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祀  18、楊閣老救國之急、嘉靖帝終有感慨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明祀 | 南鄉書生   作者:南鄉書生  書名:明祀  更新時間:2021-06-21
 
故而當楊廷和此言一出,首先王瓊則甚是期待。

蓋因楊廷和一退,內閣必然空出一個位置,只要他與朱厚熜打好關系,則未必不可坐在文淵閣內喝茶秉政。

要知道大明雖立國一百五十余年,然內閣制度從建立到成熟,再到現在時間并不長,時間僅僅百余年而已。

乃至于內閣在朝班之時,位吏部尚書之上,還是弘治六年二月,朱佑樘設內宴,時丘濬以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居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恕之上。

至于其他閣臣想要位居吏部之上,還要等到嘉靖年間以后,彼時朝位班次,哪怕是由侍郎、詹事入閣者,班皆列六部上。

故而到現在為止,入閣并沒有什么硬性規定,至于吏部尚書、兵部尚書不能入閣的說法,此時尚未誕生,哪怕嘉靖以后,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入閣的也不是沒有。

現內閣制度處于成長期,作為吏部尚書的王瓊,是有資格摸一摸文淵閣里面的茶杯。

哪怕進了文淵閣,權利縮小,而且給六部擦屁股的事多,甚至還容易招引炮火,但王瓊還是想要摸一摸。

因為那個位子離皇帝近!

天下官員,除了天子親衛、內官、起居官,就只有內閣大學士跟皇帝最近。

因為別的官員,一般都是和內閣大學士一同參與。

如日講官,便是如此!

明朝乃是古代皇權最強時代之一,惟有清朝,可與之相較高低,其他朝代,皆難以望其項背。

或有一二皇帝皇權暴漲,可與明朝相比,但縱觀一朝,惟有難兄難弟清朝可相提并論!

皇權的強勢,則意味著百官皆須仰仗天子鼻息而行事。

故而當年王瓊不惜與江彬常有往來,可在百官無法見到皇帝之時,常伴天子左右,所有本部題奏,皆不經通政司、內閣直接由正德所答復,以至于楊廷和都徒呼“奈何”。

非是如此,“大明三重臣”,有無數蒙古韃靼頭顱為功的他,何以在嘉靖初年被言官不停彈劾,送至都察院監獄。

因在獄中攻訐楊廷和,被嘉靖皇帝付送廷議,論罪戍莊浪,后因其乞老改戍綏德邪?

直到張璁、桂萼、霍韜相繼掌權之時,因為王瓊與楊廷和有仇,故而屢有推薦。

嘉靖雖然未從,然到嘉靖六年邊有戰事,桂萼又一次等人堅決請求任用,雖然還是沒有成功,但嘉靖卻憐其年邁多病,遂放還歸民。

不久之后桂萼又以王瓊,嘉靖初年攻訐楊廷和,故而廷臣群起而排之,嘉靖乃命其官復尚書等候任用。

最終哪怕王瓊,集兵討伐若籠、板爾各部,焚其巢穴,斬首三百六十級,撫降七十余族,錄功加太子太保,最終還是免不了為南京御史馬敭等十人罵作“正德遺奸”。

其中就與他越過有司,以幸臣身份直接承旨不無關系!

先不談王瓊是奸臣與否,反正明朝各種史料評價相悖,無法確定真是奸臣,亦或不是。

但王瓊的做法,無疑是敗壞朝綱!

如果六部都像王瓊這個做法,那何須朝廷運轉?

直接廢棄通政司、內閣、六科,所有官員皆走幸臣門路,在豹房陪皇帝玩耍,有事請示皇帝便是。

于此而言王瓊被劾,無話可說!

功歸功,過歸過。

步入官場者,無任何無辜之人!

然這一切王瓊不知,群臣亦不知,朱厚熜同樣不知,乃至天下人皆不知!

眼下王瓊需要做的決議,是落井下石,在新君面前刷一波印象積分,還是挽救楊廷和,從而穩固朝局。

楊廷和去位,他的確有資格觸摸近在咫尺,卻一直又不能得到的位置。

得到這個位置,就足可以謂之“天子心腹”,參贊機要,中興大明,使名聲標榜于青史之中。

但楊廷和去位的后果,他不能不考慮。

他雖非何等耿介之臣,也非什么心中只有國家之士,且還素于楊廷和政見不和,更做不出來以德報怨之事。

但作為一個宦海沉浮數十余年的老官僚,就不由不讓他深思熟慮一件事!

楊廷和能否真正去位?

皇帝是否也真的決心,讓楊廷和就這么匆匆離去?

百官是否愿意,看到為大行皇帝弊政,披肝瀝膽,宵衣旰食的大明元揆柱石先生,就如此匆匆下臺?

誠如此前百官彈劾楊廷和,那是因為乍聽封賞,群情激憤,故而未有多思。

眼下已然過去一會兒,大家心中早已冷靜下來,故而才有科道清流,未曾痛打落水狗之舉。

眼下固然大位初定,然并非事情就這么停止,北方韃靼依舊歷年來犯,東方倭寇也是猖獗至極,南方土司躍躍欲試,宇內賊寇按下葫蘆浮起瓢。

至于財政,雖然經楊廷和妙手回春,勉強足夠支出,然國家巨大,每年所耗實乃天文。

面對文恬武嬉,衛所糜爛,勛貴猖狂,宗室難養的局面,除卻楊廷和,還有何人能夠支撐大明這座將傾大廈?

王瓊有計算之能,且善于查對,而且對于軍事,也是頗有心得,自認為當世能臣,楊廷和能做之事,他未必不能做。

然將一個烈火烹油,即將炸開的油鍋,在沒有絲毫準備等情況之下,突然落入他手。

想要按住這個油鍋,王瓊感覺自己,顯還是有些力有未逮!

楊廷和之能,乃當世公認。

無謂有多少彈劾題奏,但楊廷和在位期間,舉薦陸完、俞諫、征調邊軍剿滅劉寵、劉宸這場大規模,席卷海內,縱橫南北三年有余的叛亂,是無法磨滅的。

在正德八年,劉寵、劉宸被剿滅之后,正德爛賞功臣,將國庫消耗一空,也是楊廷和力挽狂瀾,數年時間給大明積攢一點家底。

不然等到朱宸濠叛亂之時,恐怕又是一次無錢剿逆,再請邊軍之事就要發生了。

至于今年,與張太后一同設計,擒江彬安定朝局,迎立新君的功勞,更是不可磨滅!

如果換做別人,未必能夠做到今日這般,除去遺詔事故之外,盡善盡美!

由此!

袁宗皋所言“救時宰相”絕非只是虛言奉承之語,實乃由衷之言耳。

若無楊廷和,明朝在正德八年之時,即使不亡,也只剩下殘垣斷壁,茍且偷生罷了!

當然,也可以說劉寵、劉宸不行,但凡其以屠殺百姓為手段,十個楊廷和也是無力回天!

但不能因此忽略楊廷和之功!

且歷史上,哪怕“大禮議”與皇帝發生激烈爭斗之時,楊廷和依然能夠恪盡職守,為國家斂財,自其去位死后,嘉靖詢問內閣大學士李時太倉積蓄幾何,李時答復:“可支數年!”

嘉靖故有感慨:“此楊廷和功,不可沒也!”

若非楊廷和真有大功,以兩人之間矛盾,沒有鞭尸已然萬幸,何至于死后由此感嘆?

可見其有異才,謂之救時宰相,毫無半點夸張之處也!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