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發霸主  第107章 市場

類別: 都市 | 青春校園 | 航發霸主 | 工業小兵   作者:工業小兵  書名:航發霸主  更新時間:2021-04-14
 
晚上吃飯的時候,除了蘇長空第一次見的莫東外,還有一個人他不認識,湯廠長介紹的時候只說了名字叫孟軍,沒有具體的說職務。

湯廠長不說,蘇長空也不問,蘇富民跟鐘海就更不提了,他想看看蘇長空是如何應對這種場面,畢竟蘇富民他們之前可沒有機會與國內航空巨頭高管在一起吃飯。

開始的話題無非就聊聊秦川風土人情,還國內航空界的一些發展趨勢,不過很快在一些鋪墊之后,大家就扯到一件事情上了。

“老孟,你可不要小看長空年紀小,在航空發動機這塊他可是海陸空通吃,空中轟6用的渦噴8,海上062護衛艇上的艦用燃氣輪機,陸地上使用的燃氣輪機發電機,都是經過長空的調試后成功進入實現用化的。”湯廠長道。

“湯叔,這個高帽我可不敢戴,這些成果都是廣大的科研工作者和技術人員夜以繼日攻關的結果,我最多只是一個起個溝通的作用。”蘇長空一聽湯廠長在捧他,他就開始提防了起來。

“老孟,我差點忘了說,長空除了技術高超外,能說會道的水平不比他的技術差。”湯廠長笑道。

“長空,我可沒少聽老湯提起你,今天一見果然是名不虛傳,你老師袁教授現在可是航空系統中的頂級材料專家,今天咱們難得遇見,要不你給運7把把脈。”孟軍道。

相比湯廠長對蘇長空知根知底,孟軍更多相信的是蘇長空老師袁教授的名聲,畢竟不是誰都能一見面就相信一個大一新生在被大家視為工業名珠的航空發動機上有很高的造詣。

可是蘇長空反而很高興,他現在在太年輕,他很明白什么是捧殺,站得越高摔得越慘這個道理對于兩世為人的蘇長空來說看得很透。

“原來這個孟軍是秦川飛機廠的啊!”蘇長空已經大概的推斷出孟軍的來歷了。

在國內的航空工業里,飛機廠的地位是主體,甚至航空發動機都是以飛機廠的某一型飛機而存在的,比如現在在秦川航空發動機廠在試制的貝斯發動機,它是給殲轟七做配套的,結果殲轟七暫停時,貝斯發動機試制也就暫停了,甚至殲轟七首飛十幾年后貝斯發動機才完成國產化。

這也為什么國內航空發動機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航空發動機的研發時間已經大大超過了飛機的研發時間,如果不提預研,發動機會拖飛機研發有后腿,后世的不少飛機像什么殲10之類的都是因為發動機的滯后一直要進口發動機。

蘇長空想搞航空發動機,遲早要與這些飛機廠接觸,于是蘇長空就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把脈談不上,倒是有幾點看法,這第一點就是運7這個項目好啊,市場廣闊,既能當客機,又能當貨機,現在國內無論軍用還是民用市場對這種飛機的需求可是相當有旺盛。”

蘇長空些話一出,大家都是一愣,他這樣簡直就答非所問,不過也有人例外,

“蘇長空這小子,又在玩什么花招?”湯廠長心道。

“長空這小子也太膽大了,飛機這種東西也敢用民品的思路!”蘇富民現在天天跟民品打交道,蘇長空一提市場二字,蘇富民就有點想法了。

“這個蘇長空果然跟老湯說的一樣,看問題的方向相當的獨特。”孟軍一想到這,還真對蘇長空來了興趣,心中甚至在想,說不定自己的眼前的困境可以讓蘇長空換一個全新的角度給自己出一個主義。

于是他說,“長空,你這想法果然很有創意,能不能再講得具體一點?”

“沒什么具體的,其實就是想辦法籌集資金,直接把運7短板先補齊了,不要一味的迎合客戶,飛機下線了客戶就算有意見,可是總比沒有得用好吧!”蘇長空笑道。

“資金?短板?這個蘇長空看得還挺準,只是這種已經十幾年的僵局,自己真能打破嗎?”孟軍沒想到蘇長空居然看的如此之透。

大家一下子陷入了沉默。

孟軍心中的關于運輸機的僵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國內資金有限,將重點放在了戰斗機和轟炸機上面,像殲6,殲7,轟6,基本上是集中了整個航空工業的技術和資金,這一點是國力問題,即便是蘇長空這個重生人世也不能解決。

第二就是,50年代到70年代航空發動機工業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概括,運輸機的動力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就已經從活塞,渦槳,渦噴,渦扇來了一個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國內由于工業底子差,戰斗機止步在渦扇,運輸機自然更慢,停留在活塞發動機。

以活塞發動機為動力的運輸機運5在50年代末就以安-2為藍本仿制成功,不過運5只有1.5噸的載重遠遠達不到空軍的需要,于是與安-2相繼引入的伊爾14就成為了新的研制對像,命名為運6。

伊爾14依舊是以活塞發動機飛機為動力,載重翻了一倍,達到了3噸。運6項目啟動的同年安24進入國內,安24載重達到了5噸,這一下運6的地位就尷尬了,不僅如此,次年以安24為藍本的運7也啟動了,此時運6這種載重相比運7小一半,而且還是使用活塞發動機的運輸機的命運就注定了,2年后運6下馬。

可接下的運7命運也是相當的不順,項目上馬后四年第一架飛機就完成試飛,或許是這次從活塞發動機跳到渦槳發動機步子太大了,運7接下經歷了16年的飛行測試,考慮到80年代中期才投入使用,算上最初4年開發時間整整用了近20年,這與運7的藍本安24從設計到使用只用了5年的時間相比相差了4倍。

這第三個原因就是飛機與用戶之間的關系了,用戶見引進安24的性能好就提出新的要求,工廠為了滿足用戶需要就不停的修改設計,這種結果就是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解決有無,而無法達到實用標準。

大家都陷入了這種死胡同里,工廠拼命的解決各種問題,用戶呢,又繼續引進新飛機,結果就是安24的升級產品安26都進入國內了,運7依舊在試飛中。

所以在蘇長空看來,秦川飛機廠要想破局就得先把眼前的運7給搞定了,有了產品用戶就算有想法,也得湊合用。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