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的慶典持續了已有五日的時間,但是長安城內的眾人熱情仍舊不見多少的消退。
各大商會、商隊齊聚長安,大量的商品擺放在集市之中使得市面一時無比繁榮。
長安大街臨近長安廣場的一處酒家的閣樓之上,欄桿周圍數名身穿勁裝腰佩刀劍的護衛正掃視著四周。
許安頭戴鐵冠、身穿青袍,正坐在其上,他一邊喝著清茶,一邊看著街道之上來來往往的行人。
自光和七年起始,十多年的時間他已經是很久都沒有享受安寧。
直到這段時間,他才放下心來,享受起了生活。
安寧的生活讓人忍不住沉醉于其中……
黃昏溫暖的眼光照耀入長安,將街巷之中眾人的影子拉得極長。
遠方,殘陽如血。
長天染絳、丹陽爍爍、晚霞如火。
夕陽西下,卻不見半分的蕭瑟。
燈火漸明,長安城內人聲仍舊鼎沸。
舞者躍動的鈴鐺聲、絲竹管弦的交響聲匯聚在了長安廣場之上。
還未到晚間,長安廣場之上便已經是燈火通明、人山人海
今日的早晨,應天府便放出了消息,晚間宣教司內的舞者文工將會在長安廣場之上舉行公演。
消息一經傳出,便是牽動了眾人的心緒,這才使得今日的長安廣場之上人滿為患。
近幾日,坊市之間的歌舞,也將長安城內的氣氛越推越上。
凌云、明光兩閣的修建,兩處工地之上熱火朝天的景象,也將長安城內的氣氛徹底拉至了高潮。
宣布之日,無數的軍將振臂高呼,齊聚于太平觀之前。
他們高唱著軍歌、呼喊著萬勝,誦念著經文,所有人無不是康慨激昂,所有人無不是戰意昂揚。
他們的精神也感染了普通的民眾,換來了更多的支持。
坊市之間,想要報效從軍者的數量一時激增,很多郡學生甚至直接修改了志愿,非軍校不考。
《從斗羅開始的浪人》
甚至有國學院的學子想要投筆從戎,聯名請愿想要進入軍校之中重修。
不過這些國學生的請愿自然是被許安全部都駁回了,畢竟他們已經在國學院修習了一段時間,怎么可能改易。
而且軍校招收學員,實際上比起石渠、天祿兩所國學院要求都還要高。
況且他們現在做出的決定也是出于一時激動,定然有顧慮不周的地方,真的批準他們進入軍校之后,怕是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
作為軍校生,不僅要通過鷹狼衛的審核,確定其身家清白。
還有心性、意志、身體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通過了一系列的綜合考核之后,最后才能成為一名軍校生,進入軍校修習。
如今的太平道軍事學院相比原來,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本的太平道軍事學院,主要是教導最基礎的作戰,領兵知識,專門培養中下級的軍官,也就是從隊率到軍侯級別的軍官。
當時培養和教導全都是針對軍中的軍官,現在卻是教導的普通學生,從基礎開始教授。
教材的核心是當初許安編纂的步兵操典,已經許安擬定的一些框架。
如今使用的教材是經過了國家一眾將校的經驗所得,汲取精華,去除糟粕的集大成之學。
從訓練軍卒到行軍作戰,再到軍陣、士氣等各個方面都有教導詳解。
而擔任教官的則是軍中的在職軍將,如今的太平道軍事學院之中,不乏侯爵、伯爵在軍中擔任常任教官。
除去太平道軍事學院之外,第二座軍校也已經在交州番禺開始建立了起來。
新的軍校也是冠以太平道之名,名為太平道海軍學院,專職訓練海軍。
原本巴東軍區的水兵學院被裁撤,其軍事教官等等都被調往了交州。
陸軍已經完成了系統化,這一次許安要做的是讓海軍也完成系統化。
講武堂雖然也是教導軍事,但是它屬于是進修學院,比起太平道軍事院校,還有石渠、天祿兩座國學院的等級更高,只有軍職達到了軍司馬、校尉一級后進修的學院。
相應的,石渠、天祿兩座國學院之上,還有一座新的學院其實也已經在長安開始動工。
只是動工很早就已經開始,也沒有引起太多的反響。
那一新的學院,名為“大明帝國道政學院”,所有文職級別達到正六品以上的官員都要進入道學院之中修習。
道學院當然不是教經文什么之類,而是推行太平道的思想,廉政建設等等。
只要通過了一系列的考核之后,才能夠畢業重新上任,擔任相關要職,否則只能止步于正六品。
