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朝  第八章 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宣德朝 | 涉江采木蘭   作者:涉江采木蘭  書名:宣德朝  更新時間:2021-06-20
 
(晚上還有一章)

朱瞻基和李蕙玉站在雞鳴寺外,看著眼前樸素闕莊重的大門心里不禁發虛。

“待會子我進去跟道衍大師學習,你就在別院找個廂房帶著別亂跑。

佛門莊嚴之地,可不許放肆。尤其道衍大師還是大父欽點的國師,有他在的地方必須要清凈!”

朱瞻基緊張的咽了口口水,兩只小手不斷地在揉搓著衣角。

“明白,妾一定遵照郎君的吩咐。”

朱瞻基交代完李蕙玉之后,便清了清嗓子,對雞鳴寺看門的小沙彌說道“這位小師傅,在下乃是道衍大師之弟子,今日登門求學,還望小師傅通秉一聲。”

朱瞻基可不敢在雞鳴寺稱孤道寡,一聲“在下”將朱瞻基心中的公瑾展露無余。

“原來是太孫殿下!今日早上道衍師傅交代過,太孫殿下來后先不必去后院聽課。

道衍大師給太孫殿下出了幾道考題,讓太孫殿下在廂房答完之后再去見他。”

“考題?道衍大師這是甚子意思?”

“昨日道衍師傅回來之后對太孫的一些言論頗為贊賞,想著太孫如此天縱之資必不可教授些無聊之事。

于是乎道衍師傅連夜想了幾道題目,讓太孫以策論的方式作答,待道衍師傅看后再決定教授太孫殿下些什么。

道衍師傅的題目也很簡單,邊論、財貨、國政,太孫殿下可擇一而答、亦可三者兼備!”

那小沙彌說完之后便領著朱瞻基去了偏院的廂房,絲毫不給朱瞻基反應的時間。

小沙彌搬來一張案幾、一沓草紙、一缽墨水、一只毛筆便轉身離開,只留下朱瞻基獨自懵圈。

“這道衍老師傅花活還不少呢,看了今日不用些手段還鎮不住他呢~”

朱瞻基看著眼前泛黃的草紙,搖了搖頭嘆息一聲也只能提筆開始作答。

“貨殖財貨疏議:

管子曰:凡國君之重器,莫重于令。

法制不議,則民不知其所;律令不通,則民不規其行。

商者,與一方之財貨至他處。溝通南北、貨流東西,此乃國之要政。既為要政,必以法而治之。

法之道,在于疏。昔鯀治黃水,掘土為城、防水治川,而黃水依舊。

而禹治黃水,開掘河道、疏浚交通,則黃水愈安、百姓愈福。

國朝之法,可締商賈路引之策、減賦稅之苦,以利商賈周轉之便。加以嚴法限于物價,懲哄抬之人、戒哄抬之事。

不過農者、糧者,乃國之根本。當責令地方,統戶籍、劃良田,保糧產之自足方可興商賈之事。”

朱瞻基洋洋灑灑的寫了三千多字,把如何鼓勵商賈行商與限制其囤貨居奇、哄抬物價的辦法全都寫了出來。又強調興商業必先保農業,糧食的自給自足永遠是主旋律。

而朱瞻基寫完這些,感覺還不過癮,于是乎又提筆寫到“

邊關策論疏議:

欲服邊關之民,莫以戰為主、當以策服人。

若我國朝今日敗阿魯臺,盡收北方之地,當以制要害、行羈縻、興漢化為策而治之。

所謂制要害,于高原河川之源頭、豐美之牧場處設衛軍、建營壘。如此一來,高原部落何人敢反?

所謂行羈縻,仿唐漢之舊制、郡國之并行。于高原之地設府縣、封藩國,拆分高原之地、化整為零,分于蒙古諸王。而于蒙古諸王封地之間,取交通要害之處設府縣以制之。

所謂興漢化,當將所有蒙古之民錄入我大明戶籍,保有其姓氏卻另加一漢姓。

蒙古之民可保有其姓氏、言說其語言,不過蒙古之民若欲為官、欲參軍、欲行商,必以其漢姓漢名行走于大明境內、必言說漢話與他人交流。于高原建學堂、授漢文,蒙古之孩童入學者嘉其宗族、獎其酋長。若其中有孩童漢文學成者,可直授其官。

另可嫁宗室之女于蒙古諸王,蒙古諸王之嗣必出于漢家之女。立規立法限制諸王軍隊之數,多余之軍統劃于國朝管轄。國朝轄蒙古之軍,亦可化整為零、將蒙古之軍士混編于漢家之軍士。”

