作為不可常理論之。”
“那尚多結聽聞劍川城被奪之后,率領三千精銳日夜強攻,損兵折將終不能破,已然自盡。”
“麾下兩千一百余吐蕃士卒皆盡歸降,姚州得寧,他程三郎,可算是得了頭功啊。”
李道宗也放松了下來,不禁開起了玩笑道。
“想來現如今,英國公此刻在雅州,也應當是老神在在,份外悠閑,由著那吐蕃宰相與他對壘。”
聽到了這話,李世民不禁大樂,放聲大笑起來。
“卿言之有理,這下子,想必他也輕松嘍,而朕也終于不用愁眉不展,為那劍南道軍機諸事煩憂了。”
就在李世民君臣興奮得眉開眼笑的當口,又有兩封奏折傳入了宮禁之中。
看到趙昆又遞進來了兩份奏折,一封來自姚州,一封來自瀘州。
李世民不禁有些疑惑地接到了手中,忍不住嘀咕了句。“難不成,又有什么后續?”
嘴里邊這么說著,他還是接過了奏折打開一看,只掃了一眼,李世民的臉色瞬間就黑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