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楊宗保倒是還真有幾分經商的天分,聽他說的這話,就知道他跟著張春桃出攤這些日子沒白干,在外頭給人家幫忙,到處晃悠,也不是白晃悠的。
這就安排得妥妥當當了。
張春桃自然也不會低價就將手頭的配方給賣掉,用楊宗保的話說,大不了到縣城賣去。
如今這鹵肉攤子的收入很是不錯了,別的都不用著急,最起碼也要等賀娟出嫁了,她才會再來考慮這事。
不然這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真要是這么就賣出去了,保不準就有人透露到孟氏那邊。
孟氏就不提了,雖然如今賀巖用親事拿捏住了她們,可錢財動人心,保不準另生事端。
最主要的是,賀巖下個月就要去縣城參加縣試,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上,若是因為這個分了心,倒是不好。
雖然賀巖嘴上說是去試試,可看他這般玩命的學習,晚上都要學到三更才肯放下書,就是做夢說夢話,那夢話都是之乎者也。
想來也是心里憋著一口氣,看能不能一鳴驚人的,只是他這點心思不好說出口,只給自己加壓呢。
對于賀巖這點心思,別人不知道,張春桃還是能看出來的。
估摸著也是當年孟氏那一招太狠,給賀巖的心理陰影太大,所以如今他憋著大招,也是要讓孟氏看看吧。
自家男人這么上進,自己還能怎么著?寵著唄?
因此這段時日,張春桃每天變著花樣的給賀巖做好吃的,每天都有葷有素,保證營養。
為了讓周老夫子多給賀巖開小灶補課,每次送飯都送雙份的,連周老夫子和他娘子的份都給帶上了。
據送飯的楊宗保說,周老夫子也眼看著胖了一圈,本來以前是一個清瘦嚴肅的面容,如今臉上有了肉,倒是看起來和氣了幾分。
而且也跟楊宗保臉熟了,每天比賀巖還早守在門口,等楊宗保一到,就拎著自己那一份飯菜,樂顛顛的就往后頭跑呢。
至于周老夫子滿意不滿意,從賀巖一天比一天回來的遲,就知道應該是滿意的。
學堂里其他的學子自然心有不滿,覺得夫子這樣太過偏袒了,都是交了束脩的,怎么能就只給賀巖開小灶呢。
周老夫子也是光棍,直接就道,一來,他開小灶的時候,就在課堂,也沒攔著其他人不讓來聽;二來,人家賀巖媳婦兒做得飯菜好吃,值這個價!要怪,就怪他們沒娶一個有一手好廚藝的媳婦吧!
這話一出,就算大家再不滿,也沒法子,只能怪自家媳婦兒廚藝不好了。
聽說為了這個,好多學子回去還跟自家媳婦兒吵架了,責怪她們手藝一般,更有那沒成親的,這娶媳婦的標準除了要知書達理,家境不錯外,還得加上一個廚藝了得才行。
當然這些張春桃都不知道,只曉得周老夫子高興就行,這補課費算啥,她交得起。
等到生意滿了一個月,張春桃說話算話,給賀巖還有自己和楊宗保都扯了布,一人做了一身新衣裳,又給楊宗保發了一兩銀子的月錢。
楊宗保推辭不要,可他哪里能推得過張春桃?加上張春桃說了,要是不收,是不敢再留他在家里幫忙了,以后只能一個人辛苦了——
雖然知道張春桃是故意說給他聽的,可楊宗保哪里不知道張春桃的一片心意,眼圈紅紅的就接了。
轉過身,就拿這一兩銀子,給張春桃和趙嫂子一人挑了一根細細的銀簪子,又給賀巖和楊大春也都買了禮物,一兩銀子還捂熱呢,就花完了。
張春桃總算是見識到了這楊宗保花錢的那個痛快勁了,農女書中不就寫了么,當初他年輕的時候講義氣又大方,如今算是看出來了,可不大方麼?
雖然嘴里嫌棄著,可張春桃那臉上的笑容卻看得出來她心情極好。
尤其是晚上等賀巖回來,不時在他面前顯擺那一根細細的銀簪子,口口聲聲都夸楊宗保這個弟弟,賀巖當時面色不顯,還跟著夸了幾句楊宗保。
第二日就偷摸的帶回來一根更精致的寶瓶如意簪子,分量十足,等晚上回屋了只有他們夫妻二人的時候,才給張春桃戴上。
還醋意十足的道,以后張春桃的頭上只能戴自己買的首飾。
張春桃哭笑不得,沒想到賀巖連小舅子的醋都吃,不過還是從善如流的戴上了。
賀巖看著張春桃,燈下唇紅齒白,臉色帶著粉色,那樣嬌嗔的看過來,忍不住都看癡了,心里還想著,難怪古人說,燈下看美人,別是一番情景呢。
白日里自家媳婦精氣神十足,可唯有到了晚上燈下,倒是露出白天看不到的嫵媚溫柔之色來,忍不住喉頭一動,就壓了上去……
事后,賀巖摟著張春桃,心滿意足之余,又忍不住有幾分歉意:“如今委屈你了,只能給你買銀的帶,等為夫考上秀才了,就給媳婦兒你買金頭面戴!別人有的我媳婦也要有!別人沒有的,我媳婦也得有!”
張春桃又一次被弄哭,累得眼睛都睜不開了,什么金的銀的,全不放在心里,只一心奔周公去了。
最后唯一的念頭就是,以后不能給賀巖吃那么多肉,身體補那么好了,到最后害得是自己啊——
等到了賀娟出嫁的前兩天,賀巖早就跟周老夫子請好了假。
周老夫子也不是那不講道理的人,賀巖的親妹子出嫁,家中父親去世,他是唯一的兄長,自然義不容辭,不能推脫。
咬著牙給了五天假,操辦親事三天,等妹子回門一天,然后就該回來了。
順便又布置了一堆課業,讓他就算回家操辦妹子的親事,也不能松懈,晚上也得做功課才行。
賀巖自然老老實實的領了課業,才告辭回家去。
身后周老夫子恨不得開口,讓賀巖一個人回去操辦就是了,把他媳婦留下給他們送飯也是好的,到底還要老臉,沒說出口。
至于張春桃這邊,提前也跟客人們說好了,東家有喜,要回家幾日,差不多五六天后再出攤。
客人們一聽,唉聲一片,這要五六日吃不到,誰不心里惦記著?
于是本來打算只買一斤的,立刻改了主意買三斤,打算多囤點,被后頭排隊的險些沒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