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許秋專注于撰寫《科學》文章。
終于,在周三下午的時候,他完成了文章的初代草稿版本。
許秋之所以這么趕,主要也是因為怕國內,或者國際上還有其他課題組在暗戳戳的憋大招,在關鍵時刻給他來一記背刺。
畢竟只要科研成果沒有正式落地,什么變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科學》文章的標題是:“效率達到16的溶液法制備的有機疊層太陽能電池”
雖然現在現實中的效率還沒有達到16,但許秋先填上了16,并高亮標注出來,之后如果效率更新了,可以再進行修改。
這也是許秋在給自己定下下的目標,只要效率一日不上16,就一日不投稿。
本來,Forrest課題組的文章如果不出來的話,目前的15可能也勉勉強強夠用了。
可惜,沒有如果,現在,對方先發表了文章,那自己的工作就必須做到顯著強于他們,才有機會上CNS。
不然,最后搞了半天,又只能發一篇《自然》大子刊,就白費這么多功夫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排序,和上次的《自然·能源》文章略有差別:
一作許秋,二作莫文琳,三作鄔勝男,四作韓嘉瑩,五作徐心潔,六作殷后浪,七作陳婉清,八作龔遠江,九作魏興思帶通訊。
這次因為沒有用到TAS等激光分析手段,所以就沒有帶瑞典馮盛東他們一起,只帶了龔遠江。
一二三作沒什么好說的,完全按照貢獻程度進行排名。
學妹嘛,嗯……她通過一些“交易”,把自己排到了第四位上。
徐心潔和殷后浪,兩個本科生,前者留在邯丹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參與制作疊層器件的次數更多,貢獻比后者要大一些。
學姐基本上沒怎么參加實驗,畢竟她現在整天忙著工作,所以許秋把她掛在了最末尾,到時候讓她幫忙改改文章。
就是希望她不要幫倒忙……
不要幫倒忙……
幫倒忙……
在初代版本中,因為全文被限制在了2500字左右,所以摘要部分的也被削減了,必須用簡短的語言突出核心。
許秋只寫了四句話:
“雖然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許多優點,但其性能仍遠遠落后于其他光伏器件。”
“造成其性能低下的根本原因,是有機光伏材料的電荷遷移率低,從而導致有效層的厚度和有效光吸收范圍受到限制。”
“這項工作中,我們在半經驗模型分析的指導下,利用有機光伏材料的多樣性,和易于調控的能級結構,使用疊層電池策略克服了這些問題。”
“最終,我們在二終端法雙結有機光伏器件中,實現了16的創紀錄的光電轉換效率。”
摘要部分比較簡潔,接下來的引言部分,許秋同樣精煉了語言,分為兩段進行背景介紹。
其中,第一段主要是針對有機光伏領域現狀的描述。
許秋首先吹了一波:“有機光伏器件因為其低成本、靈活性高,以及可大面積印刷生產等優點,被認為是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一個非常有希望的選擇。(1,2)”
這里他引用了兩篇文獻,一篇是發表在Prog.Polym.Sci.(化學類綜述,一區頂刊,影響因子20)上的綜述文章,另一篇是發表在《科學》上的短評文章。
一般能登上《科學》文章的參考文獻,基本上也都是《科學》、《自然》、《自然》大子刊這個級別的文獻,最差也得是和AM同等級別的文獻。
通常《科學》、《自然》、《自然》大子刊的占比,會達到參考文獻總數的50之多。
這也算是文獻引用時的潛規則:
投什么檔次的期刊,就傾向于引用與之檔次相當的同類期刊的文獻。
背后的原因,是編輯對于引用同名期刊的文章更有好感。
比如你投AM,里面40篇參考文獻中有10篇AM,10篇AEM、AFM,那編輯絕對非常的開心,文章被通過的概率就稍微高一些。
因為有的期刊編輯會有類似KPI的業績要求,需要影響因子每年提升多少多少。
尤其是對于新刊來說,前期的影響因子至關重要。
前期的影響因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本新刊的未來,如果新刊第一年只有2、3的影響因子,想要沖上10,達到一區期刊,基本上不用想了。
即使對于一些沒有沒有硬性業績要求的期刊來說,他們的編輯總還是希望自己期刊的影響因子能夠越來越高。
