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之大亨成長  第兩千一百零八章 饕餮盛宴2

類別: 都市 | 商戰職場 | 重生香江之大亨成長 | 安安的生活   作者:安安的生活  書名:重生香江之大亨成長  更新時間:2025-01-23
 
位于尼古拉耶夫市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黑海地區最大的造船廠,是蘇聯時期唯一的航母建造總裝廠,蘇聯時代的幾艘航母——“莫斯科”號、“列寧格勒”號、“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戈爾什科夫”號、“庫茲涅佐夫”號,全部在此建造之所以將航母生產總裝基地選在黑海造船廠,據說原因之一是蘇聯造船工業部和莫斯科其他與造船有關的重要崗位上有許多烏克蘭尼古拉耶夫人,他們在這件事上幫了很大的忙另外,相對于擁有400萬人口,對外國游客開放的圣彼得堡來說,沒有對外開放的尼古拉耶夫市的保密工作較為容易,況且這里的勞動力資源也不成問題。

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即黑海造船廠創建于沙俄時代的1897年,是一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老廠,現占地面積近200萬平方米。建廠近百年來,共生產包括重型航空母艦在內的各類船只1000余艘,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等,最大可生產載重量為1.5萬噸的貨輪。

從1960年開始建造第一代航母“莫斯科”號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便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工藝,技術和管理經驗,造船裝備得到了很大改善,其中,船臺的投入使用最引人注目,它是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綜合性船臺系統,大型起重機有1臺,還有2臺高架龍門吊,各自高15米,起重量各為900噸,充分展示了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造船能力和水平。當時的航母建造節奏已比較均衡,平均每3年有1艘航母上船臺,每3年有1艘航母下水在正常情況下,工廠每3年可以交付1艘航母。這些航母的交付使用,使蘇聯海軍的實力得到壯大。

到20世紀70年代,蘇聯海軍已發展成為一支遠洋核導彈力量,能夠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海軍抗衡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員工為此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而航母的建造也使工廠進入了其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工廠職工最多時有2.5萬多人,占地302公頃,舾裝碼頭總長2675米,公路總長29公里,鐵路總長49公里,起重機總計2100臺。幼兒園有2個,可容納4500個孩子學習生活,工廠的1個工人俱樂部和2個文化宮搞得轟轟烈烈,在整個城市頗有影響工廠每年平均交付的住房就有500600套,僅1988年就交付使用了2.6萬平方米的住房,建成了一個可接受320名孩子的幼兒園。

如今蘇聯已經解體,包首富為了得到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設備和工人;親自來到這里,必須要展現出足夠誠意;否則可不一定能競爭過其他勢力!

相比較而言,如今富查伊拉造船事業剛剛起步;對于船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有著巨大需求。

與之相比,造船設備反而顯得沒那么重要;至少對于黑云集團是如此!

此刻包子軒身處一個傳奇人物辦公室內,為全面接收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的工人展開洽談!

1934年,馬卡洛夫出生于蘇聯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的敖德薩港,他從小就被進進出出的船舶所吸引,下決心投身造船事業。1958年,馬卡洛夫如愿進入黑海造船廠,擔任組裝車間副主任。由于工作出色,并總能超前完成任務,被譽為“時間冠軍”。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馬卡洛夫工作的年代正值蘇聯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最激烈的冷戰時期,蘇聯領導核心投入大量國力發展“把紅旗插遍五大洋”的海軍,黑海造船廠每年的軍船建造任務排得滿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1143.5工程”,也就是如今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瓦良格”號航母。

但要承建大型航母,黑海造船廠就必須對船塢生產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同時又不能影響工廠現有的生產秩序。面對如此高難度的工作,老廠長甘克維奇再次想到了馬卡洛夫。

