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昌侯  第二百九十九章 但這次……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大明建昌侯 | 一語不語   作者:一語不語  書名:大明建昌侯  更新時間:2021-10-15
 
張延齡覺得自己像個安靜的美男子。

眾大臣在朝議開始之前,還在那議論紛紛,有的甚至在私下里對他指指點點。

但張延齡卻好像個沒事人一樣,一會閉著眼好像是在養神,又或是抬頭看看天思考人生,再或者……

總之是對那些議論自己的人視而不見。

朝議開始。

張延齡還是那么低調。

可惜沒辦法,在場眾大臣只知道,只要張延齡來了,朝堂上必然不會太過于安寧,好像所有的問題都圍繞張延齡進行。

跟以往要最后談到張延齡不同,這次朱祐樘上來便把張延齡叫出來,問詢相關的事宜。

張延齡沒說什么,倒是周經幫他把事說出來:“陛下,由建昌伯牽頭,由南方商賈募集了錢糧物資等,將會在這兩日時間內籌措完畢,發往宣府鎮。”

朱祐樘問道:“這批錢糧,大概有多少?”

周經道:“至少價值白銀五萬兩。”

消息說出來,并沒有引起朝堂上的震動,最大的問題是在場這些大臣都知道張延齡“能干”,平時跟商賈籌措錢糧的事,除非是遇到大的天災人禍,否則沒人會去跟民間募集。

就算有人去募集了,也絕對募集不來這么多……

都知沒法跟張延齡用相同手段助大明朝,他們也就不會去跟張延齡爭。

“很好。”

朱祐樘很高興。

白得五萬兩銀子,雖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哪個皇帝會不喜歡銀子呢?

對于官員來說,從政不過是一項工作,而對于皇帝來說,家和國的分別其實并不大,朝廷有錢跟自己有錢也沒多大區別。

張延齡神色很平淡,語氣也顯得很謙卑道:“此乃臣力所能及之事。”

很多大臣心里不爽。

有點忍不住。

張延齡越是這么云淡風輕說話,他們越覺得受不了。

這小子有了功勞,居然都不得瑟了,這還了得?再讓他多做幾件,就怕我們在朝中的生存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縮……

“建昌伯,你還有旁的事要上奏嗎?”朱祐樘問了一句。

張延齡拱手道:“回陛下,沒了。”

很直接了當的回答。

不引起爭執,也沒引起太多大臣的反感,好像今天真的是無波瀾的一次朝議,張延齡來了……也不過如此嘛。

有的大臣也在往徐溥身上看。

按照以往的經驗來看,如果張延齡在裝逼,大臣沒有能出來跟張延齡唱對臺戲的,就需要有徐溥出來挑大梁。

但這次……

徐溥也裝聾作啞,全當不知道張延齡在裝逼。

“議一下旁的事吧,聽聞最近西南仍舊不太平,似是有很多的謀逆之舉,兵部怎么看?”

朱祐樘好像閑話家常一樣。

問的是兵部。

總不該跟張延齡有關系了吧?

兵部尚書馬文升道:“有關西南地方叛亂之事,臣已詳細陳奏其中利害,有涉及到軍事調度方面的細節,也一并做了陳奏。”

“好,著內閣做一番整理后,交給朕,若是朕再有不明之處,會召兵部中人問詢。涉及到用兵之事,只要沒大的意見,就以兵部的草案做最后結案定奪。”

皇帝對兵部很信任。

西南用兵問題好像也不多問,全聽兵部的。

那張延齡會不會跳出來反對呢?

又有人在往張延齡身上打量。

既然我們沒有跳出來跟張延齡對著干,按照這小子喜歡出風頭的作派來分析,他很可能沒事給自己加戲,自己跑出來跟我們作對。

但這次……

張延齡還是在當他安靜的美男子。

這么平和,不像他為人啊。

“戶部錢糧調度……”

司禮監掌印太監李榮開了一個新的議題,涉及到戶部錢糧調度的事情。

雖然還沒到來年預算時,但有關年度開銷的掃尾工作,也該在入冬前做出最后的安排,畢竟當年戶部的進項基本都已到位,比預期中增加了不少,往常年的規矩,有結余也不會說存著,戶部還是會把多余出來的錢糧用在緊要的地方,實在不行,幫皇帝修建一些行宮,把一些往年積壓的工部工程完成,也都是可以的。

