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1158  一千零一十 現在,這就是公平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啟明1158 | 御炎   作者:御炎  書名:啟明1158  更新時間:2022-02-13
 
大明國第二次科舉考試是按照全新規定執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比起帶有舊時代色彩的洪武二年第一屆科舉考試,洪武五年的第二屆科舉考試才有著更加重大的意義。

因為這是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規矩來的科舉考試,是罷黜儒家學術作為官方認證學術之后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已經被完全掌控的明國禮部完全按照蘇詠霖的要求進行考試的籌備。

這一次科舉考試比起上一次科舉考試的條件要好得多,沒有了內外部因素的掣肘,甚至于各地考場都已經建設的七七八八,行省、州和縣的三級考試都已經有了明確的規章制度。

進入中都之后所進行的會試和殿試兩場考試自然也不用多說,禮部直接包圓,全權負責。

大明國新一批的人才們躍躍欲試,準備通過這場考試證明自己的努力沒有背叛自己。

蘇詠霖在洪武五年正月十五日召開的禮部考試會議上對這一次考試的情況做了一個基本了解。。

洪武四年下半年,作為最終考試之前的選拔考試環節的縣試、州試和省試已經完成,總人數超過三萬的考生已經有大部分抵達了中都,等待著三月初一的會試和殿試。

而考生之中,人數最多的還是文科學子。

科舉考試的改革至今不過四年,蘇詠霖為了拓寬社會各個群體的上升途徑,除卻原有的科舉科目之外,又開辟了理科、工科和法科三科的考試。

但是時間終究比較短,就算經過了對士大夫階層的毀滅性打擊,參加文科考試的士子的人數還是多余其余三科。

不過洪武二年的時候,其余三科考生加在一起還不到文科考生的百分之六十,到了洪武五年,這一數據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六。

可喜可賀。

但還是少,這說明社會的慣性之大并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改變的。

而在理科工科和法科的考生當中,洪武二年,法科的考生明顯多于理科和工科考生,幾乎等同于二者相加的人數,接下來就是工科,最后是理科。

洪武二年還沒有完善的分級考試制度,且三科考生的報名人數也必須要分級,所以洪武二年的考試當中,錄取比例最高的就是理科考生。

當時的錄取比例幾乎達到了每兩人就要取一人的狀態。

還是只要報名參考,就能沖擊接近百分之五十的錄取率。

當年的理科考生贏麻了。

這種情況是后來科舉考試結果公布之后才廣為人知的。

相較于文科學子擠破頭一般的錄取率,理科考生至少稍微有點本領的,基本上算是亂殺,

紛紛被錄取成為了官員,現在發展的還都挺不錯,

成為廣大計吏群體當中的一員。

這在當時引起了社會上的大規模討論。

以至于當場就有很多文科士子就破防了。

他們大哭大鬧,

口眼歪斜,

最后紛紛下定決心,棄文學理,

拋棄孔老夫子,擁抱墨子、祖沖之等理科祖師爺,抱著《九章算術》就開啃。

三年之后,

這樣的情況更多了,除卻沒什么積累和時間經驗還真不行的講究技術的工科考試,法科和理科考試的競爭力度明顯增加,報考考生人數成倍增長。

以至于洪武五年的法科考試和理科考試需要按照考生籍貫在行省一級進行選拔考試以控制人數,

選拔優秀者,剔除濫竽充數者,然后再來中都參加最后的考試。

饒是如此,

理法工三科考試的難度也小于文科考試的難度,

倒不是說題目難度,而是文科的競爭比較大。

文科考試需要進行五次考試,而法科和理科只需要三次,

工科考試更是只需要兩次選拔就能決定是否錄取。

谷 是否可以稍微調整一下。

這個建議被蘇詠霖否決,

蘇詠霖的意思是文科考生太多,如果放開了錄取,會極大壓縮其他三科士子的入選名額。

而朝廷需要各種專長的官員來負責朝廷的運轉,

不是單單靠著行政走天下的。

朝廷需要工科士子出身的大匠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理科士子出身的計吏給朝廷政策提供龐大的運算力支撐,需要法科士子出身的司法官員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朝廷并不僅僅只需要行政官員來維持運轉,

還需要大量掌握專業技術的技術官員參與進來。

舊科舉的問題之多連封建王朝自己的官員都吐槽不已,他們當中有見識的士大夫自己都覺得這樣選拔出來的官員往往只是文章做得漂亮,

連歷史名人和一些基本常識是誰都不知道,政務更是完全不能上手。

他們自己都這么覺得,咱們難道還要走他們的老路?

所以在科舉考試籌備會議上,蘇詠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參考考生數量沒有達到平衡之前,

在民間對于四科取士的認知沒有達到平衡之前,

我們需要維持一個平衡的錄取率。

等參考考生數量基本平衡了,

不再認為其余三科進士不如文科進士了,

那么大家就可以一起采取同樣的分級考試來維持公平了,現在,這就是公平。”

蘇詠霖對朝政有著極為龐大的影響力,他的一言一行都能影響朝政的決斷方向,哪怕他并不喜歡乾綱獨斷。

這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洪武五年的科舉考試就按照文科考試五級、法科理科考試三級和工科考試兩級的方式來進行。

于是到眼下,聚集在中都城內參加最終會試和殿試的四科學子人數基本持平。

其中相對輕松的當然是工科應考生,他們人數最少,所以不需要參加分級考試,直接進入中都準備最后兩次考核。

但是這也不是說對報考工科的考生就多么便利,他們的考核難度并不低,甚至可以說是比較高的。

他們的考核需要工部的專業匠人們參與評判,識字的需要額外參加書面考試,可以加分,不識字的需要展露出過人的技藝,通過嚴格的兩次技術考試,專業考官評分,最后取平均分進行排名,擇優錄取。

可以說因為目前諸多的技術難題的需求,禮部和工部對待優秀工科人才的選拔會抓得更加嚴格一些,希望可以從全國范圍內選拔掌握優秀技術的人才來幫忙攻關。

對于這樣的局面,蘇詠霖還是比較滿意的。

對于科舉考試這種社會上升渠道來說,他的要求總體來說就是寬進嚴出。

他要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讓大家都有資格參加,都有通過這條渠道獲得上升的可能,而不是因為出身、血統、資產之類的東西限制住了這種資格,那是不能被接受的。

然后在選拔層面要嚴格把關,盡量確保選出來的人才都是可用的人才。

要說這種情況是否會造成內卷,倒也不能說的那么死,一定就會或者一定就不會,那是不好說的,但是蘇詠霖有把握不讓這種內卷朝著惡性方向發展。

雖然說官位總數是有限的,但是因為首先明國科舉拓寬了考試科目,四科并舉,比起傳統科舉多了三條可以通行的道路,給了更多的人以更多的可能。

傳統科舉只考四書五經,只選拔會做文章的文章高手,其他方面哪怕你連蘇軾是誰都不知道也沒關系,你也能做官,但也僅僅只有這一條路,這就大大限制了人們的上升途徑。

但是明國科舉并非如此。

而且在未來,蘇詠霖還有設置海外官員職位的計劃。

1秒:m.motanku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