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
自從6月28日薩拉熱窩刺殺案發生以來,連續兩周時間,世界各國的跨洋電報紛至沓來,傳遞的幾乎都是壞消息,歐洲上空的戰爭陰云濃密的已經遮蔽了整個天空,幾乎看不到一絲陽光,形勢極端危殆。
國家層面得到的消息比普通人要周全和詳盡的多,在獲知奧匈帝國提出最后通牒內容以及德俄等國的態度后,已經可以判斷出,這一場世界性大戰在所難免,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皇帝李福壽立馬召集御前緊急會議,商討了數天時間,終于拿出了一攬子應對方案。
在歐洲各國紛紛進行戰爭動員的情況下,大洋帝國鑒于戰爭動員對原本社會生活影響巨大,沒有實行戰爭動員,而是施行了折中方案。
將10月份的征兵提前到7月份,并擴大規模,一次性征召42萬人的義務兵,這比正常規模擴大了三倍。
非但如此,而且停止了本年度軍官士兵的退役復員工作。
在多種措施之下,帝國軍隊員額將從原本的56萬余人,迅速增長到98萬余人規模,以應對任何可能發生旳情況。
政府各部門將對相關軍工、醫藥、軍事物資生產企業大開綠燈,在金融,電力,稅收,增招工人,擴充生產線等各方面鼎力支持,軍工企業一律進入戰時狀態,開始開足馬力生產。
學校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引導社會輿論宣傳,加強民兵培訓工作,暫停部分糧食和肉類的出口,暫停部分涉及德國、奧匈帝國的出口訂單,已經裝船發運的一律停止。
大洋帝國的反應非常迅速,就像遇到警訊的刺猬一樣,收縮柔軟的腹部張開利刺,做出有力的防御姿勢。
由于和歐洲遠隔萬里,歐洲的緊張形勢短時間影響不到大洋帝國本土,從社會上普通人的生活看不出有啥異樣,該上茶樓消遣,去戲院聽戲一切照舊,街道上車水馬龍,商業繁榮,一片安定祥和的社會景象。
但是在人們的眉宇間,多了一抹憂慮。
從報紙電臺連篇累讀的報道中,早已面向世界的大洋帝國社會知道歐洲正在發生的事兒;
奧匈帝國進行了全面軍事動員,塞爾維亞軍事動員,德國軍事動員,俄國軍事動員,法國軍事動員,意大利軍事動員,英國軍事動員,保加利亞軍事動員,希臘軍事動員,扶桑軍事動員……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出毫不掩飾的戰爭威脅,得到了德國鼎力支持,沙俄爭鋒相對的支持塞爾維亞維護主權領土完整,雙方軍隊已經開始調動,歐洲各國紛紛站隊,形成了清晰的兩大軍事陣營。
濃重的火藥味,即使在地球的另一邊也能聞得到。
作為一個面向全球的出口型工業經濟體,大洋帝國每年對外貿易規模從世紀初的近10億金洋,一路迅速增長到如今的27.73億金洋(1913年底統計數據),規模擴大近三倍,工業品類多,出口量大,是其對外貿易的顯著特點。
由于國家長期政策引導,船舶工業是大洋帝國重工業領域不可忽視的工業門類,經歷數10年發展,大洋帝國已經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商船隊,航線遍布世界各地,造船企業林立,大型海運企業和貿易公司控制了環太平洋各國主要海上貿易線。
伴隨著巴拿馬運河的開通,新興跨大西洋貿易線發展勢頭正旺,很多海運企業投入了新建的大型船舶,以搶占更多的貿易份額。
歐洲戰爭一旦爆發,那可真是糟糕透了的壞消息。
大洋帝國的經濟已經與世界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一起,這讓人們難免擔心;歐洲惡劣的局勢是否會影響國內經濟?影響到自己的飯碗?
澳洲本土,大明宮
李福壽揉著有些發脹的眉心,一會兒才放下手來,然后長長的舒了口氣,眼神中閃爍著鎮定自若的光芒。
從剛剛得到的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出的最后通牒全部文本可知,其中有幾項嚴重侵犯了塞爾維亞主權,按照斯拉夫人剛烈的性格,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同意。
第1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已經點燃,大的歷史進程沒有任何改變,這就妥了。
這樣一來,李福壽對當今世界大勢的把握就更加精準。
他這些天來一直忙碌,主持朝政大局應對歐洲的巨變,有條不紊的一條條政策施行下去,猶如定海神針一般穩定了社會,引導當前社會生產向戰時方向轉變。
在這方面
內閣表現得不盡如人意,一干重臣在歐洲壞消息接連不斷傳來的時候,感覺到天都塌了,一瞬間的慌亂無措。
這也怪不了他們,當預感到整個歐洲烽火遍地的時候,誰能鎮定的下來?
