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443 文章得到審稿人的高度贊揚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 肥美的韭菜   作者:肥美的韭菜  書名: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更新時間:2021-03-09
 
許秋一邊跟著吳菲菲、韓嘉瑩往地鐵站移動,一邊給魏興思回撥了一個電話,主動解釋道:“魏老師,剛才我們在漂亮國大使館這邊面簽,這里不能帶手機進去。”

“噢,好的。”魏興思的語氣有些興奮:“《自然·能源》的審稿意見回來了,我大致看了一下,審稿人的評價都不錯,最終編輯的意見是小改……大體上是這么一個情況,你現在還在漂亮國大使館那邊?你們今天面簽的結果怎么樣?”

許秋簡單回應道:“面試過程都挺順利的,最后我們三個的結果也差不多,就是護照被他們收走了,說需要等消息。”

“那就等等唄,我們做光伏的不算是什么敏感行業,過簽問題應該不大。”魏興思頓了頓,又說道:“文章意見我已經轉發到你的郵箱了,路上你先看一看,回來后我們再討論一下,我現在也正在看……就先這樣,掛了。”

掛斷電話,韓嘉瑩向許秋湊了過來。

學妹剛才也看到了魏老師發給許秋的消息,于是好奇問道:“師兄,你《自然·能源》文章的情況怎么樣?”

許秋說道:“據魏老師說是小改,審稿人的評價都不錯,應該不用大量補實驗吧。”

“小改,那大概率能中呀,”吳菲菲感慨道:“這可是《自然》大子刊啊,估計我是沒希望發了……”

“學姐,你畢業之后不打算繼續做科研了嗎?”許秋好奇了一句,隨即又補充道:

“以學姐你現在這水平,出國找個大牛組做博后,鈣鈦礦領域出好文章的難度應該不算高,然后立下flag,不發s不回國,兩年博后不夠那就再來兩年,拼出一篇s回國直接像魏興思一樣拿‘青千’的帽子,多好。”

“s有那么容易發嘛……”吳菲菲白了許秋一眼:“畢業以后具體怎么做,我也現在也沒確定,不過更傾向于往工業界發展。主要是家里催婚催的厲害,現在還沒找到男朋友,要是再出國做幾年博后,三十多歲再結婚,估計家里面得炸鍋……”

“哎,”吳菲菲輕嘆一口氣,“不說我了,你文章一共幾個審稿人?我之前審的那篇《科學》,一共有七個審稿人。”

“還沒看,之前說是五個,”許秋說道:“這么多審稿人,估計就算是小改也要改好久,魏老師說等我回去以后要和我討論,我還得先看一遍意見。”

“到地鐵上看吧,邊走邊看不安全。”韓嘉瑩提醒道。

地鐵上,許秋打開郵件,開始瀏覽郵件,一共有五個審稿人,和之前收到的消息一致。

這也是許秋發表過的文章當中審稿人數量最多的一次。

當然,《自然》大子刊級別的期刊,確實也當得起這般的待遇。

像之前的《焦耳》期刊,因為是剛出的新刊,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只是有成為《自然》大子刊檔次的潛力,現階段的影響力雖然比am、ees這些一區頂刊強一些,但還是弱于正統《自然》大子刊的。

而《自然·能源》雖然也是新刊,但因為“自然”兩個字已經成為了學術圈里的一塊金字招牌,尤其受到國內研究者的追捧,大家都比較買賬,所以剛剛出來,就在能源行業內迅速流傳開來,不論是影響力還是關注度都非常高。

決定期刊的檔次因素有很多,期刊上面發表的文章的平均質量當然很重要,但研究者們的關注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點像是現在的流量時代,如果有硬實力,可以出道;如果有流量大力推廣,也可以出道;如果既有硬實力,還有流量大力推廣,再加上一點點運氣,那便能夠成為頂流。

相對于《自然》,《科學》在經營自己品牌方面做的就差一些,在學術圈里提起《自然》,大家會聯想到它的一大堆子刊,涉及到各個細分領域,而提起《科學》,也就只有《科學》本身了。

