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茲克獎有個獨特的習俗,除了剛開始兩屆之外,剩下的頒獎地點都不相同,普利茲克獎委員會會選擇世界上具有標志性與紀念性的重要場所來進行頒獎,在這當中不止有當代的建筑,更有文物古跡,不止是有在藝術上享有聲望的建筑作品,更有在世界政治格局上扮演著重要作用的機構所在地。
最初的兩屆普利茲克獎選擇了相同的位置作為頒獎地,敦巴頓橡樹園是一座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市郊的歷史建筑;莊園建于1920年,原為布利斯夫婦的狀元,后他們將莊園贈予哈佛大學,成立敦巴頓橡樹園研究圖書館及收藏庫,1944年,著名的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即是在此召開。
菲利普約翰遜在這里拿下了第一屆普利茲克獎,而路易斯巴拉甘則在第二年拿到了該獎項,原本人們認為這會形成一個傳統,然而到了第三屆就變了。
1981年詹姆斯斯特林獲獎的時候,頒獎地點改在了美國國家建筑博物館,這是位于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一家以建筑、設計、工程、建筑技術、城市規劃為主題的博物館,收藏有15個由樂高積木搭建的世界知名建筑的模型,同時大量在建筑界極具影響力的展覽與裝置藝術曾在這里現身。
芝加哥美術館曾經于1982年和1988年先后兩次成為頒獎地,凱文羅奇獲得了1982年的普利茲克獎,而戈登邦夏和奧斯卡尼邁耶于1988年獲獎,這也是普利茲克獎第一次頒發給兩位獲獎者。
該美術館創建于1891年,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美術展覽館之一,也是當今美國三大美術館之一,美術館的正門人口處面臨密歇根南大街,美術館外觀呈維多利亞風格,該館規模巨大,分10個展館,共收藏展品30萬件以上。收藏有歐美和東方的雕刻、繪畫、版畫、素描、裝飾藝術品,還有攝影以及非洲藝術品和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藝術品。
1983年貝聿銘先生獲獎的時候,頒獎地變成了大名鼎鼎的大都會藝術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位于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中央公園旁,是世界上最大的、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之一,主建筑物面積約有8公頃,展出面積有20多公頃。館藏超過二百萬件藝術品。
1984年理查德邁耶在美國國家美術館領獎,這或許會讓貝聿銘稍微有點遺憾,因為他晚一年得獎的話,就可以在自己設計的建筑里領取獎項了。
1985年漢斯霍萊茵在亨廷頓圖書館藝術收藏館和植物園領獎,這是一個由亨利E亨廷頓建立的教育研究機構,坐落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圣馬力諾。除去圖書館功能,該機構也展出一些藝術收藏品,主要是英國肖像畫和18世紀法式家具,同時也有數個植物園。
1986年普利茲克獎第一次走出美國,來到英國倫敦的戈德史密斯大廳為德國建筑師戈特弗里德玻姆頒獎,這是位于倫敦市福斯特里和格雷沙姆街交界處的一級保護建筑。
1987年,丹下健三在路易斯康的經典作品金貝爾藝術博物館中領取獎項,路易斯康的金貝爾美術館位于美國德州沃斯堡,現已成為現代建筑愛好者心中的圣地,自然光元素是設計的焦點,由光創造的優雅空間與它容納的藝術品完美契合。
在丹下健三獲獎兩年后,普利茲克獎來到了他的祖國日本,在東大寺為弗蘭克蓋里頒發了獎項,東大寺是日本華嚴宗大本山,又稱為大華嚴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寺等,位于奈良東,是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約有一千二百余年的歷史,是當今全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
東大寺的建立源于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建造天堂,以及在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天平十二年(740年),在光明皇后的力勸下,圣武天皇發愿“朕亦奉造”。
1990年意大利建筑師阿爾多羅西獲獎的時候就比較幸運了,他可以在自己的祖國領取獎項,這一年的頒獎地定在了威尼斯格拉西宮,格拉西宮的整面立面皆以大理石打造,氣勢非凡之馀,也叫人賞心悅目,這座18世紀的宮殿坐落在威尼斯大運河上,它是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也是館藏豐富的當代藝術重鎮。
林樓當年參加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時候也去參觀過,并留下了多幅手繪作品,這座建筑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到了2012年,又出現了一位在自己祖國領獎的幸運兒,中國建筑師王澍在人民大會堂領取了這一獎項。
1991年,羅伯特文丘里來到墨西哥的伊圖爾維德宮領取獎項,這是位于居住墨西哥城馬德羅街17號的一座大型古典宮殿,它由圣馬特奧瓦爾帕萊索伯爵建造,作為送給女兒的結婚禮物。
這座墨西哥巴洛克式建筑立面裝飾有雕刻的石材,其上刻有幾何圖案,例如花朵,小雙尾美人魚和優雅的男性人物,內部,門廊有一個拱形的屋頂,帶有濃郁的意大利風格。
去年的頒獎典禮回到了美國,阿爾瓦羅西扎在芝加哥的哈羅德華盛頓圖書中心領取獎項,這是芝加哥公共圖書館系統的核心,同時這座圖書館的禮堂是由普立茲克家族贊助的,在這里頒獎倒是非常合適。
而今年的頒獎地則定在了捷克的布拉格城堡,波希米亞國王、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總統都在此辦公,這里保存著波希米亞王國的王冠。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堡,占地七萬平方米,長570米,平均寬約130米。
原本楨文彥會在這里成為第二名拿到該獎項的日本建筑師,然后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伊東豐雄、坂茂、磯崎新等人陸續跟上,讓日本和美國并列成為獲得該獎項最多的國家,但是現在卻被林樓截胡了。
