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  第四章 君心難測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大唐不良人 | 庚新   作者:庚新  書名:大唐不良人  更新時間:2020-11-15
 
在李治逐漸變得冰冷的目光下,蘇大為深吸口氣,向李治抱拳道:“請問陛下,若是你身邊最親近之人,陷入險境,您會怎么做?”

李治眉頭微動,向身邊的武媚娘看了一眼:“朕貴為天子,身邊至親豈會落入險境?若真有那么一天,朕也會傾國之力,以救之。”

他的聲音平靜,但卻透著一種堅定從容的味道。

這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訴武媚娘,放心,朕會保著你。

雖然提問的是蘇大為,但李治卻是說給武媚娘聽的。

武媚娘自是清楚李治話里的意思。

她微微一笑,眼如秋水,眉目傳情。

蘇大為清咳一聲道:“臣沒有陛下的權力,也不敢擅動公器,所以只有舍下戎裝,去解救家人了。”

“哦?”

李治面上閃過一絲訝色,目光從武媚娘臉上,重新投到蘇大為身上:“怎么回事?”

關于聶蘇之事,蘇大為本就沒告訴其他人。

就連軍中最親的蘇慶節和阿史那道真都不知道,只知蘇大為是有十分緊急的事,必須前往處理。

大唐皇帝李治,就更無從得知了。

何況李治日理萬機,哪有空去關注這么點芝麻綠豆的小事。

“臣的阿妹聶蘇,在陣中失散,后來臣得到線索,前往尋找。”

蘇大為來之前就想過要將聶蘇的事說出來,以打消李治的疑慮,只是在說出這件事時,他心里忽然意識到了不妙。

果然,李治立刻就想到:“既然是你家小娘子,為何會在軍陣中?”

“因為我離家日久,聶蘇擔心臣的安危,于是不惜離家千里,前去尋我。”

蘇大為看了一眼李治的臉,平靜無波,看不出喜怒來。

他忙加了一句:“之前臣率領阿史那道真的斥候隊,前往追擊阿史那沙畢時,對方曾引發雪崩,幸虧聶蘇及時趕到,才將我等救下。”

“聶蘇?她怎么能救下你們?”李治的聲音微有些變化,但仍聽不出他的情緒。

武媚在一旁道:“聶蘇我往日也曾見過,與阿彌一樣,不是普通人。”

李治微微點頭,神情緩和了些。

“原來如此。”

一句話將此事輕輕揭過,并沒有深究下去的意思。

這讓蘇大為暗自松了口氣。

家中女子出現在軍陣中,此事可大可小,再深挖下去就不太好了。

幸好有武媚娘從旁圓場。

而且看得出來,李治現在很信任武媚娘,她一開口,李治便打消了深究的想法。

蘇大為忙將話題繼續引開。

“陛下,在尋找聶蘇的時候,臣曾到過雪域,去過吐蕃國。”

這句話,立刻把李治散開的興趣,重新聚焦起來。

“吐蕃?你居然去了吐蕃?”

李治目光閃動,顯然是想到了什么。

他并非是昏聵之主,相反,他的精明與頭腦,在大唐皇帝中,都可以排入前三。

因此蘇大為的話一說,他立刻表現出敏感的嗅覺。

“吐蕃現在情況如何?”

李治問了一句,接著又自言自語道:“自父皇離世,除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反,周邊諸草原部落,也有不少野心之輩蠢蠢欲動,還有遼東故地,也頗不平靜。”

遼東,高句麗、百濟、新羅,在大唐東面。

草原部落突厥人,在大唐的西北面。

而吐蕃,在大唐的西面,與大唐長安隔了吐谷渾和蜀地。

李治心里雖然眼下沒把吐蕃放在眼里,但也有幾分清醒的認識,知道吐蕃占著地利,其國中人驍勇善戰。

王玄策出使中天竺遇襲時,曾找吐蕃借兵。

“陛下,臣正想與你說關于吐蕃的事。”

蘇大為斟酌了一下用詞道:“我在雪域之時,聽說吐蕃這些年在高原上東征西討,不斷兼并其余部落,就在前幾年,已經吞并了象雄,現在儼然已是雪域霸主,而且其大相祿東贊野心勃勃,下一步,恐怕會對吐谷渾起染指之心……”

說到這里,蘇大為便沒說下去。

聰明的君主不需要他說得那么細,自己便會腦補出來。

對聰明人說太多,只會引起逆反。

李治面沉如水,眸中光芒微微閃動:“吐谷渾?”

