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春  第六二三章 氣數盡了

類別: 軍事 | 軍事戰爭 | 大魏春 | 眀志   作者:眀志  書名:大魏春  更新時間:2022-06-11
 
李韶直嘆可惜,又聽親信來報,稱是崔光與魏子建到了。二人便停住話頭,起身相迎。

三人同殿為臣,且相互皆為姻親。

李韶的三子娶的便是崔光的侄女,二女又嫁與崔光從子。而魏子建的夫人,也就是李承志的岳母崔琿容則是崔光從妹。崔暉容與李韶的夫人鄭氏又是表姐妹,是以三人再是熟悉不過。

略一寒喧,崔光又笑吟吟的問道:“只怪老夫運氣不好,諸般陰差陽錯,終是功虧一簣,負了皇恩。太后今又遣元伯為使,想來是馬到功成?就是不知道,又給這小賊許了多少好處……”

他也是半點不客氣,嘴里說著,便坐在了案邊,抄起圣旨看了起來。

只是幾眼,他“倏”的倒吸了一口涼氣。

“盧國公李承志,廉明剛毅,忠心體國,堪為河西屏藩……今加封為涼王,永守河西,生殺自專,世襲所職……望無負朕意,欽哉!”

永守河西,生殺自專,世襲所職……

他為尚書丞,另兼門下右侍中,凡敕、旨、制、詔皆經他手,焉能不懂這幾句是何含義?

凡河西之地,皆為涼土,凡河西百姓,皆為涼民,凡河西之兵,皆為李氏部曲。

所謂國中之國,聽調不聽宣,便是如此……

不只崔光,就如魏子建,也被驚的兩眼狂突,呆若木雞。

若真如圣旨所言,李承志除了不能“稱帝”,與皇帝有何區別?

這何止是養虎為患,堪稱自掘墳幕,自尋死路,太后與諸公焉敢如此?

怎么看,這份圣旨都透著些詭異。崔光與魏子建眼中殊無喜意,反倒盡是駭然之色。

看二人如此模樣,李韶不解:“可有不妥?”

魏子建看了李承志一眼,斂下眼皮,閉口不語。崔光則皺起了眉頭:“敢問元伯,可是太后另有口諭,要宣與承志?”

哪有什么口諭,不然元澄定然就說了。

李韶不答反問道:“尚書何出此言?”

那就是沒有了?

崔光心頭一緊,又疑聲道:“元伯本在關中領兵,助奚尚書征討高氏,為何又遣你為使,來了西海?”

“不瞞尚書:依太后與陛下旨意,應是遣涇州別駕楊延容為使,其意便在于他與承志交好,以二人之情誼,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能多幾分轉寰的余地。

然任澄王至夏州后,以為楊舒只為州郡佐官,若為正使難免有輕視之嫌,便是論與承志私誼,與弟相比也遠了一層。是以便改遣由弟出使……”

原本派的是只是涇州別駕楊鈞,是元澄改由李韶出使?

那元澄呢,應該是怕李承志殺他祭旗,所以不敢來。

畢竟當初元澄與元英沆瀣一氣,生怕害李承志不死,若論李承志殺之才能后快,高肇排第一,元澄必然排第二。

既知元澄為使必然羊入虎口,可能連個全尸都留不下,索性改派楊鈞,也能說的過去。

倒也并非朝廷不重視,畢竟已派崔光與魏子建招撫過一次,前者為八輔之一,后者也貴為少卿,又為李承志至親,可謂誠意十足。

楊舒雖然只是一介別駕,但與李承志淵源頗深,令他先為副使,待至西海后再尊崔光為主,再予李承志賜詔,也合情合理。

但偏偏元澄卻改弦易輒,換成了李韶?

崔光忍著驚疑,肅聲問道:“那任澄王,又去了何處?”

“自然是坐鎮關中,居中策應,助清河王、奚尚書、邢都督、崔刺史等安定北地、六鎮。”

這等小事,何需元澄坐鎮?

有李韶這個坐地虎在,留于關中策應豈不是更能事半功倍?

魏子建終是沒忍住,疑聲道:“敢問大兄,任城王可是又要予關中征糧、征兵?”

“兵倒是未征,但糧卻借了不少……”

借糧?

二人悚然一驚,相互對視一眼,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驚駭之色。而后又是一般無二,齊齊的一扭頭,直勾勾的看著李承志。

李承志一頭霧水:“看我做甚?”