朱瞻基的邊論融合了俄羅斯、清朝治理邊境得所有精要之策,其手段不可為不毒辣。

若是明朝真的按照這種辦法治理北方高原,不出三代北方便會徹底的成為了大明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民族政策,一味的使用武力、搞隔離、搞殺戮是行不通的。而一味的容忍,搞以德服人也是行不通的。只有恩威并施,才是萬全之策。

你想保留自己的獨特文化,沒有問題,你在大明朝完全可以生活的下去。不過若是你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那就要接受漢家文化的洗禮了。

打個比方,如果你是高原上一個普通的牧民。如果你不會漢語,對中原文化嗤之以鼻,這都沒問題。自己放牧,跟鄰居沒事做些交都活的下去。

不過有一天你的鄰居學會了漢語,他可以跟內地的商賈進行貿易,賺取了你這輩子都賺不來的財貨。他的兒子因為會漢話,當了小官威風凜凜,你當然會心癢癢。

只要你心動了,你就會讓你的孩子去漢人的學堂上課、你就會自己去學習漢化。這一來二去的,你就會折服于漢家文化的石榴裙之下了。

而你的兒子從小接受漢家文化的教育,他也會讓你的孫子繼續接受漢家文化的教育。三代之后,你們這個家族就會被漢家文化所徹底的洗禮。

而你的家族在漢化的過程中,也會將蒙古人尚武、豪爽等優良的文化傳統傳遞給漢人,漢人也會汲取到你們的優秀文化傳統。在這樣交融了幾代人之后,一個以漢家優秀文化為共識、多民族優秀文化融合的國家便成型了。

朱瞻基看著自己的策論十分滿意的點了點頭,而后起身收好紙稿向門外走去。

若問為何朱瞻基不寫國策,那當然是不敢寫了。

不到十歲的奶娃子,妄議朝政可是不美的。

尤其是現如今大明朝的國家之要害,在于藩王、勛貴、文官之間的利益分配,他朱瞻基可不敢隨便寫這些東西。

“太孫殿下這是寫完了?”

小沙彌見朱瞻基走出來,立馬微笑著鞠了個躬。

“是的,煩請小師傅引我去見道衍大師。”

朱瞻基不敢在雞鳴寺內托大,立馬一揖還了一禮。

于是乎朱瞻基便在小沙彌的指引之下來到了道衍的住所,那小沙彌剛想通報一聲就被朱瞻基攔下“無需小師傅通報,我自己進去便是。”

小沙彌聞言點了點頭,十分爽快的從側門離開。

“弟子朱瞻基,拜見道衍師傅!”

朱瞻基抖了抖衣角,跪在地上用不大的音量拜道。

皇太孫也得守規矩,所謂天地君親師,皇太孫殿下第一次見恩師也要遵守拜師的禮節。太子才不過是個半君,朱瞻基一個太孫充其量是個四分之一君,第一次見老師不跪拜可說不過去。

而朱瞻基之所以不敢大聲說話,是因為佛門重地不敢高呼小叫罷了。

朱瞻基不信佛,也不信任何宗教。不過朱瞻基尊重佛門,也尊重任何合法的、價值觀取向正常的宗教。

“阿彌陀佛,太孫殿下進來便是,無需行此大禮。”

姚廣孝的聲音從屋內傳來,朱瞻基聞言卻沒起身繼續說道“學生身為中華之男兒,當曉得膝下自有黃金、不諂不折。

不過跪天、跪地、跪父母、跪恩師,此乃人倫之綱常,斷不可廢也!”

朱瞻基磕了個頭,而后起身買著小碎步推開房門,將大門輕輕關好后才走到姚廣孝的身邊說道“恩師金安,弟子已然完成策論,才來向恩師討教!”

朱瞻基的一番動作讓姚廣孝大為滿意,姚廣孝心中對朱瞻基一番夸獎“不愧是好圣孫,不枉費老夫讓金忠全力支持他。”

兵部尚書金忠,姚廣孝的大弟子。當年解縉在勸諫朱棣立太子之時,姚廣孝就曾經授意金忠支持解縉的行動。

“太孫言過了,這畢竟是君臣有別,日后可不必行如此大禮!”

姚廣孝抿了口茶水,而后拿起朱瞻基帶來的策論略微掃了一眼便說道“容老夫先看一會子太孫的策論,太孫先去老夫的書桌上看看書。

等看完了,老夫要根據那本書的內容問太孫些問題。”

還問問題?

