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之后,同學們都差不多到了。
或者說,愿意來得都來了。不愿意來得,根本不會來。
人到齊之后,活動正式開始。
楊華健親自上臺主持,“同學們,插友們,今天咱們舉辦這次知青聚會,是為了紀念咱們的知青生涯。回憶往昔,展望未來。
為此,我還專門請來了咱們插隊的小清河革委會楊書記,來大家鼓掌歡迎!!”
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楊佑平書記等上臺,笑著說道,“孩子們,真想你們吶。你們在小清河插隊兩年多,你們這一走,鄉親們是真舍不得啊。
我這次來,鄉親們還托我向你們帶好呢。別的我都不說什么了,希望今后你們多回小清河看看。別回了四九城,就忘了鄉親們”
同學們一聽,都異口同聲地道,“不會的”
“楊書記,您放心,我們不會的。小清河就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我們無論走到哪里,無論是做什么,都不會忘本的。”楊華健大聲表態道,“大家說,是不是?”
眾人齊聲應和。
楊佑平笑著點點頭。
不過他知道,楊華健這些干部子弟,說得基本上都是空話。
七五年回城到現在,兩年時間,也就項南、春明、蔡曉麗還想著鄉親們,幫他們賣雞蛋,多賺錢。
其他人,一回城,連信都找不著了。
講完話之后,同學們開始聯歡。
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朗誦的……熱熱鬧鬧。
“哎,建軍,咱們的大詩人,今天這么熱鬧的場合,你不來首詩紀念一下?”楊華健笑著邀請道。
同學們一聽,都紛紛鼓掌。
“哎,不、不,我就不獻丑了。”項南謙虛的擺擺手道。
“哎,別這么說,在座的同學們,誰不知道你有才華。你就別謙虛了,來吧,來吧。”楊華健笑道。
韓春明、蔡曉麗、毛地圖……一大幫同學都鼓起掌來,表示歡迎。
“來吧,別讓同學們掃興嘛。”楊華健笑道。
項南點了點頭,“那好吧。今天跟大家久別重逢,我真的非常高興。即興創作了一首歌曲,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聽他這么一說,大家就更興奮了。
“來一個來一個”眾人一起喊道。
項南輕咳了一聲,隨后清唱道,
“年輕的朋友們
今天來相會
蕩起小船兒
暖風輕輕吹
美妙的春光屬于誰
屬于我屬于你
屬于我們七十年代的新一輩
再過二十年我們重相會
偉大的祖國
該有多么美
啊親愛的朋友們
愿我們自豪的舉起杯
挺胸膛笑揚眉”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雖然項南只是清唱,沒有音樂伴奏,但歌聲清亮,旋律優美,節奏歡快,歌詞感人,依舊是一首難得的好歌,把同學們全都給震了。
其實,項南成為大作家、大詩人,同學們是有些難以置信的。
畢竟在學校、在插隊時,程建軍的表現并不算太突出。不然的話,不至于連高中都沒考上。
但是現在,見項南即興填詞作曲,都能唱出這么一首好歌,大家是真的佩服不已了。
因此等他唱罷,全場都響起熱烈掌聲。
蔡曉麗更是一臉崇拜的看著他,覺得項南真的是太棒了。
隨后,同學會在歌聲中,圓滿結束。
不過同學會結束之后,正戲才正式開始上演。
楊華健、毛地圖等人費勁巴列的組織同學聚會,目的可不僅僅是為了重敘同學情。
實話說,對他們這些干部子弟而言,再親密的同學、插友,也不及利益動人心。
就像電影《芳華》里的陳燦、郝淑雯、林丁丁一樣,嘴上都是主義,心里全是生意。同是戰友,也分三六九等。誰能欺負,誰該巴結,心里就跟明鏡兒似的。
他們之所以要辦同學會,目的是跟項南搭上關系。
項南現在是官方樹立的榜樣,金字招牌響當當,蘊含著強大的能量。
不夸張的說,就像雷峰、時傳祥、王近喜、歐陽海等一樣。他只要不犯原則性的錯誤,這紅利他都能吃一輩子。
而搞政治,就是把朋友變得多多的,把敵人變得少少的。
像項南這么杰出的人物,他們自然都樂意結交。
今天的同學聚會,就是個引子而已,好讓他們和項南恢復聯系。
畢竟在此之前,他們都已經兩年沒走動了。
若貿貿然上門拉關系,誰都明白打得什么算盤。不如借同學會的旗號,恢復走動,光明正大,順理成章。
因此聚會結束后,楊華健、毛地圖等干部子弟,三不五時的來看項南,溝通感情,加深交情。
項南對他們的心思洞若觀火,明白他們打的是什么算盤。
不過,他也并沒有拒絕。
楊華健、毛地圖這樣的干部子弟,也自有他們的用處。
這些人人脈廣,心眼活,膽子大。八零年代,就敢去南方倒騰汽車,遠超一般人的想象。
尋常人還在為一個月幾十塊錢的工作奔波時,他們倒騰一輛車的利潤就已經達到十幾萬了。
韓春明就是靠著楊華健的幫助,才賺到了第一桶金。項南自然也不會把財神爺推出門,反正他們各取所需,誰也不是善茬兒。
半個月后,項南所寫得《我們的田野》正是由《人民文學》雜志刊登。
推出之后,立刻引起轟動。
七零年代末,內地興起傷痕文學熱,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識分子,受迫害官員及城鄉普通民眾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劇性的遭遇。
不過,《我們的田野》卻一反同類悲傷、痛苦、憤怒的主題,而是肯定知青的貢獻,剖析他們的心路歷程。
因此比一味宣泄痛苦、哀傷、憤怒的傷痕文學,更具文學價值和思想意義。
再加上七七年,運動雖然結束,但余波仍未平息,保守思想還占上風。因此項南這篇,正迎合他們的主張,因此被大加贊頌。
《人民日報》、《青年日報》、《工人日報》等國內十多家報刊紛紛轉載這一文章,并開展了對《我們的田野》這部作品的大討論。
這一熱潮,一直持續了一年多時間。直到七八年十二月份,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爭論才漸漸平息。
當然這都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