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子一本正經的模樣,把劉青山也搞得有點發蒙:耳朵獎,有沒有小眼睛獎,估計你肯定能拿前三名。
劉青山抬頭瞧瞧吳桐,吳桐也笑得不行了。
既然這事涉及到路作家,劉青山基本也就有了一些猜測,于是笑著問道:“六子,是諾貝爾嗎?”
“對,就是這個。”
小六子終于記起來。
“哈哈,這是一個科學家的名字,六子以后不要搞錯嘍。”
劉青山也是大喜,抱起小六子,在她臉上親了一口:終于等到這一天啦!
放下小六子,劉青山又沖到吳桐跟前,也吧嗒親了一口:“哈哈,王大哥終于得償心愿!”
豈止是路作家得償所愿,這條消息,也圓了國人幾十年的夢想。
尤其是當下,國人對國家榮譽極為重視,民族自豪感也最強。
想想后世,第一位獲獎的那位作家,尚且受到如此愛戴,就更不要說現在這個階段了,那必將是舉國歡欣鼓舞。
劉青山的心中,也滿滿都是成就感,因為這件事,他一直都是參與者。。
“消息怎么得來的,不會弄錯吧?”劉青山向吳桐問道。
吳桐臉上也洋溢著甜蜜的笑容:“應該不會錯,是作協那邊,直接打到村里的。”
劉青山點點頭,諾獎基本上是十月份公布名單,十二月頒獎。
此時此刻,在夾皮溝,村民已經開始狂歡。
路作家被村民給抬起來,使勁往天上仍,眼鏡都不知道掉到哪去。
“這獎一聽就厲害,肯定比在亞運會上得金牌還厲害!”張大帥的光頭,似乎也因為興奮,而顯得格外明亮。
張桿子嗤之以鼻:“別說亞運會,簡直比奧運會上得金牌都厲害。”
“一次奧運會,能得好幾塊金牌,這個獎,聽說咱們國家,一直都沒人得過呢,老王,你得的是啥獎啦,俺總記不住?”
路作家好不容易才被熱情的人群給放下,他嘴里叨咕著:“我眼鏡呢,眼鏡呢?”
“這呢。”
大張羅把眼鏡遞過去,“老王啊,實在對不住,剛才俺沒瞅著,把眼鏡腿給踩掉了,不要緊,回頭給你找個松緊帶兒,系上一樣用。”
路作家擺擺手:“沒事沒事,再換一副就成。”
“對,換新的,俺都聽說了,這個諾貝爾獎金比咱們夾皮溝文學獎還高呢。”張桿子又嚷嚷起來。
張大帥一聽就急眼了,使勁抹了一下光頭:“那可不行,咱們夾皮溝文學獎也漲價,非得超過這個諾貝爾不可!”
不過想要超過還不大容易,諾獎的獎金,最初是叁萬美金,后來獎金也不斷增加,七十年代的時候,就達到二十多萬美金,已經相當可觀。
進入九十年代,獎金更是激增到600萬克朗,價值獎金百萬美金。
此后陸陸續續增加到一千萬克朗,已經超過一百萬美金。
路作家內心也同樣激動,他使勁揮舞了一下手臂:“咱們夾皮溝文學獎的獎金,確實應該增加啦。”
“這次我獲得的獎金,全都捐給咱們夾皮溝文學獎!”
“好!”村民們掌聲雷動,他們早就把老王當成夾皮溝的一員。
路作家的心情也十分激蕩,正是夾皮溝文學獎,改變了他的人生。
五萬塊的獎金,讓他徹底擺脫了經濟上的困擾,還挽救了他的家庭,讓他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之中。
所以他對這個小山村,對夾皮溝文學獎,滿滿都是感激。
而回報這個小山村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獲獎的獎金,捐助出來,讓更多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受益。
這就是路作家的情懷,也是這個年代的人,特有的情懷。
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還沒有被金錢名利所腐蝕,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
“好哇,老王你有這個心意,咱們夾皮溝也不能瞧著,合作社再拿出來一些資金,用來獎勵獲獎的作家!”
老支書也表態,如今合作社里的公共積累,多了沒有,幾百萬還是能拿出來的。
張大帥也來勁了:“這么大的喜事,必須殺豬慶祝一下,桿子,桿子你別跑,抓豬去!”