魏子建悵然一嘆:“便是胸中已有猜測,但外舅依然要問你一句:這旨中諸般封賞,你定然是不會應的,對是不對?”

李承志愣了愣,擠出一絲干笑:“請教外舅,應于不應,又各有何干礙?”

看來是猜對了。

永封河西,生殺自專,世襲所職……這已然是分疆裂土,國中之國。但魏子建并未從他臉上看出一絲喜色與得意。

況且,李承志剛剛才遣人請走了元鷙,欲逼他招降敦煌鎮軍民,其意詔然若揭:不與元氏分個你死我活,絕不罷休。

而這只是其次,最令魏子建與崔光驚恐的是,太后與朝廷好似已料定此節?

不然怎可能只是輕飄飄的一道圣旨,就將李承志封為涼王?

便是國中之國,也是名義上的魏土,至不濟朝選完也要與李承志議定:朝廷是否往河西派遣屬官,河西是否向朝廷稱臣納貢,是否向朝廷遣人為質,遣誰為質?

若河西遭逢外辱,如何抵御。若生內亂,又如何平定?

更有甚者,河西之南便為吐谷渾,之北便為柔然,此二者與元魏素有深仇,若經河西進犯關中,或是中原,李承志攔是不攔,阻是不阻,戰是不戰?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怕是十天十夜也議不完,李承志怎可能只憑一道圣旨,就坐實了這涼王的封爵?

是以崔光才會追問,太后是否另有口諭宣于李承志。若是有,那就說明朝廷確有招撫之意,此次只是探探李承志的口風。待確實后,定會再遣重臣趕赴河西,可能是元澄,也可是依舊是崔光,與他商定綱節與首尾。

若是沒有,那就說明朝廷早已料定李承志會拒不受詔。此次遣使無非就是做給天下人看的,好占據大義……

“既然你一心要反,便是逆賊。而老夫深受皇恩,自然只能與你誓不兩立。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今日這酒不喝也罷!”

崔光悠悠一嘆,當即就起了身,“但老夫與你相知相交,是以再送你一句忠言,望你好自為之:我若是你,便是不愿歸附朝廷,也定然不會為難元伯,定會好好將他送回關中,而且是有多快,送多快……”

他又朝著李韶一揖:“今日是為兄失禮了,元伯莫要見怪。”

說罷,竟就施施然的出了廳堂。

魏子建也朝著李韶一揖,而后又道:“承志,怕是禍事來了,還是早做準備的好,萬萬莫要大意!”

就這般,二人都未留足一刻,便連袂而去。

但奇怪的是,李韶既不驚訝,也不著惱,只是沉著臉默然不語。

李承志的臉色忽陰忽晴,直勾勾的盯著李韶,各種念頭蜂捅而至。

若論文采,崔光既能被尊為大儒,自然要高李韶一頭。若論軍務,李韶雖非名將,但征伐半生勝多敗少,堪稱中流砥柱,比崔光不知強了多少籌。

若論對時局的把握,二人同樣宦海半生,早已大智若愚。若論對朝堂,對太后,對元澄等人的了解,應該也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所以連困居西海,耳目閉塞的崔光都能看透的問題,李韶沒道理看不出端倪?

李韶當然知道朝廷為何如此草率,除了一道圣旨,再半句都未交待,就能封李承志為涼王。

他更知道,為何元澄會擅做主張,換他為使,招撫西海。

無非就是朝廷已料定李承志已吃了秤砣鐵了心,定然一反到底。但又怕李韶已與李承志狼狽為奸,蛇鼠一窩,會給李承志通風報信,更或是暗中做祟,索性將他一腳踢開。

那為何李韶明知是計,還欣然入彀?

“我若留下,關中如何亂的起來?是以我明知元澄意欲何為,更知他是假傳圣旨,便是拒不授詔,元澄也不能奈我何,但世叔依然應允,來了西海!”

李韶悠悠嘆道,“你有所不知,這數年來連番大戰,朝廷早已入不敷出,令奚康生征討高肇之時,便已寅支卯糧,拆東補西,關中亦然如此:

凡州郡之常平倉予前年已被掏之一空,這兩年更是堪堪捱至夏收之時,便將關中之秋稅盡數收盡。更有甚者,奚康生求我數次借糧,早已使關中士族與百姓怨聲載道。

而如今即知你絕不歸附,朝廷自然只能早做打算。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朝廷出不出兵,何時出兵暫且不知,至少要先有糧才行。

是以元澄此次可謂得寸進尺,名為借糧,實為強征。與元懌前年予北鎮之苛政并無二致。是以世叔若留在關中,豈不是助紂為虐?

