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

類別: 歷史軍事 | 爭霸 | 種田 | 明天子 | 名劍山莊   作者:名劍山莊  書名:明天子  更新時間:2021-04-15
 
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

總體來說,今年的災情比沒有往年嚴重,最嚴重的也就是河南山東一帶,其實河北也有旱情,只是河北完善的水利,讓災情顯得不明顯而已,或許糧食有減產,但是根本沒有到需要政府賑濟的地步。

而掌控近乎三省的權力,手中又有不被限制的權力,再加上而今北京這邊戰事緊急,沒有管這邊。

這樣一位大員,一旦有了別的心思,北京就危險之極了。

縱然,朱祁鎮也明白了,歷史上明前期還是忠臣居多,即便是到了明后期也沒有文臣公然造反的事情,于謙的權力是有一點失控。

但是也不至于到了這個地步。

只是作為皇帝,心中如果沒有這一根弦,什么時候被人殺了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朱祁鎮信得過于謙。

于謙坐在這個位置上,朱祁鎮還是能夠接受的,但是如果放別的朱祁鎮不清楚的大臣,朱祁鎮是決計不會放心的。

所以,于謙是萬萬不能動的。

于謙面對的局面也是很困難,他的一些所做所為也被錦衣衛傳到京師了。

反正地方士紳們一個個都變得忠君愛國起來,似乎帶著幾分破家為國的風范,將家中藏著的糧食都送了出來,按之前,朱祁鎮頒布的舊令,也就是捐糧食可以給先人換一個贈官的政策。

河南,山東,鳳陽,淮安等地,居然獻出了一兩百萬石糧食,連鐵公雞孔家都大出血了。

不知道的還以為北地士紳,一個個對國家忠心耿耿的。但是朱祁鎮通過錦衣衛消息網卻知道,在孔家不鳥官府那一套的時候,于謙去了一趟孔家,隨即孔家一下子想起了老祖宗仁者愛人的古訓了。

至于于謙在孔家說了一些什么?朱祁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這就夠了。

于謙這樣才是能臣。

真要是大砍大殺,將事情搞得沸沸揚揚的,說不得都要鬧得朝廷之上,徒增朱祁鎮的煩惱。而于謙該做的都做了,但都是私下碰撞,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都不知道,還真以為河清海宴的。

而在這個時候,人力永遠是最核心的資源。

特別是軍隊,更是于謙敢這樣做的依仗之一,他卻將這數萬班軍送回北京,朱祁鎮對于謙的忠誠,進一步了解的同時,心中也暗暗心疼于謙。

卻不知道于謙接下來該怎么辦?

畢竟一兩百萬石糧食雖然不少,但是在中央沒有撥

款的情況下,賑濟災民,未必夠了。

朱祁鎮也只是想想而已。

畢竟,于謙有于謙的難題,朱祁鎮也有朱祁鎮的難題。

縱然這數萬班軍乘船通過北運河北上,來到京師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而今朱祁鎮唯一能夠指望的是通州大營。

朱祁鎮說道:“辛苦于先生了。通州大營的情況怎么樣?”

王驥說道:“陛下,通州大營已經超額數千了,卻是陛下傳出招兵勤王的消息,河北百姓踴躍參與,各縣名額都有多余,乃至于有距離通州近的百姓,徑直去通州投軍,是以通州大營,才招收超過定額士卒。”

“不過,蔣老將軍已經說了,等訓練的時候,會將多余的給淘汰掉,留下的都是精銳。”

朱祁鎮有些吃驚,說道:“真的如此嗎?”

