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就是喜歡偷怎么了  第314章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朕就是喜歡偷怎么了 | 共賞清歌   作者:共賞清歌  書名:朕就是喜歡偷怎么了  更新時間:2021-05-02
 
馬融門徒上千,長年追隨在身邊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優秀者亦達五十人以上。

且馬融為人比較驕貴講究,派頭十足,雖然門徒眾多,但他只親自面授少數天份高者,其余學生則由這些人轉相授業。

由于鄭玄年紀比較大,性格又沉默寡言,不喜歡炫耀,投學門下后,三年不為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都沒見過馬融。

但鄭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學習,仍舊日夜尋究誦習,毫無怠倦。

某次馬融與其高足弟子一起演算渾天問題,遇到了疑難而不能自解,便有人說鄭玄精于數學,于是就把他召去相見。

結果鄭玄當場就圓滿地解決了問題,且思維敏捷,使馬融與在場的弟子們都驚服不已。

馬融對盧植嘆道:“吾與汝皆不如也!”

自此以后,馬融對鄭玄十分看重,鄭玄更把平時學習中發現而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一一向老師求教。

對于篇籍的奧旨尋微探幽,無不精研,終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此次馬融退隱,特地向劉志推薦了他。

對于鄭玄,劉志前世便略知一二,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經學家和數學家。

可惜生不逢時,一輩子都窮困潦倒,靈帝時還因為杜密曾經推薦過他,受到了“黨錮之禍”的連累。

從此之后,長達十四年的時間都被壓制,不許出仕。

但他聲名顯赫,許多士子都投身他的門下,鄭玄潛心著書立說,開創了“鄭學”。

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統一了經學注釋,使得漢代以來五花八門的各種注釋都被廢除,成為“天下所宗”。

鄭玄是真正的名士和文人,一生多次受召,卻拒不接受,甚至獻帝許以大司馬都被他拒絕了。

他的氣節和操守受到世人的尊重,連黃巾起義軍都對他推崇備至,史載亂軍“見玄皆拜,相約不敢入縣”。

因此他坐鎮的高密縣,成為中原唯一沒有受到兵災洗劫的地方。

當時人稱鄭玄“著書滿家,從學數萬”,后漢書也對他十分推崇,后來的清河崔氏,東萊王氏,山陽郗氏等世家大族,都曾向他求學。

馬融的弟子雖多,但出名的卻只有鄭玄和盧植兩人。

而盧植之所以出名,一來是因為他推薦了鄭玄,二來是因為他門下出過劉備和公孫瓚。

若是單論學問上的成就,盧植要比鄭玄差遠了。

劉志將鄭玄召入中德殿,與他傾心交談。

太傅馬融雖然滿腹經綸,但對于劉志來說,思想卻過于陳舊,與他并不合拍。

但鄭玄卻不同,他飛速成長的年代,正是劉志用各種科技和理念改變大漢的時代。

再加上古羅馬學說的引進,使得大漢的傳統觀念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這是個思想觀念迅速脫變和融合的時代,劉志對于各種哲學觀采取了相當寬松的政策。

雖然儒家學說的主流地位并沒有動搖,但卻摻雜了許多其他的內容,比之從前要顯得更靈活多變。

劉志目前并未立太子,幾個公主和皇子都在一起上學,李膺、陳蕃、杜密、王暢等等都會抽時間去上課。

對于太子太傅的人選,他很看重,未來的王朝接班人,可以不是最聰明能干的,但思想卻必須開放,能有容人之量。

所以,一個開明而善于因材施教的老師,就顯得至關重要。

鄭玄的才學肯定是夠格了,但作為儒家正統大師,他的思想觀念會不會過于傳統守舊?

這才是劉志最關心的問題,如果這一點上他達不到要求,哪怕才學再高,他也不會選擇。

畢竟,太子未來不需要當個經學大師,只要通情達理就夠了,他更需要的是御人之道和治國良方。

鄭玄的外表很樸素,一襲青灰布衣,干凈而整潔,面容沉靜,氣度雍容,給人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感覺。

果然很有大師風范,與他的老師馬融的精致優雅相比,完全就是兩種極端的風格。

“聽說康成有意注釋《毛詩》和《尚書》,所用皆為古文,不知你對今文有何看法?”