當然,這種引用文獻的潛規則,只是一種傾向,在實際撰寫文章的時候,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來具體定奪。
比如,這篇《科學》工作中要用到IDICM這種材料,那肯定就要引用對應的文獻,哪怕對應的文獻是一篇二區甚至三區的文獻,那該引用也得引用。
但如果是在一些有多種引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還是引用同名文獻,或者同檔次的文獻。
許秋之前投稿的時候,倒是沒有遇到因為不引用同名文獻,而被編輯直接拒稿的情況。
不過,許秋聽魏興思說他遇到過,當時期刊編輯發信給魏老師,非常直接的說道:“請盡量多引用我們RSC旗下的期刊……”
接下來許秋又總結一下有機光伏領域的進展:“在過去的十年中,有機光伏器件的性能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單結器件的最高光電轉換效率已經從大約5,提高到目前的13(3,4)。
這兩篇文獻分別是自家發表的IDICM和IDIC4F工作,喜提兩個自引。
沒辦法,當下還沒有其他人報道過,效率超過13的有機光伏單結體系,不然許秋肯定會把其他人給捎帶上。
說完優點之后,緊接著許秋提出了現階段有機光伏領域存在的問題:
“然而,有機光伏器件的性能,仍然遠遠落后于其他主要基于無機材料的光伏器件。”
“這就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有機光伏電池的性能極限,比無機材料為基礎的器件要低。”
“其根本原因是有機光伏材料的低電荷遷移率,限制了器件的有效層的厚度和有效的太陽光吸收。”
至此,第一段完結。
總結起來,第一段的行文思路,就是先寫大領域的優點,再寫大領域當前的進展,最后寫大領域存在的不足。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最后這里的“不足”不能隨便亂提,必須是和后文可以連接起來的。
換言之,這個“不足”,必須是被這個工作給完全或部分解決了。
比如,這里提到的不足是“器件的有效層的厚度和有效的太陽光吸收被限制”,那么接下來的疊層策略就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如果在這里提“當下有機光伏材料的實際成本比較高”,或者是“采用含鹵素溶劑的環境危害性大”等不足,就不合適了,雖然它們客觀上也是目前有機光伏的缺點。
這兩點不足,分別可以放在以“低成本有機光伏材料”和“非鹵溶劑”為亮點的工作的引言中,比如之后的PTQ系列給體,以及用環境友好型溶劑加工的器件。
接下來的第二段,許秋承接了第一段的內容,主要講疊層策略,也就是試圖去解決第一段末尾處提出的“不足”。
大體的思路也和第一段類似,先寫疊層器件這個細分領域的優點、然后寫細分領域的當前進展,接著寫細分領域內存在的不足,最后引出自己的工作。
許秋首先總括一句:“疊層策略是同時解決有機光伏器件面臨的各種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法,而且也非常適合有機光伏領域。”
然后,開始分別闡述“疊層策略和有機光伏的相輔相成”,也即疊層的優點:
“一方面,可以通過在疊層電池中堆疊具有互補光吸收的有效層,實現寬廣而有效的光吸收,從而解決由于有機光電材料低遷移率而產生的單結電池的厚度限制問題。”
“另一方面,有機光伏材料在材料上的多樣性,可以滿足疊層器件中需要的具有不同能級結構、光吸收性能的材料,還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自行設計、開發所需要的光電材料。”
接著,疊層器件的進展,剛好可以把Forrest課題組新出爐的文章,直接引用過來。
“事實上,疊層器件也被廣泛用于有機光伏領域,并且獲得了約14的光電轉換效率。”
再然后,提出疊層器件當下存在的問題。
“目前,阻礙疊層有機光伏器件性能進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光吸收范圍仍然無法覆蓋整個太陽光譜,這是由于缺乏用于頂電池的超窄帶隙材料,大多數此類材料只能吸收能量約為1.3電子伏特的光子,也即波長小于900納米的光。”
