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一百零一章 荊州長堤

類別: 歷史軍事 | 爭霸 | 種田 | 明天子 | 名劍山莊   作者:名劍山莊  書名:明天子  更新時間:2021-04-15
 
第一百零一章荊州長堤

朱祁鎮不卻管程敏政是否理解他所說的話。而是下令臨時更改行程,選取一兩處剛剛開拓的移民點,去看看。

程敏政只能選擇荊州西部。

長江從荊州而過。荊州西部都是群山之中。這里平原地帶,早已成為被大明開墾殆盡,哪里還能等到這些人來下手。無非是群山之中的一些峽谷地帶。

之所以選荊州西部,不是選其他地方。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朱祁鎮的行政之中沒有南下洞庭湖的計劃。朱祁鎮在路上其實已經耽擱了好一陣子,不能再耽擱了。各種選擇之中,也就荊州最方便。

朱祁鎮點頭的原因,是他也想去看看,荊州千里長堤。

朱祁鎮順流而下,順著漢江,先到武昌,然后逆流而上,不用多遠就是荊州。

荊州號稱萬里長江第一州,長江從三峽出來之后,一躍而出,所到之地,就是荊州地界,而且荊州地界地勢本來就低,所謂古之云夢澤,估計相當大一部分,都在荊州境內。荊州在長江的位置,就好像開封在黃河之中的位置。

都是沖出山地到達平原地帶的第一站,甚至從某種程度上開封還勝過荊州。

因為長江徑流比黃河大,而三峽的高度落差,也遠遠超過了邙山。而荊州的地勢要遠遠低于開封。

即便是現在,荊州也是有一大片泄洪區的。

為什么開封水患要比荊州多,一方面固然是黃河含沙量的問題,畢竟地球上含沙量如此之多的河流,也只有黃河了,另外一個原因,卻是南方還沒有過度開發,有大量的湖泊濕地,能夠用來積蓄江水。

但是從歷史進程上來看。

也就是從明代開始,南方長江流域過度開發開始,湖廣熟天下足的同時,無聲無息之間長江的水患次數也一點點的增加,而到了現在,長江水患已經遠遠超過了黃河。

即便現在還沒有到達這個程度,而荊州長堤,也是長江之上,一等一的要害工程,可以說是朱祁鎮主政期間,在長江之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朱祁鎮站在長堤之上,卻見有幾步,就有一塊碑文,上面刻著這一段是誰修建是誰負責看守云云。

朱祁鎮心中暗道“考成法果然管理上的杰作。”

考成法是朱祁鎮改變法度之前,第一個提出的,對大明提高行政效率,有著非常的作用。而今已經深入到大明吏治的方方面面之中了。比如之前說的,用戶口增長來考核地方官員,而這石碑表示,看護堤壩,也是當地的地方官員的責任之一。

朱祁鎮看著大提的修建手法,卻是很常見的用很多塊大大小小的石頭堆積在一起,然后用水泥將縫隙給抹平填滿。各種形狀不一的大小石頭在一起,有一種古拙的美感。

在這一點上,就不得不說水泥了。

而今大明的水泥行業,也是在北京附近,產量也不是太高。

原因很簡單,都是水泥的生產工藝的問題。

水泥是需要燒制的。

這就需要大量的燃料。需要大量的煤。

雖然中國的煤礦并不少,但是得到大規模開發的,卻只有北京附近。畢竟有需求才有開發。

遵化附近的煤礦,要供應遵化鐵廠,一部分還要供應北京百萬百姓的燃料取暖需求。所以產量是非常大的,而且遵化附近各種礦場也不少,可以滿足水泥的制造。所以水泥制造就是遵化府。

這也讓遵化府的空氣污染更加嚴重。

在水泥產量并不是太高的情況下,水泥優先使用的就是堤壩之上,各種水利工程之上。而西北鐵路修建也用了一些,但并不是太多,最少用石頭鋪設地基上面是用了不少,但并不是太明顯。

而在堤壩之上,卻是用料是相當的足。

朱祁鎮一眼就能看出來。

程敏政在一邊解說道“荊州本來有土堤,一遇大水全然不定用,都會被沖垮,而荊州南岸,幾乎每年夏天都會淹沒不少地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唯有陛下天縱圣明,撥近千萬兩修建這數百里長堤,固若金湯,十幾年來,縱有大風雨,也不能越此一步,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實在是祖宗之德,陛下之恩。”

朱祁鎮聽了,微微一笑。

聽這馬屁話,朱祁鎮固然歡喜。畢竟荊州長堤的規格,是朱祁鎮定下來的,一連修了數年,工程款項之中,內庫最少出了三百萬兩。當然了,這樣大的工程,全部用石堤,不管是采石而是修建都花費大錢了。并不是千萬兩就能搞定的。