三府主官正二品,各省巡撫從二品、六部主官正三品、二十四司主官從三品。
郡級主官正四品,縣級主官則是正六品,鄉級正七品、亭級正八品。
一般正六品之上的文職已經是一方的主官,或則是州郡掌管一事的長官,就是在長安中央,也是相關的要員。
他們身處于關鍵職位,自然是馬虎不得。
世家豪強不會甘心就這樣退出歷史的舞臺,他們絕對還會發起反擊。
設置道學院就是為了有一個篩選的過程。
同時這也是許安將“大明帝國”這四個字第一次放在了臺面之上。
帝國二字,在狹義上用來形容由君主統治的強大國家。
廣義之上則用來形容國力強大的國家,擁有廣闊國土的國家,并不限于君主制國家。
實際上如今的明國實行的仍然是君主制。
道君也是君。
昔日開國,許安也進位成為了明王。
這一次返京之后,勸進的文書猶如雪花一般堆滿了三府的府衙,也堆滿了永寧、永安兩閣的桉桌。
任何的事情,尤其是關于國家的事情的改變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這個時代并非是思想解放、工業發達的近代社會。
這個時代也并非是民主土壤已經肥沃,素質教育得到普及的信息時代。
這個時代很多地方的人甚至還沒有建立國家,他們仍舊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仍然是茹毛飲血,保持著部落時代的習慣。
領先時代半步是天才,領先時代一步是瘋子。
時代的洪流滾滾向前,只有順勢而為,若有人想要逆流而行,那么勢必會被時代的洪流撕成碎片。
廣泛的民主不可能在這個時代實行,但是很多事情卻是可以慢慢的改變。
在開國之時,許安就確立了內閣的制度,現在內閣制度也被完善了下來,定為常制,被眾人所接受。
接下來,許安的計劃是逐步的推行議會制度。
時代正在前進,這是一個屬于大明的時代。
如今太平道的各地都已經建立了學坊,各地都已經興起了讀書識字。
太平道內的眾人正在擺脫愚昧,他們開始睜開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他們也知道除了華夏之外,還有許多的國家。
他們知道這天下不僅僅只有原來的十三州,在十三州之外,還有更大的疆土,更廣闊的疆域。
教育正在普及,民智正在開啟,嶄新的思想也正在傳播。
種子已經種下,種子不會永遠都是種子,種子終將會生根發芽冒出土壤,最終長成繁茂無比的參天大樹。
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人能夠再預知到后世將要發生的事情,哪怕是許安也不清楚。
但是許安明白世界是如何的前進,時代如何是發展,他能夠做的,就是將大明盡可能的引導向正確的道路。
長安廣場之上,負責維持秩序的兵丁早已出動,劃定了觀眾席的位置,許多人都已經在制定的位置坐定休息。
一些得到了允許的商販,擔著貨物走來往回販賣著筐中的吃食和玩意。
神明臺下,此時已是空空蕩蕩,這里原本放置著的大鼎在慶典舉行了兩日之后,便已經是被移到了長安廣場之上。
八省十四州,共計二十二口大鼎,每一口鼎都分別代表一州或是一省。
中州鼎高居于最頂上,冀州、兗州、豫州、并州等州鼎如同眾星捧月一般環繞于其四周,而八省的鼎則是第三圈上。
廣場之上,所有人都是席地而坐。
這樣的盛會,鴻臚司自然也給一眾外國的使臣劃定了一處觀禮的席位,席位只是普通的席位并無特殊,不過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
一眾使者所處于的席位正好靠近這些大鼎所放置的位置。
一眾使者看著眼前擺放的二十二口大鼎,無不是心中生羨,眼露憧憬。
他們都清楚,那一口大鼎便代表著一省,隨便一省之地都要遠比他們的國家大得多。
典禮還沒有開始,眾人被限制于一片區域不得離開,但是卻沒有說限制站立和走動。
龜茲的使者站在西域鼎的前面看著眼前青銅所鑄的大鼎,一臉的唏噓。
龜茲在西域也算是大國,他們的國主以前也做過一統西域的美夢,但是無奈實力不濟,根本無法完成這一偉業。
但是這個取代了漢帝國,自稱為“明”的國家,其擁有的疆域卻是遠比西域要廣大十數倍。
西域如此廣袤之地在明國的國內不過只是一處行省,諸如這般的行省,竟然有二十二處!