剛剛被點名表揚的Forrest課題組的文章,又被許秋拉出來“打了一頓”。
Forrest課題組采用的BTCIC近紅外非富勒烯受體,它的光吸收范圍剛好就是只能達到900納米,也就是“反面教材”。
而許秋自己的體系,不論是IEICO4F還是COi8DFIC,都可以拓寬到1000納米,和Forrest課題組的工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個子電池的光吸收重疊,和/或短路電流密度失配,而導致疊層器件的電流受限。”
這個是疊層器件的通用問題,把它寫出來主要是為了引出接下來的半經驗分析,通過半經驗分析來解決電流失配的問題。
雖然實際上我們可能是先把器件做出來,后補充的半經驗分析,也就是“先有結果,后有理論”。
但是在寫文章的時候,為了故事完整,通常需要反過來說,也就是“先有理論,后有結果”。
寫到這里,背景已經基本上交待完畢。
接下來,就該“輪到我們上場表演了”,緊跟其后,許秋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了自己的工作:
“在上述分析和半經驗分析的指導下,我們報道了一種溶液法處理的,二終端法雙結有機光伏器件,其光電轉換效率為16。”
自此,引言結束。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可以引言中的整個故事由七部分組成:
有機光伏大領域的好處、當下的進展、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的疊層器件小領域的好處、當下的進展、存在的問題,我們的工作如何如何NB。
其實,是有些套路化的。
但這個就和網文的套路一樣,很多套路雖然比較古老,但就是有用。
之后正文的話,就比較中規中矩了。
許秋就是按照之前規劃的三張圖片主要進行分析。
當然,正文圖片雖然只有三張,但其他表征實驗也都是要做的,只是被放在了支持信息中。
支持信息中一共被許秋塞入了十多張圖片和表格。
受限于篇幅,這些表征測試在正文中只需要簡單的提幾句就可以了,不需要詳細展開敘述。
現在唯一缺少的表征實驗,是光電性能的第三方檢測,需要送樣到種花家計量科學研究院NIM。
不過,這個數據暫時也拿不到,因為送樣檢測的器件效率要和文章中報道的相匹配。
也就是說,要等什么時候器件效率到16才能去送樣檢測。
文章的末尾,許秋暫時引用了30多篇參考文獻。
其中,《自然》、《科學》加起來引用了六篇。
不過都是短評類型的,許秋并沒有看到近些年有機光伏領域實驗工作類型的《自然》或《科學》文章發表。
《自然》大子刊的數量有八篇。
一方面,疊層器件發表在《自然》大子刊上的工作還是蠻多的,有六篇。
另一方面,也包括徐正宏之前IDTBR材料的《自然·材料》,以及自己剛剛發表的《自然·能源》。
NC有四篇,包括自己課題組的一篇,徐正宏的一篇,還有國外兩個課題組發表的兩篇。
自己課題組的那篇NC,許秋引用的是學妹的那篇H43給體材料的工作,沒有引用自己3DPDI的那篇。
畢竟學妹那篇做寬帶隙給體的,還算研究領域相關,自己的那篇是做PDI的,研究領域八竿子打不著,引用過來就有些吃相過于難看了。
剩下的不到20篇參考文獻,基本上都是AM級別的文章。
所有引用的參考文獻,都是許秋精挑細選的一區文章,沒有一篇是二區。
在引用過程中,許秋盡量做到除了自己課題組外,其他相關領域的課題組雨露均沾。
這也是科研圈的潛規則。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發表一篇文章的時候,尤其是高質量的文章,引用的參考文獻要覆蓋細分領域下盡量多的研究者。
不然,說不定你的文章就到人家手里了,對方掃一眼參考文獻,看到你都不引用我的文章,就直接無腦拒你……
而且,客觀來講,也確實應該把所有相關的研究者的工作都引用上。
因為,在做一項工作的時候,肯定是要閱讀大量這個領域文章的。
而讀完了別人的文章后,在設計實驗,或者寫文章的時候,或多或少就會用到其他人的想法,有時候可能自己都不知道。
別人看似沒有幫你什么,但其實你已經是站在了其他人的肩膀上。
從道義上來講,也得感謝一下別人的貢獻。
那怎么感謝呢?引用他們的文章。
在參考文獻之后,就是頂級期刊都要列明的作者具體貢獻。
許秋就按照每個人實際的貢獻進行了標注。
至于學妹,她和學姐一樣,之后讓她們都去幫忙改改最終版的文章就是了。
