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商山早行溫庭筠唐
這一夜注定不消停。
楊國忠半醉半醒,躺在寬敞的馬車之上。兩名侍妾正在溫柔地按摩他的頭頸和腰腿。車外風雪交加,車內紅袖添香。隨著馬車的輕輕晃動,昨日重現……
楊國忠,曾叫做楊釗,蒲州人,楊貴妃的遠房堂兄。楊釗的祖上也是名門望族弘農楊氏。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弘農楊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羊舌肸的子孫逃到華山仙谷隱居,居住在華陰。至漢朝華陰屬弘農郡,亦即弘農楊氏之由來。
楊氏自楊道走出山林,重新進入政治舞臺后,十余代皆為周室命官,或為大夫、司馬,或為太傅、州牧。秦末,華陰楊碩率其八個兒子隨劉邦征戰。垓下之戰爆發前,其第六子楊喜作為騎兵,隨軍出發。劉邦為了激勵士氣,許諾取項羽首級者,賞千金,封萬戶。
垓下之戰以項羽自刎烏江而告終。受到劉邦賞格的刺激,漢軍官兵一擁而上,搶奪項羽的尸體。最終項羽的尸體被分為五塊,五人各分得一塊,其中楊喜得到了項羽的一條腿。劉邦事后兌現承諾,楊喜被封為赤泉侯,食邑千戶。從此,楊喜出入廟堂,高官厚祿,奠定楊氏家族繁盛的基礎。楊碩其他七子皆封為將軍,楊碩本人封為太史。
楊喜第四代孫楊敞娶太史公司馬遷之女司馬英為妻。被大將軍霍光賞識,一路提攜,歷任大司農、御史大夫以及丞相,是楊氏家族首位宰相,也是弘農楊氏的始祖。
楊敞的曾孫楊震滿腹經綸,有“關西孔子”之稱。后入仕,官至司徒、太尉,為官剛正清廉,剛正不阿,史稱“清白吏”。“暮夜卻金”的典故,就是與楊震有關。在楊震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昌邑縣令王密感念其提攜之恩,特備黃金十斤欲趁夜贈予楊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慚愧離開。楊震也因此被后人稱為“四知先生”。弘農楊氏,從此也將楊震奉為開基之祖,并取堂號“四知堂”。
楊震之后,楊秉、楊賜、楊彪先后官至太尉,出現了“四世三公”的盛況,門生故吏也是桃李滿天下,弘農楊氏成為當時的望族。三國時期,群雄并起,戰亂頻仍。楊彪之子文采出眾,在曹操的相府任主簿,此人就是楊修。
魏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的兩任皇后楊艷和楊芷,均出身弘農楊氏。兩晉時期,楊氏宗親紛紛擔任朝廷要職,權傾朝野,顯赫一時。
南北朝時期,弘農楊氏繼續壯大。楊震第十三世孫楊忠,有將帥之才。北魏末期,跟隨爾朱氏、獨孤信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后,楊忠加入西魏陣營,先后擒竇泰、破沙苑、敗南梁,因功官拜驃騎大將軍,封爵陳留郡公。
北周建立后,楊忠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加封隨國公,成為北周統治集團核心成員之一。去世后,其長子楊堅承襲封爵。
北周皇帝宇文赟立楊堅長女楊麗華為為皇。宇文赟去世后。楊堅以權貴加外戚的雙重身份,把持北周朝政。
北周大定元年,楊堅接受了北周靜帝的禪讓,改國號為“隋”,改元開皇。史稱隋文帝。弘農楊氏經過十四代的不懈努力,終于到達權力的巔峰。楊堅在位二十三年,政績斐然,政通人和。越國公楊素、楚國公楊玄感等楊氏宗族,同樣也是隋朝的風云人物。
楊堅次子楊廣即位后,好大喜功,驕奢淫逸,連年征戰,最終激起民變,天下大亂,直接造成了隋朝的覆沒。
弘農楊氏并未隨著隋朝的沒落而消亡。唐朝出現“李武韋楊”四大豪門。弘農楊氏先后有楊恭仁、楊師道、楊再思、楊弘禮等十一人,先后擔任丞相。唐太宗的楊妃、武則天的母親、皆出自弘農楊氏。
如此顯赫的家族,可到了楊釗的父親這一輩,已經完全敗落了。楊釗從小不學無術,吃喝嫖賭,混跡市井。后入蜀從軍,也無甚發展。就在走投無路,混吃等死的時候,遇見貴人鮮于仲通。
此時的鮮于仲通在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麾下任采訪支使,是章仇兼瓊的心腹幕僚。鮮于仲通慧眼識珠,看中了楊釗弘農楊氏的身份和貨值理財的能力,認定楊釗奇貨可居,便慷慨解囊,時常接濟于他。
章仇兼瓊欲入朝為官,但又擔心被李相排擠,于是請鮮于仲通赴長安,入朝打點,公關斡旋,以攀高枝。
天寶四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榮寵無匹。鮮于仲通意識到機會來了。楊釗和楊貴妃同為弘農楊氏一支,若讓楊釗以楊貴妃遠方堂兄身份聯系貴妃,則事半功倍。于是向章仇兼瓊推薦楊釗赴京。
章仇兼瓊于是約見楊釗。一見之下,大喜過望。因為楊釗除了相貌俊秀,多年混跡江湖的經歷,讓他善于察言觀色,能說會道,鬼點子頗多。更重要的是,他是楊貴妃的族兄,與楊家姐妹少年時就相識。這一切資質,實為駐京公關斡旋不二人選。
于是,章仇兼瓊破格提拔楊釗為推官,從此關愛有加。天寶四年秋,讓楊釗帶著數十車巴蜀珍禽走獸、奇花異石,赴京打點。楊釗欣喜若狂,馬不停蹄,星夜兼程趕赴長安。
到了長安,楊釗迅速聯絡上了楊家三位堂妹,重金賄賂。在三位堂妹不遺余力的枕邊風下,楊釗不辱使命,章仇兼瓊如愿以償調入朝中,榮升戶部尚書。而楊釗的恩人鮮于仲通也在不久后,火速提拔為劍南節度使。
而楊釗本人更是憑借著裙帶關系,平步青云,飛黃騰達,從度支郎中兼侍御史,迅速擢升至給事中,兼御史中丞,專判度支事,恩幸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