比如《科學》的正統子刊《科學·發展》,按理說它的地位應該堪比《自然》大子刊的,但實際上影響因子只有十出頭,地位基本上和nc一樣,共同淪落為二區期刊。

許秋開始閱讀具體的審稿意見。

審稿人1,看起來應該是個老外,評語比較簡短,也比較偏中性。

對方首先表明“我對有機光伏領域材料合成方面的了解有限”,然后主要針對文章中開展的激子結合能,以及激子擴散距離兩項測試進行了評價,其他方面都沒有過多的提及。

許秋推測對方可能不是專攻有機光伏領域材料合成方面的研究者,而是偏向物理方面的研究者。

畢竟他這個工作涉獵比較廣,與材料、化學、物理方面都相關,編輯又選了五個審稿人,其中分配一兩個非材料相關的研究者也很正常。

主要有兩個意見。

第一個意見:“對于激子結合能,以及激子擴散距離這種涉及到擬合的曲線,應該添加誤差棒。”

誤差棒許秋還是知道的,在散布圖中,一般會用誤差棒(error

bar)來注明所測量數據的不確定度的大小。

但當時他為什么沒有繪制誤差棒呢?

一方面因為有機光伏領域里的文章,大多數的圖片都是不需要誤差棒的,比如jv曲線,就是直接把性能最好的那一根畫出來就行,光吸收光譜也是一樣,直接用儀器測試出來的原始數據繪圖即可。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快速出文章,而為了追求速度,就需要舍棄一些東西了……

這個意見許秋選擇接受,因為這樣做確實可以讓文章報道的數據更加嚴謹一些。

具體操作起來也不難,用in軟件就可以實現:

正常的數據點是一個圓形的點,有了誤差棒,就在圓點上面加了一個“工”字,得到了一個個類似糖果形狀的點。

第二個意見:“激子結合能以及激子擴散距離在正文中的實驗描述太過簡單。這些物理實驗需要在論文中說明一下大致的實驗原理,以及計算公式(可以不涉及公式推導),而不是選擇引用幾篇文獻,去讓其他研究者翻文獻。”

許秋覺得可能是材料方向研究者,和物理方向研究者在想法上的不同。

對于像許秋這樣的材料人來說,他認為文章中用到的這些激子結合能以及激子擴散距離測試,只是一種測試手段而已,重要的是得到的數據和結果。

類似的,就比如我用tem拍了一組電鏡照片,我不需要在文章中把tem的原理給列出來,只需要分析tem圖片即可。

而物理學家可能比較喜歡在論文中列出公式的推導過程,每個涉及到的非常規實驗都要講的比較清楚,把推導過程一步步的寫出來才行。

許秋想了想,決定還是采納對方的意見。

因為這篇文章投在了《自然·能源》上,相當于已經出圈了。

也就是說,會有各個不同領域的研究者能夠看到這篇文章,這個時候確實應該兼顧其他研究者的閱讀感受,比如像他們物理方面的研究者。

反正對許秋來說,無非是多花點功夫,加兩三段話來描述罷了,對其他的材料、化學相關研究者來說,如果對這部分新加的公示推導內容不感興趣,也可以直接跳過,不會影響他們的

而且,對方畢竟是審稿人,能不得罪還是不要得罪為好。

審稿人2,看起來像是國內的,給出的審稿意見有一些模板化。

對方先是把文章摘要改了改,放在了第一段的開頭:“許秋等人開發了一種名為idic4f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然后在段尾總結:“這篇投稿是一個不錯的工作,新意、影響力都很高,建議文章經過修改后發表。”

接下來每一段講的都是文章的一個部分,進行單獨的評論,文本內容比較長,許秋看了近五分鐘才看完。

看完之后,許秋懷疑這個審稿意見是一個學生寫的,雖然看起來字很多,但大多數都是廢話,只有兩點比較值得注意。

第一點,能級結構部分,對方指出:“文章中的一個觀點是‘給受體homo能級差較小,僅為0.16電子伏特’,而循環伏安法(cv)測試的誤差比較大,如果想表達小homo能級差,這個時候最好把給體、受體的能級都測試一遍,而不是去引用其他人文獻的數據,這樣會引起很大的誤差。”

許秋文章中用到的給體材料是學妹的j2,受體材料是新開發的idic4f,文章中只放了idic4f的cv結果,j2的cv結果引用的是學妹的文章,沒有再單獨測試一遍。

其實,如果引用的不是自己組里的文章,審稿人給出的意見沒有什么毛病,可現在兩種材料都是自己課題組開發的,那“不同課題組之間的測試誤差”自然就不存在了。

對于這個問題,許秋決定在文章中表述的更加清楚一些,表明“j2的cv數據是從我們課題組的前期工作中得到的結果”。

第二點,pl熒光光譜圖部分,對方認為:“這里的pl圖像是經由smooth(平滑)處理過的,最好使用原始數據,或者注明平滑處理的參數。”

pl測試的時候,如果是單獨組分的給體材料或者受體材料還好,因為信號強度比較高,所以信噪比不大,得到的曲線較為平滑。

可如果是共混的給受體薄膜,也就是有效層薄膜,因為存在給、受體之間的激子拆分,所以熒光信號比較弱,信噪比就比較大,假如pl儀器的使用年限又比較久的話,信噪比就更加大了。