可笑元澄,只以為支走老夫,就能使關中成了一盤散沙,可任他隨心所欲,予取予求,卻不知我關中士族早已同仇敵愾,眾心如一……

是以你盡管放心,怕是朝廷大軍還未到西海,關中倒先亂了起來……到時你便可趁虛而入,或圖謀關中,或兵指洛京……”

李承志都被驚呆了。

他知道李韶一直向著他,雖不如張敬之一般擺明車馬,義無反顧的支持他,但暗中照拂絕對算不上少。

其它不論,若非李韶任職岐州、涼州刺史時百般遮掩,李松等人安能循居于西海。也就更不可能悄無聲息的將那般多的糧食運出關中,運至河西。

但李承志沒料到,李韶竟謀劃的這般深,竟想讓關中也亂起來?

先是失了秦梁二州,而后又丟了北地五州,以及六鎮。又因高肇縱橫捭闔,怕是河東也非表面上那么安穩。若是關中再一亂,這元魏偌大的天下,除洛京外再無一方凈土。

就算除河西之外,其余叛亂已然平定,但就如破鏡難圓,稍有風吹草動,就能叛了又叛,遍地反旗。

借用方士的一句話,這大魏敗相已顯,氣數已盡……

仿佛天上掉下餡餅,本已再無退路,忽然就柳暗花明。但凡換個人,怕是就能被砸的暈頭轉向,不知所措。但李承志畢竟是先知之人,更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破船也能拆三斤釘,更何況是一國?

元魏再不堪,若是敢下狠心,只需抱定魚死網破之念,無論如何也能與李承志拼個兩敗俱傷。

再者,如今之朝廷遠不至窮途末路,玉石俱焚之時。只要敢不要臉,反敗為勝并非不可能……

李承志心念一動,深深往下一揖:“世叔大恩,小侄沒齒難忘!但確如尚書與外舅所言,世叔滯留西海并非上策……”

李韶眉頭一皺:“為何?”

李承志稍一沉吟:“朝廷去歲在關中征糧,足有數百萬石,但并未用于軍需,而是盡皆運至洛京,世叔可知為何?”

“這等機密,你如何知道的?”

剛問出口,李韶又哂然一笑,知道問了一句廢話。

崔光坐鎮中樞,且領民、倉二部,此事就是經他之手,他焉能不知?

想來也是可笑,虧那老賊方才還義正辭嚴,信誓旦旦,稱深受皇恩,與李承志這個反賊誓不兩立。卻早就將這等機密透露給了李承志?

李韶失笑般的搖了搖頭:“難道不是朝廷未雨綢繆,以備他日討伐予你才會如此?”

“非也……以小侄之見,十有八九,是為借外族之兵所備……”

李韶悚然一驚:“這難道也是崔孝伯所言?”

李承志滿臉苦笑:“尚書若知此事,其余諸輔定然皆知,也不可能瞞的密不透風,是以世叔早就該有所耳聞才對……是以皆為小侄猜測之言……”

荒唐!

李韶本欲譏諷,而話都到了嘴邊,卻無論如何也吐不出來。

眼見日暮途窮,走投無路,還有什么是太后、元澄做不出來的?

怪不得朝廷如此草率,王爵說封就封,卻再無半紙章程?

還真就是為了占據大義,好師出有名。

怪不得元澄心急火燎,好似他李韶多留于關中一日,李承志就會起兵一般,百般催促盡快西行?

原來是怕自己識破他的行跡,再報予李承志……

怕是自己前腳出關,這狗賊后腳就去了柔然或是吐谷渾。

也怪不得崔光與魏子建會予李承志直言,盡快將自己送回關中?

十有八九是料定此節,猜到朝廷可能會引胡兵入關,禍亂關中。

更怪不得元澄欲將關中刮地三尺,不怕官逼民反也要強行征糧。原來太后與這狗賊早已喪心病狂,為平定李承志,寧愿陪上整個關中……

到時候,你亂一個試試?

李承志最后如何不知道,而但凡關中士族,怕是一個都跑不掉……

李韶目眥欲裂,騰的一下跳了起來:“愣著做甚,還不予我備馬?”

天才一秒:m.zwydw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