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疑這樣手術切口更精準,采用的是非手術常規切口。可以根據病人具體病灶來調整,因人而異做到精確定位。
整個操作過程聽起來很美妙,盡顯現代醫學的神乎其乎。
家屬們聽著高興。只有醫生自己心里頭清楚,要做到真正的精準手術,靠現有醫學技術是做不到完美的。有些技術難點未能全部攻克,攔路虎始終存在著。
如果三維立體導航真做到百分之百精準無誤的話,不會連曹勇等這樣的神經大佬都羨慕小師妹這樣的三維計算腦子。
具體來說,三維立體導航最大的問題是它不是實時影像,比起之前介紹的介入手術幾乎實時的造影圖像差遠了。
想做實時圖像,首先手術室需要有過強的硬件,如之后國協外科新大樓要打造的高端復合手術室,手術室要配備ct,隨時可以再給患者做ct實時影像。再有,一次ct比一次造影價格貴多了。手術里不可能像造影經常做ct來復核。查ct一次這么多張影像圖需要合成需要讀圖,也耗費手術時間。
沒有硬件支持的條件下,醫院能做的只有在術前再下功夫。
醫生根據自己的行醫經驗初步擬定手術入路,在患者頭皮表面黏貼定位標記物再讓患者做二次頭部ct掃描。
拿出來的二次ct掃描圖再輸入三維導航系統,此時三維立體圖形里頭會冒出頭皮標記物點。醫生利用標記物讓現實里的患者頭部和三維圖像頭重合,在醫生印象里形成比較精準的對照操作參照圖。
為了追求再精準,醫生會在成人手術中再給患者上頭架。頭架上有各種量尺,可以量出患者的頭部外形參數。這個操作方法屬于有框三維定標,相對上面說的無框三維定標,是神經外科比較原始的頭皮切口定位方式了。
說到目前的患者為兒童,兒童是不讓用頭架的。頭架太重,兒童頭骨相對成人軟弱,上頭架怕出事,醫生能避免則避免。
哪怕這些前面的準備功夫做的很齊全,很抱歉,手術中的定位可能會繼續出問題。這是神經外科微創手術中利用三維導航系統經常出現的誤差了,學術名叫做影像漂移,有統計學數據顯示這種誤差出現率可以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原因在于,大腦里是有腦脊液流動的,患者的頭只要動一動,腦脊液會流動讓腦組織產生改變。手術中固定患者頭部了,患者頭不動,可醫生要在豆腐塊似的大腦里找東西,要撥開下腦組織,如此下來腦組織的位置形態再發生變化。誰讓腦組織軟乎很容易被動。
所以要做到神經外科手術的實時精準,除非有實時影像學圖片錄入軟件再調整三維圖像。上頭說了很多做不到實時影像學錄入的原因,因此根本做不到術中實時調整三維影像。
唯一的突破途徑是人工智能了,靠計算機自己來實時計算推演腦組織移動后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