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載雷達出現了四個高速移動的空中目標,是兩個雙機編隊。李海立即切換跟蹤模式,對這四個目標進行跟蹤。
他的操作剛剛完成,朱煒的聲音就在耳機里出現了,“洞幺!已經查明不明空中目標的身份!他們是印度空軍的訓練分隊,機型是陣風M,兩批四架。對方發來實戰對抗請求,基于國際空中相遇原則,指揮中心決定同意他們的請求!”
“洞幺,氣象條件不理想,我們能用的只有你這架戰機,你需要做到的是,本著專業原則,將對方驅逐出我編隊空域,明白嗎?”
李海嘴角揚起求戰之笑,道,“我師父對陣風M的評價很高,那是一款很優秀的艦載戰斗機。我非常迫切地領教一下,這款戰機在印度人手里能發揮出多大的作用。”
“敵眾我寡,不要輕敵。”朱煒提醒道。
李海回復,“明白。”
話音一落,他便把油門桿推到盡頭,直接用力推過了加力檔。兩臺WS10B航空發動機很快進入了軍用推力工作狀態,兩個噴口像開放的菊花迅速張開,紅藍色的火焰噴射而出。
剛剛補充過油料,盡管只是對接訓練,但是高速油泵工作之下,583號殲15T同樣補入了兩百升的油料。原本載油消耗不多,有了這兩百升油料打底,李海開加力的底氣很足。
他的師父在給海航學院授課以及給他開小灶的時候,強調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能量原則”。
古語有云,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意思是,再堅固的防御,總會找到摧毀它的辦法,而從來最有效的辦法是“快”,有了更多的速度,就有了更多的能量,當能量超過防御閾值,防御必破。
空中交戰尤為看重能量。
戰斗機獲取能量的辦法是速度,依靠更高的速度獲取更多的能量,轉換為更大的動能,便可以在空戰中始終占據領先于對手的優勢。
在空戰中,飛行員迎戰時大多會做同樣的動作——開加力爬升高度。其目的就是獲取更多的高度,然后通過加速俯沖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速度,即動能。先敵占據有利陣位、先敵開火,就能把80的勝率抓在手里。
這樣的原則,即便到了以空空導彈為主要武器的現代空戰,同樣是沒有改變的。
此時李海做的就是這樣一件事。
他面對的是四架陣風M艦載戰斗機,必須要把最多的優勢搶占在手,第一輪攻擊要打掉兩架,如此才有較大勝面。
法國佬在軍事裝備上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們總是特立獨行,偏偏還能搞出不少好東西。而且,法國佬大概是在二戰中的表現太“出色”,戰后表現得很硬,什么北約華約的,老子誰都不跟,我自己就是主角。
這一點在武器裝備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們當年搞出來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是當年最智能的坦克,也是第一款使用了CPU的坦克,這個坦克的技術指標,放在現在都不算是過時的,要知道,這款坦克的定型時間是1990年。
而海軍方面,他們拉斐特級護衛艦、紫苑防空導彈,曾是我人民海軍眼熱且渴望得到的裝備。
戰斗機方面的明星產品同樣很多,大名鼎鼎的幻影系列戰斗機,尤其是幻影2000,是現役中惟一一種不帶尾翼的三角翼啟動布局戰斗機,關鍵人家這飛機還賣得很好,客戶五星好評。
陣風M同樣如此,法國佬不屑于用美國通用電氣的大推力發動機,寧愿用兩臺中推力發動機來實現技術指標。當然,這里面也有“艦載戰斗機采取雙發是優選”的原因。
印度空軍購買的陣風M算是批次比較先進的,這個飛機比較智能,就駕駛而言,大致屬于傻瓜式,說白了,稍稍培訓就能開起來。而能被挑選出來飛陣風M的飛行員,那都是印度空軍里的精銳。
