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匪  83快哉(三)

類別: 歷史軍事 | 穿越 | 爭霸 | 熱血 | 明末 | 明匪 | 陳安野   作者:陳安野  書名:明匪  更新時間:2021-04-15
 
瀏/覽/器/搜索

昨日夜間落了雪,但持續時間不長,今晨一起,都化作了冰水,一灘一灘,積在各種犄角旮旯里。.

一桿丈許大旗迎風立起,招展颯颯,荷矛執刀的兵士們自四面八方會絡如川。旗立軍肅,九聲連珠炮響畢,耀日的甲光閃爍,沓沓的腳步聲沉重有如地動,漫無邊際的趙營大軍從梓潼開拔。

老本軍、先討軍、青衣軍、飛捷軍,趙營四軍統共馬步近兩萬。兩萬人同時移動,對于狹窄的川中道路而言,并不現實。趙當世與昌則玉、穆公淳等議定,青衣軍為先鋒先行,先討軍后繼,再次老本軍,飛捷軍押后,依次出城。

趙營分道而行之事,李自成算是默許了。趙當世有自己的想法,縱然李自成不許,他也不會顧忌。臨行前,闖營的代表田見秀也星夜趕到了劍州城踐行。他沒有對趙當時說任何挽留的話,只是祝他一路順遂,從他的口吻,亦可一瞥李自成的心態。

此次轉移的最終目的地在湖廣,而按照定好的路線,潼川州是頭一個需要跨越的障礙。綜合特勤司提供的情報,可以得知,目前在潼川州駐扎有兩支官軍野戰部隊,一為四川副總兵張令,一為松龍副總兵孔全斌。

張令很早就入駐潼川州城,數日前郭如克還在他手下吃過虧。而孔全斌則是新近從劍州退入潼川州的,現在潼川州的鹽亭縣以及保寧府的南部縣交界處轉悠,行蹤不定。張令有二千五百人,孔全斌也還有將近二千人,這兩人若捏成一股,比較棘手。此外,王維章還帶著撫標兵屯在閬中,不過他尚與袁韜纏斗,一時半會兒想來難以抽出手來。

前報呼九思已帶領作為先鋒的青衣軍進入鹽亭縣地界,先討軍也將出梓潼縣境,趙當世才派人催促行軍以防與前部脫節,緊接著就聽到側后方一陣驚呼喧嘩。

“何事吵嚷?”行軍路上嚴禁隨意言語,按軍紀,犯者皆斬,趙當世對紀律最為看重,聽到吵鬧,鎖眉惱問。

“中軍大旗不知何故,居然從中破成了兩半。”伴隨在側的龐勁明小聲稟報,“旗高顯眼,為眾軍見,有人認為是不祥之兆,私底下多有口舌,軍心浮躁。.”

趙當世轉頭向后看去,果然見不遠處,正有兵士匆匆將中軍大旗從桿上降下,而周圍觀看到的軍將,多有訝異之色。

“還有替換的旗幟嗎?”這事換做誰,都不會開心,趙當世更不例外,“要把影響降到最小,若還有人亂嚼口舌,立刻斬了,不要再叫他在滋擾軍心。”

“旗幟還有。何總管已經差人去取了。”龐勁明低聲道。

昌則玉就在身邊,兩人的談話他聽的一清二楚,等龐勁明說,他微笑著說道:“主公,此大好事耳,應該口耳相傳,為何懲處口舌之人?”

趙當世疑惑道:“軍未出,帥旗就隕落,如此喪氣,何好之有?”

“古語有云‘旗開得勝’,今未戰而旗自開,不是喜兆是什么?”昌則玉一捋美髯,搖頭又道,“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眾目昭彰,主公再怎么掩飾,卻如何能塞眾軍之口?倘若一味威壓,軍心恐怕反而不穩。不如將‘旗開得勝’之語傳揚出去,軍心自安。”

趙當世聞言,喜道:“軍師所言極是,正該以此行之!”一旁正準備下去揪人的龐勁明聽到,也是嘆服不已。

很快,大旗重新豎立而起,“旗開得勝”之余同時傳遍全軍,軍容明顯一振。

趙當世滿意四顧,與昌則玉并馬而行,道:“昌先生,你覺著此次出川是否可行?”

昌則玉不置可否:“事在人為,行與不行非只言片語可以斷論。”說著目光驟然一斂,顯得極為炯炯,“值我軍存亡之秋,就不行,也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趙當世邊點頭邊道:“是,困于川中囹圄,實難發展,出不去,便是死路一條。”同時將聲音一沉,“我軍的方針,只有一個,盡早出川,城池關寨,可繞就繞,絕不戀戰。.”

昌則玉頷首道:“正是,做事需有目標,全軍朝一處使勁,事半功倍。倘若漫無目的,東一耙西一耙的,不過分散精力,自取緩死而已。”

趙當世附和兩聲續道:“不久就要進潼川州,聞聽那里有張、孔二部,不知昌先生如何看待?”

昌則玉不假思索回答:“張令、孔全斌皆良將,所部兵士亦百戰老卒,與之火拼,有弊無利。且陜西洪承疇蠢蠢yù

動,若與他二人纏夾不清,恐延誤時機,反遭重重包圍。潼川州是一道鬼門關,過了,往后的路就好走,過不了,縱孫武復生,也無回天之力。”

他見趙當世沉吟不語,又道:“川中所謂‘天府之國’,無非成都周遭平坦膏腴土地罷了。其余地方,皆可說為荊棘鬼蜮。走陸路,關山阻隔,堡寨遍地,加之大雪yù

來,料之絕難行走。”

趙當世聞言依舊沉

全文免費閱讀就在我的書城

默。他沉默,是因為深知昌則玉話中道理。川路之難行,不是說說而已,真走起來,才知千難萬險,實在一言難盡。兩年前趙營出川的困頓景象還歷歷在目,趙當世不會沒有反思,更何況那時候趙營的規模遠遠不及現在,無論機動性還是統制力度,都無法同日而語。想循著兩年前的老路再走一遍,想來不可能。

昌則玉這時又道:“主公可曾想過‘四川’這二字出處何在?”