其實朝廷撥的錢,更多是材料,糧食消耗,等方面的錢。

都是當地百姓用服勞役的辦法,一點點的修建出來的。

這也是朱祁鎮改革之后,大明財政收入超過七八千萬兩,乃至更多的事情,大明財政并沒有多少盈余的另外一個原因。

那就是大明讓百姓無償服勞役的事情,已經很少很少了,一條鞭法之下,必須給百姓工錢才能役使百姓,卻給朝廷大工程的費用款,增加了很大一項。也就是說之前一兩千萬兩就能完成的大工程,而今最少要增加一半,甚至更多。

從這個角度來看,朝廷的錢是永遠不夠用的。

朱祁鎮有在荊州長堤附近找了一戶農家用飯,雖然號稱吃的當地家常便飯,不過一頓白米飯,但是朱祁鎮也知道,尋常百姓不是吃不到白米飯,而是一般情況下,很少能吃到。

因為朱祁鎮吃的大米,是與現在大米差不多的精米,而尋常百姓是吃不起這個的。無他,精米出米比小。

很多人都沒有這個概念,似乎覺得種出多少稻谷,就有多少大米。

其實,種出稻谷脫殼之后,是有一個耗損的。而這種精米耗損最大,口感也是最好的。而尋常百姓家吃的都是糙米,這是打磨比較輕,也保留一些外層的胚芽。吃得時候必須充分咀嚼,否則很容易肚子疼。

但是這種米出米高啊。

這個時代吃飽飯才是第一位的。

民生多艱。

縱然朱祁鎮覺得自己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反應在百姓飯桌上面的,還是太少太少了。

朱祁鎮從荊州大堤下來之后,繼續西進了。卻沒有沿著長江繼續西進,因為再西進就是三峽了,而是進入一條長江的支流之中,號稱夷水,又稱黔江。

朱祁鎮在這船上,立即感受到了不同。

這里比長江沿線好荒蕪多了。

長江畢竟是貫通天下的水脈,長江沿岸能夠開發的地方,都已經有了大大小小的村落,即便是三峽這種地勢險要的地方,也都人聚集。因為長江三峽之上,別的不說,纖夫的需求量還是相當大的。

而這一條黔江之中就不是這樣了。

很快,程政敏就護送著朱祁鎮在一邊下了船,請他視察當地一個剛剛建立起的移民點。

朱祁鎮看了這個移民點,大概有百余戶人家,所有的耕地都是沿著這一條河岸開辟的,而后面就是連綿不斷的大山,有一條小路從這里延伸出去,直入大山深處。幾個轉折就不見了。

但是在輿圖之上,朱祁鎮能看得出來,這一條路還連接這幾個移民點。

這附近一帶,也就是整個長陽縣大概安置了有千戶百姓。

程敏政說道“陛下,這里是永樂年間伐木的路線,臣因舊址屯田安民,充實長陽縣戶口。如長陽這般,還有數處,大概安置了,整個荊州府西,安置大概萬戶上下。”

伐木從來是很辛苦。

出山之時,折損一半也不是沒有的。

這種硬生生在山林之中鑿出一條將大木運下山的道路,卻不想惠及后世。卻是沒有想到的。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嘆,這正驗證了他之前的想法,這里有一個關卡,乃是漁洋關,這個關卡是當初初代楚王征討山中土司所建,這里條件之艱苦,只能說是一步步從山中開辟一點點的土地,卻也壓縮了土司的生存空間。

而受到大山的限制。

將來也不會有什么發展空間。

湖南情況或許比湖北這里好一點,但也差不了多少。

只是不管怎么說程政敏的想法,不僅僅代表他自己的想法,很多移民也是如此,他們寧肯在山里刨食,只為距離家鄉近一點,一生之中或許還能回到家鄉一兩次,也不愿意去南洋,以為一去,就是生離死別,今后再也難以回家了。

這也是人之常情,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朱祁鎮也沒有想要改變他們想法,畢竟治民如水,有時候要逆水,畢竟很多百姓是看不到遠處的,但是更多時候是要順水為之。逆水之事,偶有一二即可,太多了,那是要翻船的。

南洋移民之事,總就不能操之過急,還是讓時間來改變一起吧。

朱祁鎮倒是想沿著伐木山路入山看看。但是他知道左右是不會讓他入山的,看到這里也就不再看了。隨即順流而下。一路向東而去。

請記住本書域名:

筆趣閣手機版:m.cc148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