一句話,李海面對的對手,并非草包,反而是一國空軍中的佼佼者。
不過,李海表示,老子打的就是精銳,不是精銳還凸顯不出哥們的戰技能力來。
機載雷達獲取到的目標信息和編隊相控陣雷達實時同步到作戰情報中心上的數據,誤差相當小。編隊的艦艇,除了補給艦,其余的都搭載了相控陣雷達。基于海軍指揮作戰情報系統,所有的態勢感知手段都被整合起來,統一實時地顯示在情報信息平臺上,用戶能夠在上面輕松地獲得所有想要的情報信息。
假若機載雷達無法獲取飛行員所需要的相關目標信息,那么飛行員可以從信息平臺上面找到,更快速的辦法是,指揮中心將相關信息指定抄送給飛行員,飛行員甚至不用操作就能輕松看到,只需要確認,以及選擇打擊方案。
第一批目標的距離是150公里,殲15T的機載雷達在惡劣氣象條件下的探測受到了影響,而艦艇相控陣系統能夠克服這些障礙,多套系統相互佐證,得出了最為精確的目標數據。
李海手里沒有能夠打150公里遠的空空導彈,并不是沒有配備,而是本次飛行只攜帶了近距格斗空空導彈,也只帶了四枚,有效射程不超過20公里,在惡劣氣象條件下,這個數字是要縮水的。
這款格斗導彈是軍中性能最高的,也是當前服役中最先進的格斗導彈PL10E,最大速度高達4馬赫,機動過載60G,離軸發射角高達90度,采取紅外成像制導,具有反隱身、抗干擾等能力。
這款導彈最大的亮點在于,可以向前發射但攻擊后方目標,這種能力超過了美俄的同類產品。
換句話來說,一旦進入了PL10E的有效射程,目標的逃生機率不高于5,如果采取雙發攻擊,目標的逃生機率不會高于2,而一旦進入該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命中率是百分之百。
李海的戰術很簡單——以更大的航速沖進目標編隊范圍先敵開火,搶占戰場主動權。
有人會問,為什么不使用艦空導彈攻擊目標?
這么做,就違反了國際空中相遇規則,出師無名。
583號殲15T狂飆至超音速,掛架上的四枚PL10E格斗導彈并沒有對戰機的超音速飛行產生多少影響。該導彈的氣動外形本身就是為了高速而生的,能跑4馬赫的情況下,可見其空氣阻力是多么的小。
幾十公里后,第一批陣風M有反應了,顯然他們的機載雷達探測到了583號殲15T,對占據了高空并且以超音速直沖過來的姿態,迅速做出了回應——立即爬升高度。
與此同時,第二批陣風M立即下降高度,一直降到了超低空,583號殲15T的機載雷達很快就失去了這兩個目標的蹤跡。低氣象條件下,機載雷達的性能受到了限制,盡管殲15T那顆大直徑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性能超群。
一直以來,機載雷達下視探測能力都是一個技術難點,在陸空上,需要從繁雜的地波信號中將目標信號區分出來,在海空上則會受到地球曲率、海面雜波以及氣象的影響。
優秀的飛行員從不迷信裝備的性能,確切地說,不會被裝備左右自己的作戰決策,而是基于自己的作戰決策思想,來發揮裝備的作用,挖掘裝備的潛在性能。
李海瞬間就判斷出了對方的意圖——兩架陣風M牽制他,另外兩架則采取低空突防的方式直指我護航編隊。
對手也是有膽量的,在低氣象條件下進行海上低空突防飛行非常危險,彌漫海況的暴雨團已經籠罩了我護航編隊,范圍直徑將近三十公里,他們要對我護航編隊形成有效的威脅,比如要突入三十公里范圍之內。
在空中相遇、海上相遇規則下,在幾十公里之外晃悠是無法形成威脅的,只有一種標準——你得逼近到對方的視距之內,距離越近,威脅的標準越高,越能基于對手震撼。
無疑,印度空軍陣風M編隊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李海當然可以不管那兩架低空突防的陣風M,專心地對付高空迎來的兩架陣風M。
但是,對于艦載戰斗機部隊來說,編隊防空永遠是第一作戰使命,而不是將防空壓力全部壓在護航艦艇的艦空導彈身上。