“四川?”趙當世疑惑道,不知昌則玉何出此問。

“川者,江河也。舊說蜀有岷、瀘、雒、巴四大川,因以得名。”昌則玉侃侃而言,“雖其名實際來源唐宋區劃,但既能含‘川’字,自然說明江河在這一片地區的地位。”

“江河……”

“四川閉塞,山路難行,若非依仗縱橫交錯的河網水道提供便捷,僅靠畜力人力運輸、交通,如何能發展到當今地步?就如重慶府之所以興旺,還不是占了水路通衢的便宜?”

“先生的意思是?”趙當世若有所思,但還是沒有貿然出口。此前形勢逼

人,無法長時間進行軍議,所以在梓潼時,上下只定了穿過潼川州,抵達重慶府定遠縣的階段性目標,后續如何并沒有時間深入討論。幾如摸著石頭過河,先出發再說。計劃不周,加之預感到風雪將至,趙當世心中自然沒底。

昌則玉的聲音深沉而富有磁性:“川蜀川蜀,自古形容西北為蜀,以成都為首府;東南為川,以重慶為首府。此二者今雖合而為一,實則大相徑庭。蜀通陜、滇,重陸路,而川則直下湖廣,倚仗水路。”

趙當世搔了搔唇上的短髭:“難道說,此去湖廣,要走水路?”

昌則玉并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目視遠方暢言:“蜀道艱難,多指與外部之交通,實則諸如成都等地,頗有浮水轉漕之便。大江縱貫而來,支流無數,岷、沱、涪、嘉陵等水皆稱干道。其中對于川中而言,又以內外水最為緊要。”

“何謂‘內外水’?”趙當世一頭霧水,但也因此來了興致。

“內水,涪江也;外水,岷江也。除此二者,尚有‘中水’,意指沱江。”趙當世常年在陜豫等地征戰,對川蜀的情況不甚明了,昌則玉看出他的不解,認為作為一軍主帥,在做決策前不能不對局勢有個大致的了解,所以決意先和他解釋清楚,“從涪江北上,可至綿州出成都之北,此為內水,要隘在于合州……”

“合州我知,釣魚城所在,蒙元大汗蒙哥昔日就死在那里。”趙當世好不容易chā

一句嘴進來。

昌則玉繼續道:“由重慶府溯大江、岷江而上,可出成都之南,此為外水,關鍵在于嘉定。桓溫平李勢、劉敬宣討焦縱,皆走外水。”輕咳兩聲接著說,“重慶往西,再沿沱江北上而趨成都,此為中水,臧熹取廣漢,走的就是這一路。”

趙當世雖說不知什么內外水,但地理并不差,加之平時很注重根據斥候搜集的信息繪制簡要的山河地勢圖,所以對于昌則玉所言這些地理名詞,都不陌生,甚至都大概知道方位所在。他聽了昌則玉的解釋,想了一會兒,皺眉而言:“如此說來,先生的意思,咱們可走內水?”

潼川州就建在涪江邊上,而現在趙營兵馬沿著走的潼水,就是涪江的支流,屆時會在潼川州南面的射洪縣匯入主干。

昌則玉對于趙當世的敏捷反應非常吃驚,可他并沒有表現在外,反而一手撫須,淡然道:“若能走內水,自然再順不過。”他出謀劃策,從來都只出大略方向,或者說是只關注戰略層面,至于執行的細節,他不會去費心。一來是自重身份,二來也沒那個精力,況且他也知道,總要給穆公淳這樣的謀士一些表現的機會,餅雖大,一口獨吞,總會撐壞。

一日后,趙營全軍進入潼川州。

老本軍與飛捷軍暫時駐扎在鹽亭。鹽亭兵少,但趙當世并不打算在這座縣城上消費精力。畢竟通過對劍州、梓潼以及江油等地的抄掠,至少當下說來,趙營的軍資并不存在太大的問題。

先是鹽亭東北面的富村、柳邊驛傳來軍報,郝搖旗與覃進孝兩部在那里與孔全斌打了一場遭遇戰,互有死傷,孔全斌帶兵向北面閬中方向稍稍退卻。這一點其實讓趙當世感到慶幸,因為一旦孔全斌南下與張令會合,那么接下來的阻力無疑會大上許多。然而現在看起來,孔全斌的用兵還是趨于保守,畢竟到了閬中與王維章靠近,安全系數增加不提,也更容易獲得北面洪承疇的支援。

先驅到潼川州的青衣軍也傳來軍情,呼九思與梁時政、楊三數次嘗試渡過涪江襲擾潼川州州城,都被張令阻擊從而失敗。雖然失敗,但效果顯而易見,呼九思部的主動表現讓張令心存顧忌,他只有兩千來人,既要守城,又要野戰,不免捉襟見肘。后續郭如克帶兵支援上來,與青衣軍合力強渡了涪江,但只堅持了半日不到,又給堅韌的張令逼

回了對岸。不過經此一戰,張令徹底拋棄了主動進攻的想法,開始沿江構筑起簡單的防御工事,一意坐城。

全文免費閱讀就在我的書城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