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孟俊說道:“父親,難道我們就這樣看著韃子胡作非為,什么也不做嗎?”
孟瑛淡然一笑說道:“你知道什么?兵者國之大事,你覺得一場決戰很容易,卻不知道真正數十萬人的決戰,相互試探,糾纏好幾月,好幾年都是尋常的。因為每一次這樣的大戰,都會深深影響國家的命運。”
“我能做的,不過是做好自己,我方不犯錯,等也先犯錯。”
孟俊說道:“如果也先不犯錯怎么辦?”
孟瑛干脆利落說道:“那就不打。”
帶數千士卒,沖鋒陷陣,決陣無前,不過一勇將而已,真能權衡利弊,是能戰與不能戰,才算是進入帥臣的門檻。
孟瑛比起明前期徐達,藍玉,乃至于太宗皇帝這樣的將領來說,是差了不少。
但是總體來說,卻也在門檻之內。
戰爭比雙方誰犯錯多固然是對的,但是大戰數十萬對壘,千頭萬緒,誰敢說自己一方一點問題都沒有?
可以說,每一方都會犯錯。
不過是大錯與小錯而已。
孟瑛沒有能力,揪出也先一個小錯誤,然后入庖丁解牛一般,從這個小錯誤上打出一個足夠讓對方全軍覆沒的大錯誤來。
只能等也先犯一個戰略級別的錯誤。
但是,也先十幾歲就開始打仗,經驗之豐富,經歷戰事之多,只在孟瑛之上,不在孟瑛之下,指望這樣的人犯錯。簡直是太小概率的事件了。
其實孟瑛心中也不甘心。
因為朝中政治勢力變動,讓孟瑛發現一個機會。
一個幾乎一步登天的機會。
成國公戰敗身死,英國公也被牽連了,也就說,內閣之中少了一個勛貴。這個人朱祁鎮已經多次暗示給他了。
但是他如果沒有足夠的軍功,說話也不硬氣。
他雖然在軍中,但是北京方面的消息,卻從來沒有斷絕過,最多是消息有些滯后。
甚至孟瑛對京師的關注,勝過了眼前的戰場。
無他,任何一個獨攬舉國之兵的大將軍,都是要同時應付兩場戰斗,一個是眼前的敵人,一個是背后的敵人。也是北京的政策變化。
從來沒有君王見疑,還能立功于外者。
孟瑛也明白這個道理。
只是朱祁鎮對孟瑛的信任似乎從來沒有動搖過,即便是紫荊關最危急的時候,朱祁鎮也從來沒有想過從前線調兵。
這一點孟瑛還是很放心的。
但是有一
點,讓孟瑛不放心了,就是王驥。
王驥在貓兒莊之敗后對衛所制度近乎駭人聽聞的大揭底,已經讓孟瑛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的兵制一定要變了。
這一點孟瑛也認同。
說實話,當初太宗皇帝北伐的時候,看似動員五十萬大軍,其實大部分都是維持后勤的,真正用于決戰的也不過是幾萬騎而已。
如果孟瑛手中的騎兵,是太宗皇帝時期的騎兵,何必如果步步為營,早就正面擊破了瓦刺軍了。
明軍戰斗力下降是有目共睹的。
而且孟瑛也很明白,他而今的位置是怎么來的,所以他自然是支持軍制改革的。
支持歸支持。但是這其中牽連太大了,孟瑛即將登臨勛貴之首的位置,自然要為下面的人爭奪足夠的利益。
但是這利益怎么爭奪啊?
勛貴怎么說話才硬氣?