想了想,他搖頭道:“不可能,貞觀年間,吐蕃曾入侵過吐谷渾,后來與大唐展開松州之戰,之后吐蕃便向大唐稱臣,并迎娶了宗室之女,是為文成公主。

這些年,吐蕃對大唐還算恭敬,未露反意。

若他們真的生出野心,大唐的鐵蹄,會教他們什么是規矩。”

李治自信的道。

聽他這么一說,蘇大為心里便是“咯噔”一下。

他提起吐蕃,自然不是無地放矢,而是不想真等吐蕃吞并了吐谷渾,向大唐進逼的時候,唐朝才后知后覺。

歷史上這個時候,李治的目光是被遼東吸引了,為了征遼東,大唐使出渾身力氣。

先打了百濟,又打了高句麗,還與倭國人在白江口爆發一場大海戰。

歷經無數艱難,才終于征服這些國家,但最后,卻白白為它人做嫁衣,便宜了新羅。

新羅在戰爭后期,便開始對大唐的后勤動手腳,以致于唐軍補給困難。

趁唐軍這口氣上不來,新羅趁機大量吞并原先百濟和高句麗的地盤,儼然成為區域一霸。

后來大唐為此,與新羅在爭奪半島控制權上,又展開無數次大戰。

最終,新羅與唐軍劃大同江而治。

雖然唐軍收復了一定的高句麗土地,但最大的戰爭紅利,還是被新羅給弄到手了。

唐軍累得精疲力盡,耗費無數國力,但與收獲相比,完全不成正比。

除了名義上消滅了高句麗,令李治可以挺起胸膛說一聲大唐完成了前隋未竟之業。

自己完成了太宗未成之事。

所以,自己的功業,勝過太宗,遠邁前隋。

但是除此之外呢?

糜費錢糧無數,無數大唐好男兒的熱血,灑在遼東之地,無法魂歸故里。

付出高昂的代價,只是為自己培養出新羅這樣一只養不熟的白眼狼……

唐軍這邊還沒對遼東滅火,西面的吐蕃已經縱兵殺下來了。

使得唐軍腹背受敵。

那時名將蘇定方早已累死在西征叛軍的路上,李治派大唐新一代名將,薛仁貴對吐蕃用兵。

卻在大非川慘敗于吐蕃論欽陵之手。

這幾步棋連著下來,實在太過憋屈了。

所以蘇大為私心里,更希望李治關注一下吐蕃之事。

不說先打吐蕃,至少做些防備,免得被人偷家。

事實證明,歷史是有慣性的。

李治,有他自己的判斷和認知。

“區區吐蕃,何足道哉,大唐之中多的是突厥降將,他們能征善戰,若吐蕃真有不臣之舉,派一員上將領數萬精兵,足以蕩平。”

李治自信的道:“西突厥控弦二三十萬,我大唐只出兵五萬,便一戰滅其國,天下有誰能擋唐軍兵鋒。”

說著,他揮揮手:“此事毋須再提。”

蘇大為臉都綠了。

自己都給李治提前漏內幕消息了,奈何李治他不聽啊。

他是不明白,明明吐蕃是西邊一霸,區域性強國,為何李治卻偏偏選擇性失明。

“近來遼東頗不太平,高句麗與百濟再度聯手,攻略新羅,新羅已失數十城,大唐再不出手,恐怕新羅有亡國之險。”

李治說著,抬頭“親切”的看了一眼蘇大為:“你也是知兵之人,須知大唐的心腹大患,始終是遼東,至于西北苦寒之地,莫說吐蕃不會有那么大野心,就算他們真有叛逆之舉,西邊群山綿延,豈是容易打通的?放心吧。”

蘇大為一時無言。

有點理解李治了。

從大唐的地圖來說,關中乃形勝之地,除了函谷關外,左右和后方都被延綿的群山包裹著。

關中乃是群山中的平原之地,沃野千里,糧食產量豐盛,此乃帝王之資。

有足夠的糧食,就能養活足夠多的人口,就能形成強力的國家。

所以在潛意識上,有群山包圍,都被認為是安全的,自然防御體。

相比隔著群山的吐蕃,倒是遼東過來無險可守。

中原地勢,北高南低。

如果高句麗縱馬打過來,一樣擁有地形之利。

而且沒有群山阻隔,看上去更加兇險。

遼東之地,能農耕,也能養馬,歷來這種地形下出的政權,兼具農耕文明的城邦文化,和游牧文明的侵略性,是中原王朝最為警惕的敵人。

蘇大為于是閉嘴不再勸了。

李治的話里,透出心意已決。

他必然是要對遼東用兵,這一點無可更改。

至于吐蕃,那非眼下之患,李治現在沒心情管,也沒放在眼里。

蘇大為對此只能苦笑。

觀唐朝兩百八十余年,吐蕃與大唐的爭斗,幾乎一直伴隨到王朝末年。

比起馬上要蹬腿的高句麗,吐蕃才是大唐的一生之敵啊。

可惜,這話沒法說。

否則有一堆問題無法解釋。

說多了,只怕李治又要起疑了。

“對了阿彌,你這次在征西突厥時,表現不錯,但是軍中自有法度,征西突厥有功,當賞,但是枉顧軍法,擅自離營,此為過,當罰。

朕便將你功過相抵,你可心服?”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