在此之后,普立茲克獎還更在多個著名建筑中舉辦過頒獎典禮,比如1995年安藤忠雄和2019年磯崎新都在凡爾賽宮領取了獎項;1997年斯維勒費恩在弗蘭克蓋里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領獎;1998年倫佐皮亞諾在白宮領獎;1999年諾曼福斯特在柏林國立博物館領獎;2004年扎哈在莫斯科的冬宮領獎。
2005年湯姆梅恩在杰伊普利茲克露天音樂廳領獎,這又是弗蘭克蓋里的作品;2007年理查德羅杰斯在倫敦白宮宴會廳領獎;2009年彼得卒姆托在阿根廷圣馬丁宮領獎;2013年伊東豐雄獲獎的時候,又來到了貝聿銘的作品中,這次是肯尼迪圖書館。
2015年的頒獎典禮比較特殊,獲獎者弗雷奧托獲知了自己得獎的消息,卻沒有撐到頒獎典禮舉行便去世了,而這次的頒獎地又是弗蘭克蓋里的作品——邁阿密新世界中心。
飛機降落之后,組委會的人便接到了林樓他們,并帶著他們前去下榻處休息,因為林樓來的比較早,所以第二天他還有時間游覽布拉格的美景。
因為周董的那首歌,林樓自然是要去布拉格廣場逛一逛的,他在廣場上一邊哼著這首歌,一邊尋找著歌詞中的美景,而于兵兵想到的則是米蘭昆德拉,這或許是如今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捷克人了。
和米蘭昆德拉相比,林樓倒是幸運的多,他始終沒有拿到諾貝爾文學獎,林樓現在卻已經馬上就要拿到建筑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了。
游覽完布拉格廣場之后,前往布拉格城堡繼續參觀,布拉格城堡始建于9世紀,經過國內外建筑師和藝術家多次改建、裝飾和完善,城堡集中了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精華,擁有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等各個歷史時代風格的建筑。
這對一名建筑師來說實在是太棒了,林樓行走其間,留下了許多手繪作品,也拍了不少照片,曹凱、李慶熙等人也是一樣,參觀這座建筑,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對歐洲各個時期建筑風格的理解,也是一次難得的提高過程。
晚上,在布拉格城堡舉辦了晚宴,捷克總統哈維爾出席了晚宴,并對林樓表示了歡迎,林樓和他握手的時候頗感遺憾。
瓦茨拉夫哈維爾或許是一名優秀的作家、卻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他在擔任捷克總統期間,讓原本擁有不錯工業基礎的捷克漸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不過很多西方領導人似乎對他頗為欣賞,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稱贊道,“對于我,哈維爾是自由的象征。”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他去世后夸贊道,“他對自由和民主的抗爭與他偉大的人格一樣難忘。”
英國首相卡梅倫也緊隨其后,“他畢生貢獻給人類自由,他的敵人多年來試圖打倒他,消滅他的聲音,但都沒有做到。”
似乎西方國家的領導人都希望世界上能多出幾位像哈維爾、曼德拉一樣的領導人,那他們的工作就輕松多了。
第二天,頒獎典禮準時進行,普利茲克先生登臺發表了頒獎詞,“討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適當關系是當今一個關鍵的問題,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于建筑應當基于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筑一樣,林樓先生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并演化成扎根于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并且有世界性的建筑。”
“他創造了無數富有想象力、鮮活的且前所未有的空間和結構,他還創造了新的知識,他的深刻影響并不在形式上的簡單復制,而是在于他通過研究和發現所探尋的路徑最終決定了一種新的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他的作品不僅是建筑,也是思想……”
在眾人的掌聲中,林樓登臺從普利茲克先生手中接過了刻有路易斯沙利文頭像,以及“堅固、實用、愉悅”建筑三原則字樣的獎章,十萬美元的支票和獲獎證書。
在感謝了普利茲克先生之后,林樓開始發表獲獎感言,“尊敬的哈維爾總統、尊敬的普利茲克先生和夫人、尊敬的卡特布朗先生和評委團的全體成員、尊敬的在場的各位嘉賓……”
“獲得這個獎對我來說,多少有些不期而至的感覺,因為我雖然有了一些作品,但是我畢竟太年輕了,在普利茲克獎的歷史上,似乎還從來沒有給我這個年紀的建筑師版發過獎項!”林樓舉著證書說道。
臺下響起一片笑聲,的確,對一名建筑師來說,三十歲才剛剛入行而已,大多數建筑師都只能跟著前輩學習,能夠獨立設計項目的少之又少,更何況拿下普利茲克獎,然而林樓卻偏偏是個例外。
他雖然才三十歲,但是從業已經有十二年時間了,從最早的四合院改造項目、香山飯店項目,一直到日后的拉脫維尼亞首都國際機場、北京奧林匹克中心、海東省博物館、莫阿娜旅游項目,他給國際建筑界帶來了太多的驚喜,他能夠獲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作為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的中國本土建筑師,我深感榮耀,作為一個還如此年輕的建筑師,我必須說,要感謝這個非比尋常的時代,正是這個時代的中國巨大的發展,和史無前例的開放,才可能讓我這樣一個建筑師,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這么多的機會,去進行建筑實驗,在此,我要特別感謝我的太太、我的伙伴,也要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人們,我看到其中的一些,今天就坐在這里,我非常地感謝他們。”
掌聲再次響起,臺下于兵兵的眼睛已經濕潤了,李慶熙、徐家平、馮少平、曹凱等人更是眼圈泛紅,他們拼命地鼓掌,為林樓,也為自己感到由衷的高興。
新華社的記者記錄下了這寶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