舉個例子,共混薄膜pl強度的峰值假設在10000,噪音波動范圍可能在±2000,這樣出來的圖像就非常的“炸毛”。

因此,研究者們通常會對測試出來的pl圖片,用in軟件進行smooth處理,使得每個點的波動不那么大,看上去是一根較為光滑的曲線。

這里的smooth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因為經過這個smooth操作后并不會影響實驗結果和結論,也就是說pl出現波動,是儀器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因為材料本身的原因而導致的波動性大。

換言之,如果有非常好的機器,這個數據的波動就會被消除。

不然,如果數據波動就是材料本身的特性,那就不是smooth,而是在篡改實驗數據了。

許秋的pl圖片確實是經過smooth處理的,主要是魏興思要求的,因為魏老師看這種“炸毛”曲線會非常的難受。

不同人的想法也不同,有些人會覺得原始的數據比較好,比如直接把原始數據往in軟件里導入,然后用plot(繪圖)功能,直接出圖,不進行修改就直接放在文章中。

而魏興思認為這種是懶人的行為,他比較追求圖片統一、看起來好看,因此嚴格規定了課題組發表文章中所有圖片都要一致。

包括:線條的粗細,標度尺下方文字的大小,圖例的大小,圖例不能帶邊框等等要求。

對一些可以smooth的圖像進行smooth操作也是其中的要求之一。

許秋決定采納審稿人的這條意見,把他smooth的條件列出來。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種針對于原始數據的再加工操作,確實應該在文章中表達出來。

但因為pl數據的smooth對實驗結論沒有影響,而且作為行業潛規則大家都知道這種操作,所以平常有的人會列,有的人不會列。

審稿人3,看起來也是國內的審稿人,雖然他們的審稿意見用的不是套路化的模板,但是語句中的很多說法只有國內的人會用,而老外不會用。

語言表達習慣的不同,在平常閱讀文獻的時候就比較明顯,日常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況:

比如,國內流傳已久的“wc”,在國外其實很難看到,當和一個歪果仁說“wc”,可能就像是對方和你說“茅廁”一樣。

再比如,漂亮國的中餐館,有一種名為“幸運餅干”的食物,通常由面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里面包有類似箴言或者模棱兩可預言的字條,有時也印有翻譯過的成語、俗語,或是可用于彩票功能的“幸運數字”。

而國內的大多數人連這種“幸運餅干”聽都沒有聽說過。

其實,這就是語言或者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發生了變異。

當然,做科研不是搞文學創作,對論文的語言方面要求不高,只要論文的文字表達不是差到別人看不懂的程度,也就是達到中學生作文的級別,那都是ok的。

這個審稿人的意見沒有上一個的長,審稿人首先表示:“恭喜這篇文章的作者,讓有機光伏領域的效率從12跨越到13,總體上認可許秋等人的工作,建議文章直接發表。”

接著,對方又話鋒一轉:“不過,我有一些問題,希望可以得到作者的答復。”

列出的問題一共有七個,都比較簡短,是圍繞j2:idic4f體系提出的一些關于有機光伏領域的通用性問題,比如:

“作者認為氟原子的引入,會對光電材料產生哪些具體的影響?”

“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有機光伏材料低激子擴散距離的問題,還有哪些因素導致有機光伏材料難以制備厚膜器件?”

