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王維
朔望朝是中朝,上朝的官員皆是四品以上。
進入宣政殿,文武百官分列兩側。
這數十人中,有一大半官員白復都認識。白復發現大家看自己的眼神,不僅有羨慕,還有深深的敬畏。這就是棒殺獒衛、殺人立威的效果。
今日朝會主要有幾個議題:
首先,當然是軍事。如今雖然渤海郡國、新羅和扶桑的聯軍被白復逐一蕩平,但史思明的叛軍依然在都畿道、河南道和唐軍對峙。
除此之外,吐蕃在大唐的西陲蠢蠢欲動,幾乎將隴右道全部鯨吞蠶食。
其次,是大唐捉襟見肘的財政。曠日持久的戰爭,讓大唐疲憊不堪、百姓流離失所、百業凋零。
財政問題中,又以漕運、鹽鐵、平準、財稅為先。
百官們喋喋不休,半個時辰過去,沒有一個問題得出結論。
白復緘默不言,仔細聆聽,很快便觀察出朝會的特點:越是關乎國計民生的要事,越是三言兩語就討論完畢,甚至得不出決策意見;一件無足輕重的瑣事,反倒會來來回回,爭論不休。
白復略微思考,便找到了癥結所在:軍事、漕運、鹽鐵、平準、財稅這些舉措,專業復雜,很多朝臣并不通曉。為了不暴露弱點,要么不發表意見,湖弄過去;要么洋洋灑灑、講些大而化之、永遠正確的官場套話、空話,沒有任何建設性意見。
反之,家長里短的瑣碎小事,大家日用體會,都能說兩句。于是,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整個朝會,看似唇槍舌劍、討論激烈,實際上,沒有做出任何決策,沒有拿出任何有效舉措和方案。反倒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
白復不由聯想起自己在中軍大帳,參加軍事會議的場景。
郭子儀和李光弼治軍,最反感這種“偽會議、偽政務”。
郭、李兩位將軍雖然治軍方法迥異,但都注重效率,講求實效。
郭令公規定,除軍情緊急情況外,平日戰備時間,每天早晨中軍大帳升帳,只討論三件最重大、最緊急的軍務。
何為重大、緊急的軍務?由行軍司馬和諸軍統帥一并定奪。
其余瑣碎雜務,由各軍將領自行決策。
郭令公采用這種做法的緣由:軍中諸事繁雜,人的精力有限,需要把最旺盛的精力、最多的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唯有此,才能保證重大戰略決策不出現顛覆式的錯誤。
白復參加過幾次這類軍事會議,所有到場的將領個個精神抖擻,大家把精力聚焦在事關大軍生死的重要謀劃上。比如軍隊編制、行列陣勢、營地駐扎、人事調動管理、賞罰獎懲等。
除此以外的具體事務,由各軍將領自行決策,不拘一格,充分調動將領的積極性,發揮各將領所長,將士兵們的潛能激發出來,并且發揮得淋漓盡致。
所以,郭令公統領的朔方軍雖然看似輕松自由,實則外松內緊,戰力毫不遜色。
如果說郭令公治軍是舉重若輕,另一位名將李光弼治軍則是舉輕若重。
李光弼將軍非常嚴謹,按照最嚴格的紀律訓練軍隊,打造職責明確的層級指揮系統。
無論是平日戰備,還是戰事膠著;無論是沖鋒陷陣,還是修建防御工事,甚至軍營衛生、人馬伙食等,軍中大小事務,李光弼將軍一定事必躬親,不留一處死角。
不過,李光弼將軍很少開大會,經常召集與軍務相關的三、五個將領,開小會。
開會前,讓行軍司馬把會議材料發給諸將,讓大家會前認真準備;會上嚴格控制討論的時間;
李光弼將軍反對沉悶冗長的會議,把節省時間上升到備戰的高度。誰要是在會議上夸夸其談、言之無物,浪費大家的時間,輕則痛斥,重則軍棍。
同時,李光弼將軍務實高效,格外注重會議實效。軍事會議結束,盡可能要得出結論、做出決策。方案和舉措,要能落地、能執行。
白復在這兩位統帥賬下都效力過,郭、李兩帥對待軍事會議和決策的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目的都是為了節省了每一名將士的時間,讓諸將把精力用于練兵等具體軍務;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保證決策的正確性。
反觀今日之朝堂,每一個決策都事關江山社稷、百姓安危,但滿朝文武漫不經心,推諉懈怠、尸位素餐。或宏篇大論、言之無物,或巧言令色,蠱惑君臣。
白復曾經以為,身為朝廷重臣,每一個人應該都是飽學之士,胸襟開闊、見識高遠。但現在卻發現,很多身居朝堂中樞的人,都是靠ZBMY入朝為官,不是靠州縣政績晉升的能臣干吏。
白復曾經以為,朝堂發出的每一道政令,都應該是經過深思熟慮,充分論證的。自己作為下層將領,之所以不能完全理解這些政令,是因為自己不知道這些政令出臺的背景、背后蘊含的深意。
如今入閣拜相,卻發現很多事關大唐GY、BX安危的政令,決策的時候都很倉促。
朝臣們拉幫結派、朋黨之爭甚烈,哪一派占了上風,哪一派的意見就成了政令。
甚至某位朝臣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能把整個朝會的方向帶偏,得出令地方奏事官員匪夷所思的決策。
這些觀察讓白復大跌眼鏡,頗為失望。
肅宗也被百官的聒噪弄得頭疼欲裂,他問道:“都畿道戰事膠著,唐軍和叛軍對峙經年,毫無進展。戰事越拖越久,令天下凋敝、民不聊生。
朕想問你們一句,郭子儀和李光弼誰更適合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統率大軍平叛?”
涉及唐軍主帥,文武百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突然,一名朝臣出列,道:“起奏陛下,白相乃是軍旅出身,亦跟郭、李兩位將軍都共事過,不如請白相告知,郭令公和光弼將軍,誰更適合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一職。”
白復一愣,抬眼望去,此人正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兵部侍郎呂湮。呂湮乃是太子的人馬。
白復心道:“大庭廣眾之下談論郭和李兩位將軍的優劣,貌似暢所欲言,實際上是把我放在火上烤。
退朝之后,我在朝堂上說的話,不用兩個時辰,就會傳到郭、李兩帥的耳中。
嘿嘿,東宮一黨,殺人不用刀啊!”
肅宗似乎沒有覺察到這層意思,他笑著對白復道:“愛卿,你也是我大唐名將,你說說看。”
白復趕忙出列,手舉笏板道:“郭令公和李帥既是微臣的長官,也是微臣的師長,微臣不敢妄言。
兩位大帥都是大唐名將,威望甚高,皆能統領唐軍主力剿滅史思明的叛軍。”
“白大人此言差矣!”
吏部尚書顏真卿手持笏板,大步流星邁入宣政殿,聲如洪鐘,步履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