“俺就約莫著,肯定又有弟兄要奉獻,俺這命啊。”張桿子沒跑了,叫大張羅給拽住衣領,只能仰天長嘆。
在野菜廠的劉青山,也接到村里打來的電話,既然村里殺豬,那就別在野菜廠吃晚飯了,索性領著王振國等人回村。
還有藥廠的這些專家,也都受邀前來,兩輛車坐不下,正好有送山貨的小四輪子,顛噠顛噠地站在車斗里,風風涼涼就到了夾皮溝。
“王大哥,哈哈,恭喜得償所愿!”劉青山抱住路作家,使勁轉了幾圈。
然后才發現,路作家的眼鏡挺別致啊,沒了眼鏡腿兒,后面綁上了大半圈松緊帶兒,套在腦后。
“青山,最應該感謝的人是你呀!”
路作家有點暈暈乎乎的,本來想拍劉青山的肩膀,結果一下子拍到腦門上。
他心里最清楚,要是沒有劉青山幫忙,找專業團隊進行翻譯和宣傳推廣,哪來的國際影響力?
劉青山笑著擺擺手:“王大哥,不說這些,咱們這眼鏡是不是得換換,別領獎的時候,還戴著這個。”
“剛才被踩壞了!”眾人一起大笑。
劉青山看到高文學也喜滋滋地站在路作家身邊,眼里沒有嫉妒,只有為好友的喜悅。
于是走上去笑道:“大姐夫,加油,下一個沒準就是你。”
高文學用手使勁推了一下眼鏡:“我會的!”
隨后,劉青山才把王振國他們介紹一下,至于制藥廠的專家,平時都沒少來夾皮溝蹭吃蹭喝的,基本都是熟人。
就像梅森這貨,一點都不見外,剛才進園子摘了幾個西紅柿,正啃呢。
王振國也聽說得了諾獎的事情,他也讀過平凡的世界。
萬萬想不到,作者竟然生活在這個小山村里,不是陜北那邊的嗎,咋還跑東北來了?
王振國現在心里只剩下一個想法:這里還真是藏龍臥虎啊。
幾名外籍專家,也都上前表示祝賀,作為全世界最高規格的獎項,獲獎者自然也會受到全世界的尊敬。
等寒暄完畢,這才直接去隊部,就在院子里,一口大肥豬已經在案板上被收拾干凈。
各家各戶,正分肉呢,每戶人家,根據人口的多少,拎個三斤五斤的回去,咋吃都夠了。
食堂的大鍋里面,已經把豬骨頭烀上了,還有大塊的五花肉,也都扔進鍋里。
幾口大鍋全都用上,四個大肘子都紅燒,心肝腸肚之類也都開煮。
兩扇排骨,也都用泡發的羊肚菌燉上。
另外再加上蘑菇之類的野菜,還有新鮮的松露,晚餐十分豐盛。
食堂這邊擺了十桌,村里老少爺們也來了不少,基本上每家一兩名代表。
大家歡聚一堂,共同慶賀路作家獲獎。
唯獨張桿子有點不大滿意,嘴里嚷嚷:
“俺剛才掰著手指頭算了算,從打年初到現在,一有喜事就殺豬,一有喜事都殺豬,都宰了二十五頭,俺手下的弟兄們,損失慘重啊。”
說完,還使勁啃了一下手里的大骨棒,撕下來一條子肉,在嘴里大嚼。
“你可拉倒吧,吃的時候,你比誰吃的都香。”大張羅在旁邊揭老底兒。
“俺這不是化悲痛為力量嘛。”張桿子嘴里對付著。
張大帥接過話茬:“俺瞧你是化悲痛為食欲才對。”
一年殺這么多頭豬,一個月殺兩三頭,那基本就不斷肉了。
王振國和吳醫生一邊吃,心中一邊感嘆:瞧瞧人家這日子過的,實在令人羨慕。
雖說這兩年豬肉不像前些年那么緊缺,可是誰家也沒到經常吃肉的地步,也就過年過節能敞開了吃幾頓。
而且不光是肉,瞧瞧人家桌上這菜肴,鮮魚,山珍,鹿肉,大雁……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山上長的,一樣都不缺。
沒法比啊沒法比,那還是先吃吧。
喝到天黑,酒宴這才散去。
作為今天筵席的主角,路作家第一次喝多了。
沒法不多啊,你敬一盅,他敬一盅,架不住人多。
劉青山叫了幾個小伙子,把路作家抬回家,放到炕頭上,然后說道:“王大嫂,今天高興,多喝了點,晚上好好照看著。”
“人生難得一場醉……”路作家嘴里沒有意識地嘟囔了一句。
劉青山的心中也感慨萬千:是啊,路作家承受太多的磨難和壓力,這才化繭成蝶。
很多時候,人生的磨難,也同樣是財富。
第二天,劉青山照例起來晨練,師父回來了,他當然得上山。
啞巴爺爺領著小六子,昨晚就回到山上的木屋。
作為記名弟子,王振國也跟了去,顯然是和師父討論藥方去了。
劉青山跑到山上的時候,啞巴爺爺也領著小六子起來,正在木刻楞前面站樁呢。
大熊也裝模作樣地站在小六子身后,立起兩只前爪,瞧得劉青山想笑:這是也跟著練呢?