看到這些問題,許秋猜測這個審稿人大概率是個做有機光伏的同行,在通過審稿的方式向“大佬”請教問題。

而通過審稿來問問題的這種方法,許秋是第一次見,覺得挺新奇的,不過仔細想想還是有效果的。

審稿人列在文章審稿意見中的問題,作者多半會認真閱讀并回復的,哪怕這些問題和文章本身關聯性一般。

這種通用性的問題,對許秋來說回答起來難度不高。

反正就是提出一些觀點和見解嘛,又不需要做實驗進行嚴格論證,哪怕說錯了也沒太大的問題。

而且,他還有模擬實驗系統,可以比較容易的得到其他人需要反復試錯才能得到的規律。

審稿人4,看起來是個老外,對有機光伏領域的工業化進程比較感興趣,重點放在了厚膜、大尺寸器件上面,對方表示:“期待文章作者在之后的工作中,進行更深層次關于有機光伏工業化相關的研究。”

好家伙,直接都給許秋安排工作了。

不過對方的建議確實和許秋的想法差不多,他也認為應用相關的科研最終還是要落地,實現商業化的應用,哪怕實現不了,也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另外,許秋猜測對方可能并不是做有機光伏的,可能是做其他光伏領域的,比如鈣鈦礦。

因為對方對光伏產業很熟悉,但卻說:“有機光伏領域13的效率不算高,要以15、18為目標”。

如果是有機光伏領域的人,肯定是知道想要達到13是多么的艱難。

這個審稿人最終給出意見也是“建議文章修改后接收”,提出的問題看了看都比較容易回答,許秋暫時就沒有太過關注。

審稿人5,看起來也是個老外。

這個審稿人的評價就非常簡單了,只有短短的一段話,核心觀點就是“工作不錯,建議文章直接接收。”

許秋推測,可能這個審稿人5就是之前編輯說的那個一直不回復審稿意見的審稿人。

而且估計是個大佬,在收到了審稿的時候,剛好比較忙,就拖了一段時間,后來編輯催促,審稿人看了兩遍文章,覺得寫的不錯,所以就沒有提出太多的意見,寫了一段話,直接給過了。

如果是普通研究者的話,大概率這輩子都發不了一篇《自然·能源》這樣高檔次的文章,現在難得審到一篇《自然·能源》,可能就會有很多話想要說,而對于大佬們來說,《自然·能源》也就只是一篇普通的審稿罷了,寫的就比較隨意。

大體看了一遍,審稿人1、2、4建議小改,審稿人3、5建議直接接收,最后編輯給出小改意見。

許秋對這個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不需要補充實驗。

而且這次的審稿人也都比較有節操,沒有遇到要求引用文獻的。

更為關鍵的是,審稿人的意見大多是中性或者偏向正面的。

在學術圈里,發表一篇文章,除了文章的引用量,發表期刊的檔次以外,審稿人的評價也是可以拿出去秀一秀的。

比如這篇《自然·能源》,審稿人3、5都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之后許秋或者魏興思在給別人講述《自然·能源》這篇工作的時候,就可以把他們的審稿意見列出來,表明我們這篇工作確實nb,收到了同行審稿人的高度贊揚。

其實,有些人還是挺看重同行評價的,尤其是好評。

因為審稿人通常不會選擇與投稿作者有過合作發文章的人,所以一般利益不相關,甚至還有競爭關系。

這個時候,別人的差評可能不一定是真的,但別人的好評一般都是真的。

當然,許秋的文章稍微有些特殊。

首先文章的質量確實夠高,七大亮點,表征全面,書寫流暢,邏輯完美,幾條故事線把整個工作串聯了起來,實驗數據之間也都可以相互印證。

而拋開文章質量不談,他這篇文章投的是比am、jacs這樣的一區頂刊,要高一級的《自然·能源》。

如果是am、jacs這個檔次的文章,那同行作為審稿人,內心可能更加傾向于不讓其他人發表。

因為自己的課題組也有機會發am,別人的am、jcas發的多了,自己發的就少了。

而現在是一篇《自然》大子刊檔次的文章,對于有機光伏領域來說,大多數同行的課題組都是無法發表的,也就不存在競爭方面的考量。

不僅如此,一篇有機光伏領域的《自然》大子刊檔次文章發表,反而可以使得這個領域的整體影響力變高,對這個領域內所有研究者都是有利的。

因為各大期刊的編輯是會按照各個領域實時的熱度,來決定自己接受該領域稿件比例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有機光伏領域火了,連帶著各大相關期刊分配給這個領域的文章數量就會變多。

可能本來一期am只接受兩三篇有機光伏的文章,現在就變成四五篇文章,大家的機會也就都更多了。

因此,在這個時候,同行作為審稿人,內心可能更加傾向于讓文章發表,競爭的對象已經變更為了其他領域的研究者。

當然,這些只是附加的因素,只代表了審稿人內心的一種傾向性,對他們做出最終審稿決策的影響可能只有5、10。

假如文章質量堪憂,同行們也不會無腦強行吹捧的。

對學術論文來說,質量終究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標。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