涉及到戶部中事,很多人又在擔心,可能是張延齡表現的機會。

皇帝不說,張延齡不主動出來挑事,總該有相關的安排,或許皇帝是故意讓李榮把這件事提出來,引起朝廷的一點小糾紛,再讓張延齡出來……

張延齡還是沒動靜。

朝議接近尾聲。

除了周經出來幫張延齡奏報了個籌措錢糧的事之外,給張延齡上朝找了理由,除此之外這次的朝議太過于平靜。

讓很多人適應不了。

一旦張延齡到朝堂,應該是劍拔弩張,朝堂應該是一片殺氣才是。

但這次……

“到此結束吧。退朝。”皇帝最后做了總結,朝議也結束了。

當天本來就沒大的波瀾,所涉及的也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議題,好像這些議題由內閣和司禮監就能解決,皇帝朱批都省了。

為何朝堂上會這么緊張呢?

難道就因為張延齡來了?

眼看皇帝要帶著幾名司禮監的太監離開,在場的大臣似乎覺得哪里不對。

這時候應該是張延齡跳出來,提出個讓大臣很難堪的問題,然后再把朝議的時間拉長,一場腥風血雨應該又要開始了吧?

果然……

張延齡有動作了。

很多人所擔心的事情,好像也是他們所期待的事情,正要發生。

就在一些人在揣測,到底是什么事,或者是如何做出應對,來個先發制人制住張延齡時。

卻見張延齡的動作,不過是跟眾人一樣,拱手行禮恭送朱祐樘而已……

這就讓人很尷尬了。

很多本來打算先一步出來奏報什么的人,此時也都好像放棄掙扎一樣。

難得的。

在張延齡出席的朝議上,會有這么一團和氣的時候,很多人好像也感覺出來。

原來張延齡也能跟普通的大臣一樣,心平氣和去參加一場朝議,我們也可以跟他和睦相處的。

皇帝離開,朝議也算是正式結束了。

這時候大臣們也輕松起來。

卻見張延齡也要往殿外走了。

就在此時,李榮去而復返,很多人提起一口氣來,似乎覺得自己太過于想當然,怎么可能會這么輕易,皇帝在事后也一定會找張延齡去乾清宮商議事情的。

李榮這是要回來傳皇帝的話,讓張延齡去乾清宮,并跟張延齡做一番私下的商議,然后張延齡所要說的事甚至都可以不經過朝堂,皇帝直接定下來,沒我們這些文臣什么事,那大明朝廷就成了皇帝和張延齡的后花園……

李榮進來之后,大部分的大臣都沒動靜,安靜看著。

卻見李榮也的確是往張延齡那邊走過去的。

“建昌伯,陛下提醒您,最近可要趕緊幫李大學士的公子治病,或許您有更重要的差事要做,未來不能留在京師也說不定……”

李榮不是傳召張延齡去乾清宮的。

只是來提醒張延齡,要給李東陽碩果僅存的兒子李兆先治病?

還說張延齡未來可能不會一直留在京師,那就是要把張延齡派出去辦事?

這話怎么不去跟李東陽說,而非要跟張延齡說呢?

還要讓在場這么多大臣知道,原來張延齡是要離開京師的?

張延齡對李榮拱拱手,李榮隨后也就走了。

還是很平靜。

皇帝要跟張延齡說的事,這次沒成為大秘密,而作為事件當事人之一的李東陽,好像也沒被皇帝多重視,治病這種事,還是要靠大夫來進行,李東陽跟皇帝所交待之事最大的關系,也就僅僅是……李東陽是病患的家屬而已。

而后很多人都在想,會不會皇帝還有下文呢?