見識過戰爭的殘酷,朱祁鎮對這一次招兵,其實是持悲觀態度的。在他印象之中,似乎百姓自古都不喜歡當兵,即便到了民國時期抓壯丁,死在路上的,也比上了戰場的人多,甚至朱祁鎮擔心,這一次招兵之中,會出現很多強迫的情況。

朱祁鎮雖然有些不忍,但也無可奈何,一個國家總要有人上戰場不是。

而明代政府行政效率,也不可能如后世一樣,其中有些強迫征召,也是在所難免的。即便是他已經做過很多準備了,也不覺得能夠避免。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王驥也感慨道:“臣去過一次通州大營,這一次兵源極好,都是良家子,身體素質不錯,而且大多是同鄉同里而來,彼此熟悉,不需要怎么訓練,稍稍整頓,就可成軍,或許野戰還不堪用,但是用來守城,卻絕對沒有問題。”

“這都是因為陛下圣德寬廣,普照天下,數年之前,陛下竭全國之力,為河北修水利,五河三湖修建之后,河北雖然春旱,秋澇并沒有變化,但是卻很少影響收成,于公遺愛河北,自從修成之后,即便是再旱的災情,都也沒有絕產過。”

“百姓深感皇恩,聽聞而今邊塞大敗,陛下下罪己詔,百姓都愿意報效朝廷,痛擊胡虜,所以父子兄弟爭先投軍。”

“是臣多年以來從來沒有見過的。”

“吾皇圣德,萬世莫及。”

王驥說的激動無比,白發飄搖。但是他說的話,固然有很多是真的,但也少不了不少藝術加工了。

固然這一次征兵如此順利,朱祁鎮在河北修建的水利工程起了很大作用。百姓是最樸

實的,誰為他們辦了好事,他們能記很久很久的。

朱祁鎮數年治理水利,極大的改變了河北地區的面貌,把汛期的時候,從天津到保定一路數百里汪洋一片的局面,變成了而今的樣子,

汛期的時候,百姓都要上堤固守,但是大堤多是鐵石混合建筑,堅固之極,大多數安然無恙,即便是春旱再厲害,在三個大湖附近的也能引湖水灌溉。

滹沱河附近的百姓,也在幾年之內,改變了逐河而居的習俗,因為地界混亂的緣故,反而因為爭奪湖邊,渠邊的土地,而爭的一塌糊涂。滹沱河一帶的地方官,處理最多的就是這種爭產案了。

畢竟之前田界不清,是歷史遺留問題的,估計今后好幾任地方官都要在這事情上犯難了。

不過,如果說單單是這個原因,就讓百姓踴躍報名了,那就太高看百姓的覺悟了。

百姓雖然是最樸實,最感恩的,但也是最狡猾,最愛占小聰明的了。

如果這征兵有辦法避開,很多百姓都要想辦法了,有一些人想辦法,鉆漏洞,很多百姓都會受到影響。

這就不得不提于謙河北做的事情,那就是重新丈量土地,編排魚鱗圖冊,還有安置流民,乃至為佃戶分田。

這樣做就有兩個效果。

第一個效果,就是河北黃冊準確,在整個大明是頭一分的,這才過去幾年,幾乎上河北地區所有的男丁都在冊的。

征召之中,誰也逃不掉的。

第二個效果,那就是河北的人口與土地的結構比其他地方要健康一點,畢竟大明承平幾十年,很多地方土地兼并已經開始了,如江西,福建等地,雖然不至于富者有連隴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

但是自耕農數量已經大大低于開國之時了。

否則朱祁鎮也不會想辦法讓福建在臺灣建立府縣,就是為了緩解福建人口壓力的一種辦法。

而河北卻不同。河北因為治理水利,新增了不少可開墾的土地,還是水澆田,增加了大量的自耕農體系。

當然了,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本來北方糧食單位產量就不如南方,很多旱地山地,即便種了田地,也足夠田主自己生活而已,根本沒有什么盈余,這樣的情況,也打擊了北方地主兼并的積極性。

畢竟如果兼并越多,越賠錢的話,誰也傻子。

有足夠的自耕農,才有王驥所言的良家子。

當然了,也只有良家子才對朱祁鎮開出的價碼感興趣。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