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三級教育制度
當然了,并不是說,古代百姓想要識字的渴望,但是在生存之前,都要退而求其次。
于謙說道:“陛下,即便是大舉興學,有一件事情也警惕張元吳昊之流。”
朱祁鎮心中一動,頓時明白了。
雖然教育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人生識字煩惱始。人讀書越多想法越多,很多號稱懷才不遇,其實真有才假有才不知道,真不遇假不遇,也不知道。但是真不安分卻也是真的。
歸根結底是一個供需關系的問題。
朝廷每年要的官員,從進士,舉人,監生之中出,也沒有多少名額分給別人了。而今科舉很多地方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
如果再大興教育,卻是更多人參加進入這個游戲之中。
這些人固然被科舉制度所籠絡其間,甚至科舉制度更重要的是禁錮人才。
這也是儒家政策之中矛盾之處,一面說的教化,一面有實行愚民政策,雖然每一任地方官都會興學,但是更多是一種作秀。
古代識字人口,更多是因為社會發展,有了許多必須識字才能做的工作,比如賬房,說書,出版,比如而今出現的報紙與編輯。
這才激起了識字人口的增多。
不過,這都不能改變朱祁鎮的決心。
朱祁鎮說道:“這些朕都知道,不過總有辦法解決的。總不能因噎廢食。”
朱祁鎮不改變本意,有這樣幾個理由。
第一,教育這一件事情,從來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甚至可以說,中國能在后世快速崛起,其實與中國古代崇尚文化的底蘊有直接關系。似乎沒有那一個國家如中國這樣熱愛學習,熱愛培訓班。為教育投入多少本錢都沒有問題
而今即便有不安分的,朱祁鎮也有信心將他們一個個給摁下去。
第二,為了將來的工業化,需要太多太多的識字崗位了。
所以,這樣的擔憂并不成問題。而且朱祁鎮還準備,有這種危機感來倒推一些政策的推進。第三,就是朱祁鎮給理學一等人的甜棗。
說明朱祁鎮之前在辟雍之會上所言并沒有問題,理學依舊是大明的思想核心,不過從之前的絕對,變成了其中之一而已。
好安撫這些人,讓他們與朝廷合作。
而且興辦教育,對士大夫集團來說,也是一個利好消息,畢竟就會很多崗位出來,有更多人的能夠當官了。
如此,也算是拉攏人心的一種方式。
只是怎么辦教育,朱祁鎮心中自有打算。
于謙見改變不了朱祁鎮的意見,立即說道:“陛下英明,只是陛下準備怎么興學?”
朱祁鎮說道:“朕這些年來,設立了很多學堂,但是各學堂招生其中弊端重重,朕深恨之。朕有意設大,中,小三學堂。朕準備將京師各個學院,整頓為政務大學堂,水利大學堂,講武大學堂,再加上曲阜大學堂四座大學堂,這四個大學畢業的時候,朝廷各部派人去學堂之中招納吏員。今后自有這四個大學堂之中出來的學生,才能直接進入京師六部為吏員,將來提拔為官員的時候,也可以考慮進去年資。”
這些學堂招生何至于黑幕重重,簡直是根本沒有一絲正大光明。
這根子還在朱祁鎮這邊。
朱祁鎮為了充足招生人數。剛剛開始的時候,就放寬了要求,是一個人基本識字,就能入學。但是隨著這幾個學校的行情見好。
慢慢的六部吏員還是有少府一些吏員,都從這些學校收納人員的時候,更是不知道多少人想進去。
比如連于謙也覺得于冕在水利學堂,算是一條出路,更不要說其他人了。
但是名額是有限,如此就自發形成了推薦制度。
要看誰的面子大,誰的后臺硬,才能入學。
這一點,朱祁鎮自然看不慣了。
只是有些朱祁鎮看不慣的事情,什么時候發做就是時機拿捏的問題了。
朱祁鎮說道:“至于中學,就是為大學堂預備生員,只有中學畢業的資格,才能考取大學堂,朕有意在天下各行省,兩京六都司,都設一座中學,令有司編寫一部通用教材。只有他們在各省畢業之后,并考中各大學之后,才能進入各大學學習,天下之間一視同仁。絕無偏見。”
“至于小學,朕不準備辦,授權各省辦,讓有司出一分中學考核標準,只有考核過了,才能進中學。”
“先生以為如何?”朱祁鎮問道。
朱祁鎮這個框架自然是從后世直接搬過來的。這里面也有朱祁鎮隱藏的一個巨大的野心,那就是用這個教育體系來代替科舉。
只有的利益集團才能戰勝另外一個利益集團。科舉考試之中的同年,師生,不過是一場考試而已。
能有多少感情,更多是政治上的利益相關。
但是這些大學之中的同學,真要同窗數年。感情要比同年好多了。
當這些基于學校產生的新官僚出來之后,他們會喜歡士大夫這個舊官僚體系的人嗎?
呵呵。
朱祁鎮并不知道,甚至在朱祁鎮有生之年,大概是看不見這一幕了,但是并不妨礙他種下種子。
只是于謙卻是問題多多。
于謙說道:“陛下,準備些令哪個衙門管理?”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令禮部管轄,讓商輅轉任禮部尚書,專門負責這一件事情。因為這些人出來僅僅是為吏,。大抵少部分才能為官,故而各中學小學的教材,都要偏實用,而其注重算學。”
“不,應該是以算學為重。”
于謙雖然覺得有些不對,但是并不覺得有什么問題。
并不是于謙沒有政治敏感度。
而是于謙很難將這些人從士大夫集團之中劃出來。
無他,這些家各學堂真正能夠進去的,都是各士紳家族,畢竟天高皇帝遠,很多偏遠地方的人根本不知道,京師還有這些學校,就好像于謙一樣,于謙的兒子于冕就是水利學院畢業的。
但是于謙會覺得于冕是自己的敵人嗎?
太搞笑了。
而且這些吏員掌控的,都是下面的基層崗位,可以說進士們一進官場,就是這些人拼命大半輩子的終點。
很多吏員一輩子能混一個官職致仕就不錯了。
于謙又能看重他們的威脅。
他更擔心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朱祁鎮一直想做,但是一直做的很有節奏的廢除吏有封建的制度,將胥吏納入國家體制之中。
畢竟,眼前的事情很明顯,這么多中學生大學生,豈不是最好的代替吏員的人選。
這些年,順天府兩個附郭縣都改革了成功,再加上六部衙門之中的所有吏員都慢慢換成了個學遠出身的。
形成了一套吏員考試制度。
這已經形成一個范氏了。于謙本心并不反對推行這個制度,因為他太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官場風氣還是不錯。
畢竟朱祁鎮這些年一直操心,一次又一次的京察,將一批批人掃下來。但是大明距離百姓最近的一層,并不是官員,而是胥吏。
胥吏沒有收入,他們如果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從下面收刮油水,他們一家都要去喝西北風去。
這樣情況之下,胥吏之中風氣能夠好了才怪。
只是,一個字錢的問題。
為什么朝廷不為胥吏發工資,無非一個錢字。天下官員不過兩萬多,但是天下胥吏大幾十萬都有。
都發工資,并且加強管理,不管財政壓力,還是管理壓力都非常之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