東漢時期用的是隸書,但隸書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早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到了東漢晚期,已經開始了楷書的雛形,而且漸成風尚,當時的文人們,將古老的隸書簡稱古文,對于新式文字,稱之為今文。

以馬融為首的舊派文人,堅決維護古文,反對今文的流行,所以對于古文和今文的態度,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思想是否開明先進。

鄭玄施了一禮這才答道:“玄之所以用古文注釋,是因為受恩師所托。

至于今文,本就是文字發展的必然結果,與古文相比,更符合天道,詞匯量也更豐富,能夠準確表達意義。”

這個答案,讓劉志很欣賞,也說明鄭玄并不像他老師那般迂腐。

“康成注釋先賢之作,若遇有爭議而難以決斷之處,又當如何?”

劉志的問題比較刁鉆,無論怎么回答都難以讓人滿意。

略一思索,鄭玄便輕松答道:“先賢之書人間行久,義或宜然,故不復定,以遺后說。”

意思就是說,應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拿不準的就不強作結論,以免貽害后人。

博聞、闕疑,慎言其余,這就是鄭玄治學的態度,也是他教育學生的態度。

此種務實的做法,深得劉志的贊同,作為一名老師,最高明的做法不是強行灌輸自己的理念,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掘。

接下來,二人就君臣之道,治國理念等等,交換了意見。

鄭玄舉止有度,禮儀完美,是個謙謙君子,但同時他也是個自傲之人。

可以說劉志在考察他的同時,他也一樣在觀察皇帝,要說古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著書立說,但鄭玄就真的清高到不愿意出仕嗎?

自然是不可能的,他之所以在漢末沒有進仕途,主要還是因為世道太亂,而且幾任皇帝都是昏庸無道。

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正直無私的儒家大師,并不會為了仕途而諂媚惑上。

這幾年通過種種治國之策,鄭玄對皇帝劉志,也有了個大體的印象。

首先他絕對不是個昏君,不然的話也不能把大漢治理得如此富強,但他在某些方面很矛盾。

有時候獨斷專行,完全不理會朝臣們的意見,有時候是兼容并蓄,明智開化。

他的種種決策,鄭玄并不十分贊同,但又不得不佩服,所以當老師推薦他出任太子太傅時,他還是決定先受召與皇帝見一面再說。

很顯然,二人的這次會面,氣氛比較愉快,第二日,劉志便宣布了正式任命書。

鄭玄也沒有推脫,立即就走馬上任。

皇家的四位王子,最大的劉維已經十三歲了,個子都快與劉志一般高,早已是個翩翩少年。

他的容貌偏向母親耿顯,身材頎長,五官卻平平,性格中庸,既不過份開朗,卻算不上安靜。

不過他天資聰穎,從小到大讀書都比較厲害,這一點可能也隨了他的母親吧。

次子劉震的外祖家當年造反被滿門抄斬,母親蘇婕妤打入冷宮,沒幾年便郁郁而終。

劉震后來與田覓的女兒,舞陽公主劉袖一起,一直養在郾太后的永安宮。

他比劉維小一歲,如今也是個半大少年,風度翩翩,性格比較沉默,老成持重。

讀書的天賦不及兄長,資質平平。

三子劉瑾和四子劉瑜,是皇后所生的雙生子,今年才六歲,年齡雖小卻也聰明伶俐,很是招人喜愛。

三個女兒中,長女劉華文武雙全,天資過人,次女劉袖與劉維同年,也是十三歲,是個典型的淑女,喜歡刺繡女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小女兒劉穎今年十二歲,容貌清秀,在所有的孩子中,最沒有存在感,是個特別容易害羞的小姑娘,總是默默無聞。