完成了《科學》文章初稿,許秋將它拷貝到U盤中,前往218找魏興思匯報。
魏興思收到消息,滿臉喜色的從許秋的手中接過U盤,說道:“蠻快的嘛,快來給我看看。”
因為只有2500字,篇幅比較短小,所以魏興思選擇一次性讀完。
大約十分鐘后,魏興思閱讀完畢,他長呼了一口氣,說道:“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現在看你的文章我都不用改了……”
頓了頓,魏興思繼續說道:“工作上就差效率了,16……我們應該可以做到吧。”
許秋斟酌了一番,點點頭說道:“大概率是可以的。”
魏興思“嗯”了一聲,沉默了大約五秒鐘,突然轉頭看著許秋說道:“要是這篇《科學》文章能夠順利發表的話,之后課題組里有機光伏領域相關的文章,我可以給你掛通訊作者……我只要這一篇單獨通訊就夠了。”
許秋挑了挑眉毛,和魏興思對視過去。
見魏老師不像是在試探,許秋便點點頭:“好的。”
按照慣例,一作加通訊的待遇,基本上只有非常強勢的博后,或者已經有正式教職的課題組小老板,才有機會可以拿到。
像之前連發五篇《自然》的曹某,他前面發的四篇《自然》,因為他是MIT博士生的身份,所以只是第一作者,而不是通訊作者。
一直到第五篇《自然》,曹某才拿到了一作兼共同通訊作者的身份。
這個通訊作者一拿,基本上就表明了這個研究者,已經是比較獨立的研究者了。
在學術圈的表現,就是正式剝離了學生的身份,成為了真正意義上和導師平起平坐的存在。
現在,許秋離這一步已經非常的接近了。
當然,前提是他這篇《科學》能夠順利發表。
魏興思留了一個《科學》文章拷貝后,許秋順走一瓶巴黎水,告退返回216。
《科學》文章撰寫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疊層效率從15.5沖擊到16以上。
不過,許秋沒有立即投入到實驗之中,因為他這周四還有一門考試,而且之前他完全沒有復習,所以需要準備一下。
周四的考試是開卷的《復合材料》,這門課程雖然在研究生階段的內容更加深入了,課件也換成了純英文的課件,但具體內容其實和本科時候大差大差。
許秋估摸著,這門課程本科期間已經學習的部分,占比超過70,研究生階段只增加了不到30的進階知識。
這也是為什么許秋只給這門課,安排不到一天復習時間的原因。
周四,許秋帶著打印好的課件以及制作好的目錄,前往考場,開始考試。
這門課的授課老師,是許秋本科時的輔導員,于強。
許秋對于強還是比較了解的,對方出具的試題特點就是題量非常大。
這次也不例外,到手一張試卷正反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小分值的題目。
好在,許秋的應試能力非常強,面對這種情況非常得心應手。
考試時間是90分鐘,在大約60分鐘的時候,許秋就已經做到了最后一道題目,前面的90分基本上能拿85分以上。
不過,看到最后一道10分的大題,許秋心中暗自感慨了一句:“于強還挺雞賊的。”
前面有90分的題目都是在課件上能夠直接找到的,有些藏得可能比較隱蔽,但仔細找找也是有的。
而剩下的這10分,考的是課件上沒有的,于強在課堂上單獨講的內容。
好在那節課許秋并沒有完全劃水,還是稍微聽了一些,留下了模糊的印象,他結合自己對復合材料的理解,算是順利答出了問題,估計能拿一半以上的分數。
加起來能有90分,一個A基本上沒跑了。
許秋也能理解于強老師的做法,對方希望讓那些在課堂上認真聽課,付出過的人有一些回報。
但怎么說呢,許秋本科已經修讀過一遍同名的課程,現在重新修讀,就算不認真聽課,可能也比外校過來的學生認真聽課要領先。
而且,人與人之間的應試能力也都是有差別的。
同樣努力,有的人去了清北大學,有的人累死累活可能連本科都考不上。
換言之,公平都是相對的。
PS:和有機光伏相關的《自然》大子刊,主要是《自然·材料》、《自然·能源》以及《自然·光電》,之前有幾個地方把《自然·光電》錯寫成《自然·光學》了,但因為VIP章節改起來比較麻煩,要找編輯申請權限,所以就不改了。當然,這個翻譯也是我自己翻譯的,實際上不太會有人說中文,一般都會直接說英文,NaturePhotonics。其中,Photonics的譯文是光電子、光子學、光子、光電學。
PS2:3月2931號,有連續三天的雙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