不過大熊顯然是不大專心,小眼睛一個勁瞄著小六子的衣兜。
還有王振國也起來了,嘴里呵欠連天的,顯然昨晚跟師父聊到很晚。
不過他臉上卻洋溢著濃濃的興奮之色,不用說,肯定是在啞巴爺爺的參詳下,他的藥方得到了極大的改進。
“小師兄,下次再去米國,千萬叫上我。”王振國看到劉青山,就喜滋滋地說道。
“那肯定要等到來年了,老王你先在省醫院搞試驗,把病例寫得詳細一點。”
劉青山知道,米國那邊帶著有色眼鏡瞧人,所以必須有說服力。
王振國點點頭,他已經確立了目標:就像師父治療艾滋病那樣,用事實來叫那些高傲的老外低頭。
等到晨練完畢,劉青山就在山上吃的早飯,清粥野菜,淡然之中,蘊含著最樸素的自然之道。
下山的時候,王振國跟著一起回村,他要馬上去省城,嘗試新藥。
他的背包里,多了厚厚的幾本手稿,都是啞巴爺爺多年積累的心得,需要他回去細心體會。
和劉青山分別的時候,王振國征求劉青山的意見:“小師兄,是不是應該叫師父給這種藥物命名?”
“老王,這個主要是你的研究成果,相當于你自個家的孩子,還是你自己取名的好。”
劉青山知道師父的性子,根本就不在乎這些虛名。
王振國也明白了劉青山的意思,心中更覺坦蕩,揮手和劉青山作別,和那位吳醫生一起,踏上歸途。
對他來說,這次來夾皮溝,收獲實在太大,不僅僅在鉆研多年的抗癌藥物上有所突破。
更重要的是,拜了啞巴爺爺為師,在品性方面,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隨后的兩天,夾皮溝就變得熱鬧起來,路作家獲得文學獎的消息,在發酵之后,迅速吸引了媒體的目光。
松江日報近水樓臺先得月,搶先派來采訪組,帶隊的,當然就是呂小龍的姐姐呂小鳳。
隨后省報的記者也來了,最后連林子洲,都帶著人民報紙的記者來了。
以林子洲現在的身份,當然不必親自跑,他主要是想來夾皮溝瞧瞧,對這個小山村太有感情了。
一波接一波的采訪,搞得路作家也煩,在接受完人民報紙的采訪之后,直接就和高文學一起,玩起了消失。
后續到達的各路記者,根本找不到人,問村里人,都說那兩位出門了。
這年頭信息不暢,上哪找去?
既然來了,記者當然不甘心,于是就采訪村民,好歹也能多收集點路作家的軼事不是,回去也算有個交代。
“啥玩意,你問老王喜歡啥?這個俺最清楚,老王最喜歡吃俺養的豬肉啦,他能寫出那么好的書,就是吃俺的豬肉吃出來的。”
記者瞧著眼前這個中年漢子,白話的滿嘴冒白沫,不知道這話有幾分的可信度。
再采訪一名村民吧,這是個矮個子的大光頭:“老鄉您說說,路作家平時是怎么勤奮創作的?”
“勤快,誰說老王勤快,這家伙,天天起得賊晚。”
這個回答,同樣叫記者無語:這些村民好像不大靠譜啊。
還是采訪采訪村里的老支書吧,上了年歲的人,肯定有準。
“你說老王啊,老王是個講究人,已經決定把獎金都捐給俺們的夾皮溝文學獎。”
瞧著老支書美滋滋地吧嗒著小煙袋,記者們心中感嘆:不容易啊,終于發掘出來有價值的新聞。
獲獎者捐獻獎金,這個好,作家的光輝形象,一下子就起來了。
然后就聽老支書繼續說道:“俺們村也不能叫老王自己拿錢啊,就定下章程,到時候也跟老王拿一邊多。”
記者有點暈:“支書同志,您知不知道,諾獎的獎金有多高?”
老支書一揮手:“還不到一百萬美金呢,沒事,俺們村里還拿得出。”
記者們都面面相覷:這村的人,看來是真的都不怎么不靠譜啊。
請:m.99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