公主皇子們上學并沒有分開,都在宮學之中,只是在不同的教室里,劉志也沒有特別規定,必須要上些什么課程。

基本上都是隨便老師安排,他從不干涉。

偶爾他也會檢驗一下他們的進度,看看都學了些什么知識。

雙胞胎如今還小,完全就是啟蒙階段,看不出來什么,不過劉維的確博聞強記,經學、算學甚至格致學都不錯。

只是個性過于爭強好勝了些,不過他這個年紀,難免有些性子激烈,算不得什么大毛病。

劉志對于幾個兒子都差不多,管理得比較嚴厲,他可不想自己的孩子未來跟劉悝兄弟倆差不多。

鄭玄就任之后,先花了一段時間,了解他們的性格和進度,這才慢慢地因人制宜,分別教導。

一段時間之后,劉志特意趁著過年家宴的機會,對幾個孩子的進度進行了考察。

他發現鄭玄的教育卓有成效,這成效主要不是表現在知識的積累上,而是對于自我性格的開發和認定。

譬如性格有點小激進的劉維,就在積極向上和偏激之間找到了合適的平衡點。

從而將本身不太討喜的性格,立馬變為蓬勃有朝氣。

還有將責任感看得重于生命的長公主劉華,也開始思考個人命運與家族和國家命運之間的關系。

性格有些過于傷春悲秋的小淑女劉袖,也開始慢慢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大境界。

少年老成的劉震,也明顯的變得開朗了不少。

怯懦羞澀的劉穎,居然敢跟他這個父親撒嬌了。

兩個調皮搗蛋的雙生子,居然也能靜下心來,開始認真讀書。

這些改變都是顯而易見的,讓劉志深感欣慰,一個優秀的教師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不外如此了吧。

看來這個太子太傅,他真的沒有選錯。

太子太傅的官階并不低,只是沒有實權,將來若能輔佐太子登基,便是妥妥的太傅,一品大臣。

而且這種伴隨著太子一路成長的太傅,可與馬融這種半路為師的,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一般都能夠得到新皇帝的尊重與依賴,可以參與到國家治理和國策制定中去,是絕對的大權在握。

其職權甚至相當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所以這個人選的道德品質十分之關鍵,關系到未來國家的走向。

鄭玄的個人品德,早已經受過歷史的考驗,這一點毋庸置疑,劉志也很放心。

鑒于東漢歷代帝皇壽命都比較短暫,朝中已經隱隱約約開始有聲音,希望他能盡快立儲。

歷史上桓帝劉志壽命也不長,只活了三十六歲,而他今年已經三十二歲了。

可劉志卻不相信自己會重蹈覆轍,畢竟這些年醫學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而自己又十分注重養生和鍛煉。

相信即便不能活到七八十歲那樣的長壽年齡,最起碼也不會三十多歲就英年早逝吧。

孩子們年紀還小,現在就立儲的話,對于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何況暫時也看不出來誰更合適。

一國之君可不是鬧著玩的,也不是他喜歡誰就立誰,還是要看誰更適合站在這個位置上。

因為年中舉行過大慶典,所以建寧六年的元日大朝賀,一切從簡,只有留在京師的外國使臣參加。

常規賜宴之后便各回各家去了,劉志在永安宮舉行了家宴,一大家子幾十口聚在一起,甚是熱鬧。

這種情況在現代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古代宗族觀念十分重,父母在的話,兒子都不會分家。

往往普通人家也有十幾口人,遇到人丁興旺或者家中老人高壽的,三四十口聚會也是很常見的事情。

這時代的人觀念不同,做人講究顧全大局,因此家庭矛盾并沒有后世那么尖銳突出。

年節時候更多的是其樂融融,尤其是老人家,最愛看到一家子相親相愛了。

漢代是一個非常尊崇孝道的朝代,在劉志開展科舉考試之前,進仕途最主要的途徑就是舉孝廉。

所謂的“孝廉”,從字面上理解便是孝順和廉潔,由此可見“孝”在漢代觀念中的地位。

由于過度尊崇孝道,甚至導致觀念已經有些畸形發展,二十四孝中,有好幾個故事就發生在漢代。

尤其是郭巨埋兒,這樣的孝順故事,讓現代人讀來不寒而栗,但在當時居然是孝順的典范。

劉志本人也十分孝順,但他卻反對這樣殘忍畸形的孝道。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