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新明  第495章 二十年內普及三年義務教育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振奮新明 | 小波不停   作者:小波不停  書名:振奮新明  更新時間:2021-07-05
 
1664年末,忙碌了一年的百姓們,開始準備過年。今年是個好年,全國光復一年,各地基本恢復到了正常水平。各地統計上的糧食產量來看,今年老百姓的日子要好過不少,基本上都是豐收。

“谷賤傷農,要想辦法讓百姓手中的糧食流通起來,不然、他們手里還是沒錢,日子依然過不好。”

“邦德,你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今年全國的糧產最起碼比去年多三成,這么多糧,你讓我怎么收?光是應收的稅糧,糧食交易所的那幫奸商都在拼命壓價,再多收糧食,莫非要堆在糧庫里爛了?”

“我說,這辦法還用得著想啊?把之前庫里的存糧全換成新的,舊的全釀成酒。要是還消耗不完,就往草原那邊多運一些換成肉,讓百姓們改善一下生活。糧多就多吃酒肉,適當的提高一下士兵們的生活水準不行嗎?養點豬,養點雞,鴨,讓百姓的餐桌豐盛起來。”

說了半天還不是要讓朝廷多花錢?你以為這事我想不到啊?吳貞疏心里對李振新一陣埋怨。大明的這位總裁,掙錢的水平一流,花錢的水平是超一流。朝廷的稅收和進項是逐年增長,可支出也是居高不下,總之是緊掙趕不上緊花。

說到花錢,李振新正好在琢磨一件花錢的大項目“長生,現在全國一統了,有件要緊的事要做,咱們得定個章程出來。”

“何事?”

“科考和教育,全國一統,大學招生得正規起來,吾想著今年開始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的大學招生考試。”

“這是大事,理應如此,總裁你是怎么考量的?”

“首先要再建幾所大學,目前大學的數量還是有點少。我的想法是五年內,全國所有的省都得建一所師范大學,農業大學要在長沙、浙江、廣東這三省再建三所分校。南京孫可望弄的那個軍政大學,改制為江南綜合大學,武昌同樣要建一所綜合大學,廈門籌建一所海事大學。除師范大學外所有大學每年招生人數要進行額定,其中六成的名額平均分到各省,由教育部統一擬定試卷,發到各省各府,在統一的時間里進行考試,按分數高低進行錄取。剩下的四成,大學自己組織擬卷和考試,朝廷派員監督,確保公正、公平。各省的師范,六成在本省招生,剩下的四成同樣要分到全國來錄取。”

“全國一起擬卷?可各個大學的科目不一樣,如何用一樣的卷子考啊?”

網址p://m.42

“主要分為三科,文科、理科和工科,文科只考國文、數學、常識、史地四門,主要對應大學里的法政類和商業類科目,理科只考國文、數學、常識和百科四門,對應大學里的所有科目,工科考國文、數學、常識、制藝四門,對應除法政以外的所有科目,具體怎么定額,由教育部詳細討論出具體條程。”

“這么分問題不大,只是現下對應文科的大學數量有些少,是不是要再開些文科相對應的大學?還有南方各省,中學還沒有普及,他們的學生怎么報考大學?”

“文科類學校,數量差不多了,這幾年還是不要再增設為好,這類學科學生多了與國無益,只是多了些青蟲而已。南方數省,凡是之前取得過秀才功名的等同于高中學歷,都能報考大學。反正他們都是于本省人爭名額,不會影響考試公平性。還有就是最近五年,凡是能入中學的學生都能參與大學考試,暫時性的進行過渡。”

“邦德,還有一事咱們得提前考慮,安你這個大學的編制來看加上各省的師范大學,每年有近十萬大學生畢業,朝廷可沒那么多職位一直這么安排下去,職位還要給退役軍人留位置哪。”

“這事無需太過擔憂,到時候自然會解決的。一年不到十萬的大學畢業生,不算師范的話也就是四五萬,這么大的國家怎么著也有辦法解決。”

大學生數量其實并不多,只不過現在這個時代,上學當官的思想太過濃烈,他們對自己的待遇要求太高而已。據統計,目前的大學畢業生中,百分之六十進入了官僚機構,百分之三十進入了官辦機構,只有百分之十不到的流向了民間機構。

這樣下去肯定不行,盡管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學都不會擴招,可實際算下來,等過幾年教育和官僚體系成熟,每年差不多只能讓一半左右的大學畢業生進入官府和官辦體系。也就是說,未來有一半的大學生需要流向民間機構。以前李振新也為這事發愁著不行,最近他想到了一個絕計。大明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肯定要進行大規模的海外利益擴張。以后的大學畢業生,優先向海外崗位和邊遠崗位安排,他們中絕對有不少人不愿意去,這不就可以順勢把這些人給推向的民間?反正朝廷是安排了職位,是你自己不想去的。因此吳貞毓發愁的事,李振新并沒在意。

大學教育是精英教育,這事看著難搞,但實際推進起來并不困難。只要能當官,總有人會打破了頭都往里鉆。真正麻煩的是基礎教育,這玩意投資龐大,所需人員眾多,絕對是一項百年大計的大工程。

“今日國政院、禮部、教育部的主要官員都在,召集大家來的目的除了議定今后一個階段大學發展綱要以外,還要討論一件大事。吾計劃用二十年時間,在大明全境基本普及三年初小教育。所謂基本普及是指,適齡兒童無論男女必須要達到九成以上的初小教育程度。與此同時要有一半左右的孩童達到完小文化教育程度,近三成能上初、高中或者是職業學校。”

要讓九成的人上完初小?總裁這步子邁的有點太大了吧!若是完成這個目標,大明就基本沒有文盲了。這樣的目標能實現?與會的官員充滿了懷疑。

“總裁、這怕是有難度!按這個目標,每年在教育方面的開支將是天文數字。”

“沒那么夸張,按現在的人口數來說,達到計劃的目標,全國在校的學生數,也就是一千多萬,按生均十兩銀元的開支來算,也就是一兩千萬的財政支出,占所有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十還不到。國家收稅就是為了造福老百姓,總不能全用來養官員吧?各方面擠一擠這筆錢就擠出來了。稅收取之于民,自然也要用之于民。以往的官府在這方面做的不到位,咱們要改了這個毛病。官府是為百姓謀福利的,不能光爬在老百姓身上吸血當老爺。”

“朝廷養兵近兩百萬,各級官吏加起來也近百萬,每年開支都要一億五千萬兩銀元,若是再加上一兩千萬的教育支出,每年的稅收收入差不多全花光了,咱們還要往鐵路等基礎設施上邊投錢,這樣下去朝廷的日子可不好過。”

“日子就要緊著過,不然會養成官府驕奢淫逸的毛病。”

“讓這么多人讀書識字,有必要嗎?”

“當然有必要,百姓有了知識,民間才有活力,這是大勢!不重視教育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只能走下坡路。”

費了無數唾沫星子,李振新才說服眾人,勉強就普及教育的計劃達成共識。這事要想真的落實,估計得費很大的勁才行。但不管難度有多大,李振新都將義無反顧的去推行。這是對國家和民族負責,也是一個穿越客必須要負的歷史責任。在大明全境掃除文盲,是李振新想最后為這個國家所做的事。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