1976年9月,馬卡洛夫被任命為黑海造船廠總工程師,全權負責造船廠改造與建造方法革新工作。改造的重點是廠區內面積最大的0號船塢,過去所采用的“分段式裝配造船法”只能在一條船造好離開后,下一條船的零部件才能送入塢內,然后從頭開始建造,嚴重制約產能提高。

在馬卡洛夫極力倡導下,蘇聯造船工業部特意為黑海造船廠買來芬蘭科尼公司生產的兩座起重能力達900噸的天車,它們的跨度不但覆蓋0號船塢,就連船塢旁新搭建的平臺也囊括在內,這座平臺面積達1.8萬平方米,承載能力與船塢相當。有了這兩部超級天車,附帶塢旁平臺的0號船塢就能對“1143.5工程”這樣的大型艦艇進行模塊化組件生產——也就是說超大型造船組件通過天車往來傳送,方便實施流水化生產。

當第一艘航母組裝完畢下水后,以天車為核心的起吊設備就能像傳送帶一樣把下一艘航母已裝配好的大型組件整體吊裝到空出來的位置上,節省大量建造時間,顯著提高船塢使用效率。

1979年9月,馬卡洛夫因其卓越的工作能力被任命為黑海造船廠廠長,也正在這個時候,黑海造船廠建造航母的工作也進入快車道,0號船塢成為全蘇聯乃至全歐洲最忙碌的造船基地。

按照馬卡洛夫的設想,嶄新的“大型總段造船法”被應用于0號船塢“流水化建造航母”的偉大事業中。1983年2月22日,黑海造船廠在0號船塢為蘇聯海軍第一代大型航空母艦——“1143.5工程”首艦“第比利斯”號舉行龍骨鋪設儀式。

當“第比利斯”號工程穩步推進時,黑海造船廠在0號船塢旁邊搭建起面積達1.8萬平方米的平臺,它的承載能力與船塢相當,在這個平臺上同時進行“庫”號姊妹艦“里加”號的大型船體總段裝配。等到“第比利斯”號于1985年12月結束船塢裝配并下水時,“里加”號的24個超大型總段已在船塢旁的平臺上裝配好了,只等兩臺芬蘭造天車和數十臺龍門吊協作搬進船塢里面。

這還不算完,“里加”號航母的總段與總段間的對接縫線長達500多米,但馬卡洛夫等造船巨匠們考慮極為周全,事先用經緯儀測量數據加工過的對接縫凈尺寸精確到0.1毫米,以至把總段依次吊上船塢后,焊工們就能按部就班地將安裝對接縫逐一銜接起來!

馬卡洛夫對待工作卻極其嚴格,絕不允許有任何疏漏。由于對造船各個環節都了如指掌,他絕不允許一些技術不精的領導負責設計工作,就連那些習慣照本宣科、不思進取的干部都會被他踢走。在建造“里加”號時,整艘航母上擁有超過3500間艙室,所有艙室都布滿各種設備、電纜和其他系統,如果到每間艙室停留1分鐘,就需要60小時。

作為廠長,馬卡洛夫每天早上6時就來到辦公室,用半小時處理文件,然后在機庫里召集車間主任和建造師們登上“里加”號,對那些必須始終處于監督之下的地方走一遍。在8時左右,大家一起在航母機庫里召開十幾分鐘的現場會,就現場發現的問題或疏漏進行檢討,該誰負責的,誰就會遭到“責罵”。久而久之,廠里的頭頭腦腦都把追隨廠長視察的路線稱為“馬卡羅夫大道”,在這條“大道”上充滿了一絲不茍的嚴謹,以及對國家任務的忠誠。

可以說馬卡洛夫在世界船舶制造方面,絕對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如果能夠說服對方加入黑云集團;那么即便只服務十年、甚至更短時間;都是非常劃算的一件事情!

包首富不說勢在必得,但還是很有信心;畢竟兩人并不算陌生,之前也是合作過多次;對于馬卡洛夫廠長的性格,還是很了解!

最近一段時間,總是被封禁!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