冷戰結束之后,美國海軍失去了唯一的對手,他們為對抗蘇聯研制出來的、正在研制的大量先進武器裝備一下子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沒有敵人了。
除了蘇聯,這個星球上所有國家的海空軍加起來,也敵不過一個美國海軍航空兵部隊。
于是他們的F14重型防空戰斗機迅速退役,那些在研的先進艦載戰斗機項目被叫停,將航母編隊艦載戰斗機部隊的責任,全部壓在了F18這一款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不精的艦載戰斗機身上,搞出了所謂的多面手F/A18E/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機。
即便如此,F/A18E/F對于絕大多數國家的航空兵部隊來說,都是碾壓級對手的存在。
而自從我人民海軍第一艘航母服役,以制空為主的殲15重型艦載戰斗機從航母飛行甲板一躍而起后,美國海軍感受到了威脅……
我人民海軍對艦載戰斗機的發展有明確的思路,早早就確定了輕重搭配的原則,即制空戰斗機與攻擊戰斗機成兩條路線發展,而不是發展一款多面手。
這一點與人民空軍的思路是不謀而合的。
具體到李海這些海軍艦載戰斗機飛行員身上,他們駕駛的殲15系列重型艦載戰斗機,從來都是以防空為第一任務,而反艦、對地等,則更多以來艦載導彈來實施,以及不久的將來會登上航母的殲35隱身戰斗機以及由這款戰機指揮的無人機群,那才是未來海戰的核心。
于是,李海壓根不帶猶豫的,立即壓桿俯沖下高度,機頭直指低空突防的那兩架陣風M信號消失的前方,他要攔截這兩個目標。
高空超音速俯沖,殲15T的空速很快就突破了1.5馬赫,這是極限了,再快的話,格斗導彈會脫離掛架。
正在奮力爬升高度的那兩架陣風M突然看到目標超音速俯沖下高速,連忙壓坡度跟著俯沖追擊,他們的任務是掩護底下兩架友機突防,目標放棄了他們的情況下,做出相應的反應是必須的。
李海沒有忽略這兩架高空上的陣風M,他不斷地觀察著自己與兩批目標的相對距離和各自的飛行參數,等待著時機。
此時,朱煒提醒道,“洞幺注意,你的十二點方向上方,敵機兩架正在俯沖。”
“明白。”
李海回復,突然打開火控,AESA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進入作戰搜索模式,以最大功率掃描,這時機頭是沖下的,掃描的重點是低空突防那兩架陣風M。
在機載雷達重新捕捉到目標的前兩秒鐘,編隊的艦載相控陣雷達首先鎖定了目標,并且在幾毫秒內將相關參數同步到了情報平臺上。
李海立即摁下鎖定鍵,雷達波束鎖定了那兩架在低空高速飛行的陣風M。
那兩架陣風M的座艙里,雷達告警聲驟然響起,像催命符一樣讓兩名印度空軍飛行員心神大亂。此時他們即將要進入暴雨區,本來就處于全神貫注低空突防飛行,突然被嚇一跳,頓時手忙腳亂起來。
海空煙霧彌漫,基本要借助儀器進行飛行,靠眼睛是分不清楚天空和海面的,稍有不慎,一頭扎進海里一點都不奇怪。
兩架低空突防的陣風M立即做出規避機動,開過戰斗機的都知道,雷達告警聲響起,意味著空空導彈即將到來或者已經在路上,必須要迅速做出反應。告警聲越急促,意味著對方的信號越強烈,也就意味著距離越近。
他們絲毫不敢怠慢。
然而,就在此時,李海突然收油門、放減速板,猛然拉桿蹬舵,583號殲15T的機頭驟然抬起,整個機翼向下壓,強大的阻力讓機身結構發出刺耳的聲音,李海整個人被瞬間過載死死地壓在座椅背上,他雙目通紅,臉部肌肉瞬間蒼老幾十歲。
區區八九個過載對他來說是灑灑水,他有條不紊地操作著,解除了原先的火控鎖定,在戰機右俯沖改為斜向上六十度爬升姿態后,立即收回減速板,同時油門推到底,再一次打開加力,戰機像是急速轉彎的蠻牛一樣,一個飄逸的飄逸掉頭,機頭直指俯沖而來的另外兩架陣風M。
李海的真正目標是俯沖而來的那兩架陣風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