僅僅長安一地,所擁有的人口就比他們龜茲要多的多。
如果將龜茲比喻成一塊大石,那么明國就是一座大山。
不過有點讓龜茲的使者奇怪的是,二十二口鼎擺放的并不整齊,準確來說是第三圈的鼎擺放的并不整齊,似乎缺失兩口鼎。
龜茲的使者低下了頭顱,轉身向著他的座席走去,他沒有再去看西域鼎和其他的大鼎。
他低聲念叨了一句靜心,收起了一切不切實際的想法。
等到回國之后,他一定要讓國內的眾人都能明白,一定要跟隨著大明的腳步前行,千萬不要有忤逆之心……
他低頭走路,卻沒有想到走的時候和一人撞在了一起,所幸兩人只是肩膀撞在了一起,因此都沒有倒地。
廣場之上本就人多,龜茲的使者也沒有在意,撞他的人似乎也是使臣,兩人互相說了一句抱歉之后便沒有了下文。
不過龜茲的使者注意到,那幾人看起來似乎都是生面孔,而且其裝扮尤為奇特,黥面文身,衣物都穿著的頗為嚴實,看起來材質不錯。
因此他也多留了一份心神其在上,等他坐定的時候,他發現那幾人最終停留的地方竟然是那像是空缺的位置。
不過還沒有等他聯想什么,這時從南方長安大道之上突然傳來了一陣山呼海嘯般的歡呼之聲。
歡呼聲猶如雷霆一般,勐然傳來,震耳欲聾,幾乎壓過了一切的其他的聲響,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龜茲的使者想要站起身來,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但是一聲尖銳的哨音打斷了他的動作。
這是一開始就說好,靜坐哨的哨音,哨音起,眾人都需要坐下不得站立,以免影響典禮的舉行,若是有人不聽哨令,無事站起將會被請離廣場。
不過很快眾人便明白為什么突然爆發出如此巨大的歡呼聲。
歡呼聲剛剛落下,就在眾人眼前,兩口巨大的大鼎被兩架馬車拖拽著,緩緩的向著廣場而來。
馬車的周圍,是一眾身穿著盔甲、罩袍束帶,殺氣騰騰的明軍甲騎。
“又是兩口鼎!”
龜茲的使者雙目圓睜,不由自主的張開了嘴巴。
一眾各國的使者也是同樣的表情,眼神之中皆是驚愕。
他們都清楚,每一口鼎代表的都是一處行省。
眼下又運來兩口大鼎,莫非是大明又開疆拓土,得到了兩處行省!?
他的問題很快也得到了回答,手持著令旗,背負著負羽的明軍騎兵策馬揚鞭,從他們的身側的過道之上飛馳而過,高聲的通報著。
“東夷大捷,海外東夷四島已定,邪馬臺歸順,新設京海、遠東兩處行省!”
“東夷四島、京海、遠東……”
一眾使臣都得到了明庭發布的世界地圖,他們自然是知道東夷四島在什么地方,有多大的面積。
眾人眼眸之中皆是充滿了驚愕,明軍這才擊敗了漢庭不久,其軍主力剛剛回師,如今又在東夷四島取得大捷,更是設下行省管轄。
大明又多了兩處行省,如今已經是十省十四州。
難怪之前外圈看起來并不整齊,有些缺失,原來缺的正是京海和遠東兩省、缺是正是東夷……
廣場之上,一眾外邦番薯皆是震撼于明軍的強盛,明國的鼎盛。
而身為明人,廣場之上的一眾長安百姓,無疑是驕傲無比。
他的眼神之中神采奕奕,他們的嵴背挺的筆直,他的胸腔之中充滿了驕傲。
昭昭有明,天俾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