就是打勝仗了。有戰功,即便是他去給內閣拍桌子,皇帝知道了,也會安撫一二的,但是沒有戰功,去兵部領個東西,都要看兵部小吏的顏面。
這一次兵制變革,更是要影響大明不知道多少年,有些事情孟瑛是必須力爭的,所以他太想打一場勝戰再回去了。
甚至說眼前這一仗,直接影響今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軍事制度。
如果打贏了,勛貴就能多爭取一些利益,如果打輸了,不,不用打輸,僅僅是將也先恭送出關,勛貴們想達到貓兒莊之戰前的權力,恐怕就難了。
只是孟瑛即便心中再想,也只能按下去,心中暗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孟瑛給楊洪寫了一封書信之后,就大隊人馬向居庸關方向而去了。孟瑛心中暗暗算了里程,暗道:“大概十一二日,就能到居庸關城下了。”
他是一點不擔心居庸關的安危,原因無他,居庸關本來就是雄城,又被兵部尚書徐晞加固了,堪稱銅墻鐵壁。
瓦刺而且守關京師有數萬之多。火器充足,再加上少府的生產一刻都沒有聽過,生產出來的物資都通過馳道運輸到居庸關。
可謂源源不斷。
甚至危難時期,京城的駐軍其實也能抽調一些的,畢竟這里有險峻的關城,想想守居庸關,與守北京城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
這樣的戰事怎么想都不可能打輸。
至于給楊洪寫的書信,卻是對楊洪有拉攏之意。畢竟他即將上位,就必須有足夠的將領支持。
英國公在內閣說話硬氣,是有成國公在外將兵。、
他如果進入內閣之后,他麾下的舊部就差太遠了。
他畢竟耽擱了十年,真算起來,即便他提拔出來的人,也是各有各的淵源,比如郭登身后有武定侯府,又是方瑾的姑父。
他的根底太淺薄了,自然要借這一場戰事,想辦法拉攏一些大將為自己所用,即便不為自己所用,也不能為敵人。
而楊洪正是他拉攏的重點,因為他觀京營邊軍的將領之中,各有各的特色,但是真正進入帥臣的角色之中,估計只有楊洪一個人。
只是楊洪接到孟瑛的書信,并不高興。
因為孟瑛除卻說明大軍去向,交代大同防務之外,還說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關于楊洪的兒子,楊俊的事情。
孟瑛的暗示很明白,就是讓楊洪主動上書,請斬楊俊。
原因很簡單,顧興祖已經斬首,顧家也已經奪爵流放了。而楊俊方而按著不說,這是陛下在擔心你。要等大戰之后再做處置。
如果大勝的話,楊俊必死無疑,但是如果敗戰了,陛下倚重于你,反而容易寬宥楊俊。
但是這種寬宥真的好嗎?
陛下從此有了心結,今后就難辦了。
還不如而今,就上書請斬楊俊以謝天下。首先楊俊之罪,本該處斬。其次,你主動提前,還有一線生機,讓陛下念你忠君愛國之心,網開一面。其三,即便真的殺了,陛下也會念你喪子之痛,給你一些補償。
今后你的仕途就順利多了。
當然了,孟瑛僅僅是建議,讓楊洪多做思量罷了。
楊洪細細看完,心中暗道:“逆子”
楊洪作為一個將軍,自然知道軍紀的重要性,如果楊俊是他在麾下,楊洪根本不會做第二個選擇,當時就殺了楊俊。
原因很簡單,在軍中正因為是父子,楊洪才更要執法嚴明。
但是畢竟父子親情在,誰家的孩子不是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出來的,縱然這個兒子再混蛋,楊洪也沒有殺子之心。
他這一段時間一直沒有就這一件事情上書,固然是先公后私,軍務繁忙,但是心中也有一絲想法。
那就是大戰之后,他如果薄有微功,能不能用功勞贖楊俊一命。
但是而今看來,拖著的結果,只能越來越壞。
他固然做不到上書求殺子,但也覺得應該給陛下一個交代了。他寫思量萬千,寫了一封奏疏,無非是楊俊罪該萬死,但老臣唯有二子,不敢求陛下寬恕,只求陛下允許老臣以功贖罪,保楊俊一條小命。云云。
這一封奏疏送往北京,不過是大戰之中小插曲而已,居庸關之下,大戰的尾聲緩緩的響起。
最新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