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這好似真是金吾衛的巡衛!”殺了人翎衛軍才看清,有些驚慌失措地稟報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景王。
“蕭長彥”面不改色:“小王已經接到消息,混入芙蓉園的刺客,便是假扮成禁衛軍與金吾衛,這些人來得如此之快,且小王方才觀他們神色倉皇,目有閃躲,定是做賊心虛。”
稟報的將軍仔細回想了方才金吾衛的反應,確如蕭長彥形容,一時間不安之色去了大半。
身為武將的他心粗,哪里知道金吾衛這一小隊不過是看到景王攜帶大量翎衛軍前來,心中驚駭,誤以為景王是要造反之人。
軍隊與軍隊之間雖然暗中較量,平時沒有少齟齬,甚至一言不合就要比劃拳腳,可一個體系里,小事瞞得住,大事卻不可能一點動靜都沒有。
翎衛軍什么時候由景王掌管了?而且翎衛軍駐扎在京城之外,算算時間,就算信號發出之時,景王會遁地也不可能早早就去了軍營調兵遣將不需要時間?
更不可能這么快就趕到了這里!
一切的一切只能表明景王早知今夜有人刺君,且在婚宴中途就溜走集結大軍,這才能帶著這么多人這個時候出現?
什么人能夠在謀刺之前就知曉謀刺?除了謀刺主謀還能有誰!
祐寧帝是給了蕭長彥便利,所以他才能暢通無阻從城門帶兵入城,也確實婚宴尚未結束就離了芙蓉園,快馬加鞭,打馬出城集結翎羽衛。
翎羽衛的統領早接到了暗喻,自然是十分配合,甚至早有準備。
故而,領兵而來格外的順利,然而他們才剛剛到了芙蓉園附近,就遇上了巡邏的金吾衛,金吾衛盤查,“蕭長彥”以救駕刻不容緩為由,令其讓道,金吾衛越發懷疑,不肯退讓。。
金吾衛只差沒有直言“蕭長彥”是圖謀不軌之人,而“蕭長彥”則說他們是假扮的刺客,雙方就發生了沖突。
“蕭長彥”的人殺了這一隊的巡邏金吾衛。
大手一揮,“蕭長彥”帶著人迅速往前,就在逼近芙蓉園大門口的時候,誰也沒有想到會有另一批人帶著一隊人來阻攔。
“八弟,你想做什么?”三殿下蕭長瑱與“蕭長彥”狹路相逢。
“蕭長彥”瞇了瞇眼看了看蕭長瑱身后:“自然是救駕。”
“我看你是謀刺!”蕭長瑱憤怒。
蕭長瑱會帶著大量兵馬出現在這里,一切還有從兩天前沈羲和與蕭華雍復盤了整個計劃之后說起。
“芙蓉園近城門,以陛下的謹慎,景王帶兵至芙蓉園,或許遠比金吾衛與五城兵馬司更快。”沈羲和道。
他們是要鬧得金吾衛與翎衛軍自相殘殺,要真的以兵力與陛下對抗,在京都沒有任何人現在有這個實力。
陛下并非暴君,相反稱得上明君,想要策反幾支軍隊絕無可能!
這也是陛下敢在京都對沈岳山父子下手的底氣。
如果不能阻止翎羽衛與金吾衛聯手來平定這場“叛亂”,他們的人只怕不敵,等到陛下早早收拾好殘局,想要令陛下吃下這個啞巴虧就不容易!
蕭華雍也陷入了沉思。
軍隊,尤其是京都的軍隊,只有陛下才有絕對的掌控權。
他們不能在輿論上輸,不能讓沈氏滿門忠烈遺臭萬年,就不可能和陛下真刀真槍對上。
“倒是有一個人……”
“不合適。”夫妻間的心有靈犀,讓蕭華雍很清楚他想到的是誰。
烈王蕭長贏,在京都能夠掌握兵權的皇子很少,每個皇子都有屬于自己的衛隊,但這都是限量的人數。和看家護院的人差不多,只不過皇子親王的規格更高罷了。
真正能夠在京都集結大量兵馬,除了陛下授意,就只有涉及軍隊方面的要職,皇子以前有蕭長彥與蕭長贏,現在只有蕭長贏。
蕭長贏與蕭長卿雖然心照不宣與他們結盟,但這件事讓蕭長贏出面,很可能把蕭長贏卷入是非中,既然大家是一條船上的人,沈羲和沒有道理在有更好的選擇情況下,用自己的人。
“呦呦想用誰?”蕭華雍問。
“三殿下不好么?”沈羲和反問。
蕭華雍對自己這個一板一眼,萬事不沾手,每日像個提線木偶般規規矩矩輪值點卯,不出差錯,不出風頭的哥哥印象不深。
不過蕭長瑱卻曾在禁衛中任職,雖然職務不高,但他身份尊貴,又不鉆營,倒是很合武將的胃口,尋常不忘來,這些禁衛卻對他很是認可。
“三兄萬事不上心,不結黨不營私,他一心向著陛下,要把他拉入局,又不叫陛下知曉并不容易。”蕭華雍道。
“三嫂會助我們一臂之力。”沈羲和神秘莫測一笑。
那年李燕燕來尋她結盟,沈羲和就知道李燕燕是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之人,她有野心,卻沒有野心匹配的實力。也或許她其實沒有野心,只是不甘愿見到陛下這個仇人高高在上。
她或許對蕭長瑱有情,又因為對方是滅國仇人之子,而煎熬痛苦。
她想要忠烈一點,自盡而亡,卻又知道那些還仰仗著她活著的舊臣余生榮辱系在她一人身上。
她痛恨著一切,她連求死都不能!
“三皇嫂?”蕭華雍低低笑出聲,“呦呦要高招。”
“她想要三殿下如同烈王與曾經的景王一般備受榮寵,被陛下委以重任,才好借此施展拳腳,再尋圖謀。”
只不過之前蕭長泰與李燕燕合謀之事,被蕭華雍擺了一道,之后三殿下被革爵,夫妻倆這兩年倒是消停了起來,除了家宴能見著,平日里都沒有見到人。
但沈羲和深信,李燕燕一顆蠢蠢欲動的心絕對不會就這樣安分。
一旦她有機會,她覺得不會放過。
“只需要告知她,明日景王會謀反刺君,一切便能水到渠成。”沈羲和云淡風輕之下是乾坤在握的胸有成竹,“時間要擇好,明日午后再傳信給她,她必然會告知三殿下,午好你要令三殿下見不著陛下,應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