朱瞻基心中疑惑不解,不過也是鞠了一躬便二話不說的走到姚廣孝身后的書桌上拿起那本書看了一眼。

新唐書,里面還夾著一個書簽。

“新唐書?師傅讓我看著個干嘛?”朱瞻基皺著眉頭,將書本翻到了有書簽的那一頁。

玄武門之變。

漂亮,非常漂亮。

這黑衣宰相是殺人誅心,居然讓他看玄武門。

“師傅讓學生看這些是作甚?”朱瞻基扭頭看了一眼老神在在的姚廣孝,語氣上不免得有一些波動。

“沒甚意思,就是讓太孫讀史明理而已。”

朱瞻基合上書本,看著姚廣孝得眼睛一字一頓的說道

“金鱗豈能困燕云,一遇風雨入金陵。

怎如晉陽唐高祖,禍起蕭墻意難平。”

我那大父可是造反起家的,您說他是李世民還差不多。他不是李淵,我那二叔自然也不是那李世民,我父親自然也不是李建成。

朱瞻基的話兒很是露骨,姚廣孝聞言呵呵一笑道“

漢皇執策取邊藩,英明一世晚難安。

嗟乎當年戾太子,未央宮中血如川!”

小子,人是會老的。

漢武帝英明一世,也還是晚節不保。巫蠱之禍是為前車之鑒,當是你的后事之師。

現在朱高煦翻不起什么浪花,可十年之后呢?二十年之后呢?

真有大明朝版玄武門之變的那一天,你該如何應對?你該如何對付你那二叔?

這便是我姚廣孝要的答案,也是今上要的答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放心,都是親戚,我是不會下死手的。

姚廣孝聞言滿意的一笑,而后便不再糾纏于這個問題,轉而問起了朱瞻基的策論“太孫的邊關之策老夫看后甚是滿意,不過有個中意見不知太孫可否聽老夫絮叨絮叨?”

“恩師有高見,學生自然是欣喜萬分的!”

朱瞻基也很上到,姚廣孝的話題轉移的雖然生硬,但是朱瞻基也是十分懂事順著姚廣孝的話兒接了下去。

“要知道太孫的策論,究其根本便是千古第一陽謀——推恩令!

太孫效仿漢朝的郡國并行之制度,將高原分成蒙古親王轄地和中央直轄之地。

不過老夫卻建議太孫不要直接如此劃分,要一步步的來。若真有那么一天國朝征服了漠北,先可以將塞外之地全部劃分給蒙古藩王,只留下一處要害之地設置府縣。

同時規定,蒙古諸王領地上的百姓學漢話、取漢姓之后只能正常的做生意,不能當官、參軍。而直轄之地的百姓,則可以當官、參軍不誤。

只要蒙古人在我大明朝當官的、參軍的,全部分配牛羊財貨。

就這么實行個幾年之后,再開始推恩。等推恩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找茬子剝奪一些蒙古王爺的爵位、將他們的領地劃分為國朝直轄。

直轄之后立馬找一批漢化最深的蒙古人當官,還要當大官。

如此一來......”

“如此一來所有的蒙古百姓都會爭搶著想成為直轄地的居民,到時候再收回蒙古諸王的領地之時,百姓們自然是毫無怨言的。”

“正是如此!”

姚廣孝微微一笑,對朱瞻基的上道很是滿意。

而朱瞻基也是頗為震驚,在心中直言不愧是黑衣宰相姚廣孝。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生出來一條極其毒辣的計策。姚廣孝這樣的計謀,可謂是誅心至極。

“太孫天縱之資,能想出來這樣的策論已經是很好了。只不過還是欠缺一些經驗,待歷練一番便是可以出師了。”

姚廣孝還是那副笑容,只不過說起這個話題的時候突然快速的眨了眨眼睛,而后頗為玩味的對朱瞻基說道“太孫是否讀過戰國策,又可知道長平之戰?”

“長平大戰,千古未有!學生自然是知道的。”

“那太孫如何評價趙括?”

“趙括者,紙上談兵耳!”

“就這樣?”

“就這樣!”

姚廣孝搖了搖頭,而后話鋒一轉的說道“老夫卻不這么看。

依老夫之見,趙括或許是個有天分的將才。不過趙括打不過白起是絕對的事實,而他之所以打不過白起便在于兩個字——經驗!

比如說現在太孫你是趙括,被一代戰神武安君白起圍在大糧山西側的河谷當中。你知道為了突圍需要激勵士氣,而激勵士氣需要一番慷慨陳詞的演說,太孫你會如何演說去激勵士氣呢?”

“置之死地而后生,激發大家求生得意志便是了。”朱瞻基莞爾一笑,感覺這個問題沒什么難度。

不過姚廣孝卻是頗為嘲諷的一樂,話語間滿是嘲諷的說道“那太孫你就是第二個趙括,要被白起全殲啦!”

“那該如何?請恩師不吝賜教!”

朱瞻基躬身一拜,十分真誠的去求姚廣孝解答疑惑。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