可當張延齡跟他們一樣出了宮門,也沒人再來跟張延齡傳話,今天的朝議真就波瀾不驚結束了。

張延齡上了馬車。

本來他應該去戶部的,但他不想去,自己身為戶部侍郎,僅僅是個掛名的而已。

他當天跟人有約,是去見崔元的。

崔元一直在幫他處理寧王案后續收尾的事,但顯然崔元沒有能力獨當一面,跟刑部、大理寺的接洽沒那么容易,何況還涉及到皇親國戚。

若沒有張延齡出來撐場面,崔元在大明朝沒有實際的做事資格。

跟崔元的見面,也僅僅是在一處靠近刑部的茶樓。

“今天已跟刑部的一位主事見過面,意思是此案必須要先問詢太常寺,若有涉及到皇室中事,該說要請示陛下,您看……”

崔元感覺到在朝中做事的難處。

名義上,事情是由張延齡負責的,但每走一個環節,都要跟六部九卿的人對接,弄不好的話還要惹來是非。

文官跟張延齡本來就不對付,他們怎可能會全力配合張延齡查案?

即便現在寧王世子繼承王位的可能性近乎于無,但給朱宸濠定罪,甚至只是將其削奪爵位,都不是容易的事。

文官不同意。

就算皇帝覺得這么做無可厚非,但看起來,讓朱宸濠不再繼承寧王爵位,也要經過太復雜的流程,有可能會半道中止,朱宸濠還是可能會成為新的寧王……

這就很讓人無語。

張延齡則顯得很隨和,道:“早就知道有人會給找麻煩,也就不需要給自己心里添堵,那是自尋煩惱,我們只是給朝廷辦事的人,這事跟我們自己無關。”

對于張延齡自己來說,他的心態則還不錯。

給朝廷辦事多了,也就清楚那些文官的品性。

文官是因為偏向于寧王,或是要照顧什么規矩,再是事情跟文官有利益糾葛,才會把事拖延暫緩,才會各種虛以委蛇磨洋工嗎?

不是。

寧王死不死的,有沒有新寧王繼位,再或是朝中有什么事,跟文官的關系本來就不大。

文官就只是職業政客,說不好聽的,就算大明朝覆滅了,他們多半還是會繼續當大臣,繼續玩今天這套。

他們眼下對于寧王案的拖延和敷衍,僅僅是因為,站在他們文官立場上,沒有必要去打破那種所謂的“平衡”,沒必要去“惹事”,也沒必要去幫張延齡,也沒必要去給自己找麻煩,再或者是沒必要改變現狀。

文官辦事的原則就是……

能拖著,絕對不會馬上辦,除非他們有政治利益上的驅使,逼著他們必須要馬上辦。

“建昌伯,聽說陛下已下令,必須要在年底之前把事辦妥,老寧王已死了,如今連謚號都還沒上,寧王世子連上高王的爵位都沒繼承,照理說涉及到謀逆之事,就算查無實證,也不該如此拖延啊。”

崔元想不明白。

因為崔元沒有在官場上混跡多久,他對于文官的做事風格不太了解。

張延齡好奇問道:“崔兄,你跟寧王世子有關系嗎?”

崔元傻愣愣搖搖頭。

“那就是,寧王世子當不當寧王,跟你有利益關系?”

崔元還是搖搖頭。

“或者這么問吧,你覺得那些文官有必要,非要幫我們必須要快速結案?或是在他們看來,結案對他們有利益?”

張延齡一連串的問題,都是有答案,但卻讓人很無語的那種。

崔元道:“可是……這都是在為朝廷做事。”

張延齡拿著茶杯,舉頭看著茶樓的天花板,若有所思道:“臃腫的文官體系,中庸的做事原則,不粘鍋的做事心態,造就了一群得過且過的大臣,如果你想讓他們把事辦妥,要么就只能等,要么就拿出讓他們中意的好處,否則就只是互相推諉和敷衍罷了。”

“等崔兄你在朝中做更多的事,就明白,其實會做事并不是你在朝中立身的基礎,而是要講資歷會來事,這種來事……說白了就是會巴結人,會站隊。”

“什么鄉黨、同年、師生,總有一種適合你。”

崔元:“……”

“好了,我知道寧王的案子是怎么回事,那就夠了。”張延齡道,“我也不需要那些衙門來跟我對接,我直接上奏陛下,就算有不合規矩的地方,他們能奈我何?”

張延齡是一個可以打破規矩的人。

他身上最大的便利,就是可以直接跟皇帝對接,換了別人就沒這種渠道和資源。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