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威先公后私,朝見完了天子,然后才回到家里,此時天色都黑了。但全家上上下下、妻妾兒女,全部都在等候著秦老爺的回歸。
由于父母都不在家里,所以回來后的秦德威就免去了拜見長輩環節,只是先去了祠堂告祭一下。
然后當晚秦府大開宴席,過了一個團圓夜。除了長子,其余五個子女都在這里。
秦家下一代兒女加起來已經有六個人,都很健康,以時人眼光來看,堪稱多福之人了。
秦德威不像上輩子那樣抗拒生育,反正養得起,也不用自己操勞。長子秦國祚,如果不肯奮斗未來只能當寄祿掛名的錦衣衛指揮使,顧氏所生,生于嘉靖十四年,今年八歲。
次子秦國泰,如果不肯奮斗未來只能當寄祿掛名的錦衣衛指揮同知,顧氏所生,生于嘉靖十六年,今年六歲。
長女秦大姐兒,如果不肯奮斗大概率要嫁給徐妙璟家的傻兒子,王氏所生,生于嘉靖十六年,今年六歲。
三子秦國忠,如果不肯奮斗未來只能當寄祿掛名的錦衣衛指揮同知,王氏所生,生于嘉靖十九年,今年三歲。
次女秦二姐兒,如果不肯奮斗將來大概率要有個正二品以上的公公,顧氏所生,生于嘉靖十九年,今年三歲。
四子兼嫡長子秦國恒,人生已經一眼望到頭,奮不奮斗都是未來的豐州伯,正房徐氏所生,生于嘉靖二十年,今年二歲。
其實還有第七個,正在李娘子的肚子里,不知男女,預產期是明年開春。
看著兒女環膝的熱鬧景象,秦中堂突然感覺自己終于失去少年感了。到了次日,正式的任命詔書頒布出來,送到了秦府。
秦中堂因為出鎮浙江的功績,勛位官階變成了「奉天翊衛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豐州伯」。
秦家正房徐妙璇可能是全家最關注秦德威勛位的人,因為自己兒子繼承權在這擺著,秦中堂勛位與兒子將來的政治待遇息息相關。
徐妙璇掃了一眼詔書后,疑惑的說:「好像與從前也沒什么變化?也沒變成侯爵?」
秦德威指了指說:「仔細看,多了上柱國三個字!」
徐妙璇還是挺疑惑不解的,「我大明有上柱國這種勛階?」
秦德威嘆道:「以前沒有,從現在開始有了。」
在原本歷史上,是夏言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是在禮儀問題上幫嘉靖皇帝解決了難題,弄了個上柱國,特別名不副實。
但在本時空,這第一個上柱國落到了秦中堂頭上。可能是因為封無可封了,就加個上柱國意思意思,表示封賞過了。
不得不說,老朱家對文臣的封賞挺摳門的。
詔書上當然不只是勛階的變化,還有官職和差遣的變化。
秦中堂目前官場身份變成了「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直文淵閣,兵部尚書管部務兼軍機處領班,協理夷務大臣,工部尚書提督軍器局,特賜出入東華門」。
全稱依舊是那么長,但最核心的變化有兩點。第一原來的實職是正三品,現在實職成了正二品;第二就是加了太子太保,成為了具有宮保銜的官員。
不過徐妙璇對這些官職和差遣興趣已經不大了,因為官職和差遣是兒子無法繼承的。
拿到詔書后,秦中堂就出門上任去了,但在去衙署之前,先去了趟原兵部尚書王廷相家里。
這半年來王廷相死皮賴臉的不肯辭官,耗到最后等來秦德威接替,終于算是得償所愿了。
正常情況下,辭官的大佬都會返回老家,沒有逗留京師的風氣。但王廷相身體狀況不好,啟程日子一拖再拖,所以這會兒人還在京師滯留,當然
也不排除是專門為了等秦德威回京。
看著臥床不起的、枯瘦了很多的王廷相,秦中堂唏噓不已,心情很復雜,很多前塵舊事不停涌上心頭。
畢竟王廷相是他穿越后,接觸到的第一個「大佬」,自己抄襲的第一首詩也是寫給王廷相看的,不知不覺十多年就過去了。
王廷相掙扎著半臥半坐,對秦德威說:「無論任何時候,也別忘了你的身份啊。」
秦德威鄭重的點了點頭,很公式化的說:「身為大明官員,自當為社稷盡力而為!」
王廷相喘了口氣,很不放心的說:「我是說,你別忘了你復古派后輩和氣學傳人的身份啊,老夫身后的歷史地位就全靠你襯托了。」
秦德威:「」
王廷相身份復古派七才子的最后一個,當世氣學三宗師之一,本來在史書上可能不大醒目。
但如果文學和哲學領域的接班人是秦德威,那肯定就不一樣了。之后王廷相又凝聚起力氣,用最大的音量說:「當然,天下蒼生也都全拜托你了!」
霧草!秦德威趕緊說:「那還是談談文學和哲學吧!」
王廷相苦笑說:「你也別裝糊涂,當今內憂外患,四方多難,唯有你這樣的大才,方能救世啊。」
亂說什么大實話!秦德威打斷了王廷相:「圣人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你王浚川都要致仕返鄉了,還管那么多作甚!」
又談了一會兒后,王廷相就累了,秦德威就此告辭。
然后秦中堂便來到兵部,正式開始接管兵部事務,雖然以后會常駐內廷軍機處,但今天還是要到兵部走程序的。
在兵部,秦中堂沒有任何陌生感,畢竟這是他過去經常來「指導」工作的地方。
兵部的官吏對秦中堂也都很熟悉,幾乎也不需要任何適應過程。非要說與過去有什么區別,那就是秦中堂反客為主了,從兵部貴客變成了主人。
坐在兵部正堂,秦中堂手里摩梭著兵部大印,召集所有兵部官員上前來參見。
幾個值堂的書吏站在院里竊竊私語,有人開口道:「秦中堂這樣的官位,我大明似乎從來沒有過。」
另一個飽讀史書的書吏答道:「我大明雖然沒出過秦中堂這樣的官位,但前朝兩漢似乎有過類似的。」
其他人就問道:「那是什么?」
那人就答道:「像是兩漢的大司馬大將軍錄尚書事,但是缺了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