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陌刀王  第五百六十章 一曲蕩清濁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盛唐陌刀王 | 夜懷空   作者:夜懷空  書名:盛唐陌刀王  更新時間:2020-12-06
 
本章未完成,大量注水占時間保全勤,請各位書友暫時不要訂閱,等我先用兩個小時重新補充修正。謝謝

李嗣業微微側過身體,雙手擊掌道:“上鼓!”

漢子們從樓梯的轉角處抬著牛皮大鼓入場,這鼓足有一人多高,鼓幫漆做朱紅色,用鼓架子分別豎立在花萼樓中央的四個方位,道柔抱著古箏上場,盤膝坐在鼓前三尺處,也將古箏支撐在矮架上,吹笛子的樂師提著笛子上前,把提在手中的嗩吶轉交給了李嗣業。

李嗣業提著嗩吶,剛要對身后的鼓手們示意準備開始。

安祿山突然稍稍睜大了眼睛注意到了李嗣業手中的嗩吶,發現這嗩吶倒沒有什么出奇的,他卻頻繁地向坐在賓客席位上的一名祆教大薩寶使眼色。

祆教大薩寶茫然發了愣后,猶豫了一瞬突然明白,咬著唇角站了起來,朝著皇帝李隆基躬身叉手:“陛下。”

圣人扭頭問這大薩寶:“薩寶可是有什么話可說?”

他指著李嗣業手中提著的嗩吶,裝作猶疑地說:”陛下,臣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講無妨。”

大薩寶頭裹白巾,身披白衣抬手捋了一記下巴上的黑須,眼睛向錐子一般盯著李嗣業的手中,讓他的心底升起一股不祥的預感。

“這位李中丞手中所拿的樂曲,可是在我懷遠坊粟特人中盛行的嗩吶?”

李嗣業點頭回答:“正是嗩吶。”

大薩寶故作嘆氣地搖頭說道:“這嗩吶的音色低沉,李將軍可能不曾了解,它是由由哨、氣牌、侵子、桿和碗五部分構成。在木制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1993年,由著名管樂演奏家郭雅志先生發明了嗩吶“活芯”裝置,令傳統嗩吶奏出半音階、十二音體系,豐富了嗩吶的表現力。4

嗩吶活芯,其內管連有氣牌和氣嘴,并有螺栓槽,套上一彈簧,插在外管中,外管側面有螺紋孔,再套上一個微調套管用螺栓螺母,從套管長孔穿過擰入螺紋孔,再進入內管的螺栓槽,用螺絲螺母調正內管之伸縮距離,嘴唇壓縮氣嘴以后,使內管縮短其音程,于是每個音孔可吹出半音,增加嗩吶之音量范圍,可吹奏各種變調樂曲。5

芯子是嗩吶的重要部件之一,其上裝哨片,下接主體管。傳統的芯子為單管式,而活芯為活動套式,可以伸縮改變長度,復位靠彈簧的作用。演奏時,通過雙手向上壓進活芯,便能奏出臨時變化半音或半音階。如果把活芯推進、卡定,即可做高半音的移調樂器使用,指法不變。推進后所產生的音程關系上的徽小偏差,可通過控制嘴勁兒調整,演奏者很容易適應和進行有效的修正。活芯共有3種規格,由于其伸縮長度可以調節,因此解決了大、中、小各種調子嗩吶的應用問題。6

嗩吶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為調名分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種。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為高音嗩吶,在#ff1之間的為中音嗩吶,在f以下的為低音嗩吶。如筒音為a1的嗩吶,就叫d調高音嗩吶,筒音為a的嗩吶,則叫d調中音嗩吶。7

各地的嗩吶都不盡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獷,有柔和,種類甚多。

小嗩吶:桿長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23厘米的又稱“三吱子”。流行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空靈,多用來獨奏或合奏,尤以與二胡等合奏更為動聽,并常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嗩吶,還用于說唱音樂“嗩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蘆葦的,有麥桿的,也有用褐紫色膠性蟲殼的但吹起來非常軟。江西會昌的嗩吶,侵子是用銀做的,上、下口直徑相差特別懸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裝有一個中空管,音響別具一格。與二胡等弦樂器一起合奏,婉轉起伏,更為動聽。流行于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海笛:發音雄壯,高亢沖霄。流行于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

中嗩吶:桿長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37厘米的又名“黑桿子”。流行于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音量介于大小嗩吶之間,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嗩吶,廣泛流傳于我國南方各省,北方稱之為“南方嗩吶”。中嗩吶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揚。

大嗩吶:桿長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桿長50厘米的又名“大桿子”。流行于東北、山海關和冀東一帶。哨用蘆葦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狀,吹起來聲音雄壯宏大,常用來吹奏大型樂曲。

加鍵嗩吶:20世紀60年代研制成功。桿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開列,健全了半音,轉調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種,較傳統嗩吶音色豐富、音量增大,并擴展了音域。7

客家嗩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舉于道路,往來人家,更闌不歇”。客家嗩吶分悲調和喜調,喜調輕快、歡樂,吹奏時激昂雄渾、和諧悅耳;悲調委婉幽怨。在民間,嗩吶有著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舉辦婚喪壽慶、喬遷新居、過年過節時都要請幾個嗩吶手來慶賀熱鬧一番,發展到今天,送子參軍,開張剪彩也要請嗩吶樂隊。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間又稱周家嗩吶班、周家鼓樂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戶在安徽靈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國管樂大師周正玉等周氏族人為樂手成員的中國民間樂班。周家班自清末創始以來,已傳承家族六代,歷經100多年滄桑。男女老幼樂手共計100余人,橫跨蘇魯皖浙,享譽民間海外。

子長嗩吶主指桿長尺三、尺二五的大嗩吶。它是陜北嗩吶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嗩吶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種。慢板包括慢板、原板也叫搶板,均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與快板均為24拍,吹奏時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頭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續、快結尾的板式連接規律。每種板式連接都要有過渡音樂,俗稱“過鼓”或“叫板”、“換板”。同板式換曲牌也要加“過鼓”。

通常兩支一起合吹列奏,稱為“公吹”和“嫲吹”,構造相同,但長度和粗細有別,“公”長“嫲”短,“公”粗“嫲”細,“公吹”的音色雄壯,“嫲吹”的發音空靈。

河南焦作沁陽嗩吶屬木制雙簧管樂器,它的音量大,音質雄壯、粗獷,演奏方便,善于表現熱烈奔放的場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調。

1606年,沁陽人樂圣朱載堉用科學的方法闡明了十二平均律,解決了歷代眾說紛紜的“旋相為宮”難題,并改良了嗩吶的發音位置,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制出“三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朱載堉還擔當沁陽嗩吶演奏的領班人,他在九峰寺創建了“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在朱載堉的影響下,懷慶府一帶的嗩吶班逐漸增多,明末清初時的“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的“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流傳著“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兩派演奏風格各有不同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