李福壽不得不站出來,穩定當前局勢。
實際上世界各國政府都差不多,歐洲一直都在喊“狼來了”,可等到狼真正來了的時候,包括英法等國在內都表現出遲鈍,混亂和不知所措,發布的很多行政命令互相矛盾,截然相反,更加劇了社會混亂,若打分的話全都不合格。
歐洲唯一表現合格的就是德國政府,他為這一天已經準備了很多年,有條不紊的宣布戰爭動員,推動戰爭機器開始運轉起來。
別人的事,李福壽不想管也管不了,大洋帝國在外交上拼命呼吁和平為重,世界大局為重,但是聽進去的能有幾人?歐洲危機早已經剎不住車了。
這場注定會爆發的宿命之戰,原本已經就在失控的邊緣。
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愈演愈烈,十多年大規模軍備競賽日趨白熱化,巨額軍事預算已經到了財政無法承受的地步,其國內物價飛漲,產業畸形,太多的資源投入到龐大的戰爭機器中,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進程。
氣球吹到一定程度,必然是要炸的。
所謂危機,有危險必定就有機會。
李福壽布置的一攬子應對方案中,除了軍事,貿易和工農業生產,重點就在金融和擴張兩方面。
首先說金融,最核心的就是推行“世界金洋政策”,推行以大洋帝國貨幣金洋作為國際間對外貿易結算貨幣,提高黃金儲備,加大貨幣發行量,適當的超額發行以刺激經濟和貿易。
截止當前
大洋帝國聯合儲備銀行以及四大貨幣發行銀行,即匯通銀行,香格里拉銀行,富國銀行,匯源銀行。再加上皇家昆士蘭銀行,皇家紅山銀行和太平洋銀行,共計八大銀行,共計儲備有3732噸黃金,黃金儲備量位列世界第一。
自從1890年大洋王國建立之后,作為黃金主要生產國的大洋王國就不再出口黃金,而是由銀行和皇家基金等實力機構收儲,然后通過銀行發行貨幣流通,不斷的擴大國內貨幣發行量處置,商業流通和金融發展。
這一政策執行至今已經24年了,對于發展經濟和穩定國內金融市場,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此多的黃金儲備,成為貨幣信譽的可靠保障,金洋幣值多年來一直與英鎊一樣保持堅挺,這是大力推行“金洋”成為國際貿易主要結算貨幣的基礎,信譽已經超過幣值上下起伏不定的美元。
當前國際市場上
英鎊、法郎、馬克和金洋是位列前4的國際間貿易結算貨幣,美元和西班牙比索只能排在第5和第6位,這是由于各自的經濟影響力決定的排名,極具現實意義。
英鎊是基于英國廣闊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形成的貿易圈主要流通貨幣,占據當今世界貿易量41.7,是英國維護金融霸權的有力手段,也是日不落帝國榮耀的象征。
法郎貿易圈區別于英鎊,是法國建立的單獨貨幣體系,廣泛流通于法國殖民地和附屬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流通貨幣,占據將近世界貿易量的12.3,影響力遠遜于前者。
德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馬克流通于以德國、奧地利為主的貿易圈,并且作為盟國的主要貿易結算貨幣,占據世界貿易量8.7,是第三大流通貨幣。
大洋帝國作為新崛起的世界列強,其堅挺的貨幣金洋主要用于太平洋安全聯盟各國間貿易和部分國際貿易,其對歐貿易中,很多依然使用英鎊、法郎和馬克,只有部分采用金洋結算,占居世界貿易量則4.16,遠不能反映當前大洋帝國當前的實力。
世界前4大貨幣只占據總貿易量的65左右,剩下還有美元,西班牙比索,俄國盧布,日元,里拉,荷蘭盾以及民國銀元等貨幣,反映出在當前世界主要的貿易體系外,存在著大量地方性雙邊貿易和較為原始的易貨貿易,比如華夏大陸,印度次大陸,非洲和巴西,都多少不一的存在這種情況。
所以,大力推廣“金洋”作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提升其地位和覆蓋面,打造響當當的金字信譽,是當前金融領域最重要的工作。
即將爆發的世界大戰,正是推廣金洋的最好良機,一旦錯過便不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