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四百六十二章:若為國死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皇兄何故造反? | 月麒麟   作者:月麒麟  書名:皇兄何故造反?  更新時間:2021-09-22
 
聽到于謙的話,朱祁鈺也忍不住失笑。

剛直秉正的于廷益,說起恭維的話來,倒是分外順耳。

不過……

搖了搖頭,收斂笑意,朱祁鈺一針見血道。

“先生無非是怕,如今邊境稍安,朕便再起戰爭之念,欲拿回河套故地罷了。”

要知道,在太祖皇帝的邊策當中,河套之地的肥沃牧場,也是邊軍能夠自給自足的重要一環。

洪武時期,大明擁據河套,兵鋒直抵大寧以北的徹徹兒山。

如此龐大的草場,自然不可能荒廢著。

所以除了軍屯之外,奉行實用主義的太祖陛下,絲毫都沒有對所謂蠻夷的鄙視。

相反的,他老人家十分鼓勵北方衛所游牧化。

在廣大的河套草場上,除了少數產糧區之外,“聽其牧放樵采”,強調軍戶也要有牧群,有草場,在擔負巡邏任務的同時組織放牧。

但是遺憾的是,隨著太宗對于邊策的改革,主要是對于塞王的忌憚之心,也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邊軍的掌控,大明的防線在永樂仁宣時期,陸續后撤。

在占據了戰略優勢的情況下,放棄了河套地區的龐大草場,不得不說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看過了百年變遷,朱祁鈺自然清楚,尤其是在大明定都京師之后,河套的丟失,其實直接威脅著京師的安全。

這一點,即便是于謙所制定的九邊策略,也是難以彌補了。

九邊守望相助,可以大大提升邊境的防御力,一般情況下來說,想要和上一次一樣,被人打到紫荊關下不大可能。

但是要知道,再堅固的防線,再完備的制度,隨著時間的流逝,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朱祁鈺必須要說,于謙的眼光是很準的。

前世九邊陸續建成之后,大明的確獲得了近百年的安寧,直到俺答興起,才重新威脅到了京城的安全。

但是這也恰恰證明的九邊的弊端所在。

防線就算設計的再堅固,也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況,使它有被攻破的一天。

京城距離邊境太近,僅有九邊的防御根本不夠。

只有拿回河套,將防線向北延伸,讓九邊變成第二道防線,京城才能獲得更大的安全性。

不過,現在明顯不是時候……

于謙擔心的,也的確正是這一點。

“陛下恕臣冒犯,河套故地之事十分復雜,永樂至正統數十年間,隨著我邊軍防線后撤,已陸續有草原部族在河套地區定居,想要拿回河套,必要經歷一場大戰。”

“可是,對大明來說,經歷了土木之役和紫荊關之戰,民力疲敝,至少數年之內,再難起大戰。”

“除此之外,恕臣直言,太祖占據河套,是為放牧巡守,可以做到自給自足,這是對于軍屯的補充。”

“而且,邊軍輪換的制度,也同樣對此有所阻礙,所以即便拿回了河套,沒有軍屯的支撐,不能解決輪換的弊端,河套對于大明,則只是增加靡耗而已。”

談到河套上頭,或許是怕天子再一個沖動做出什么來,于謙說話之間,不由自主也少了幾分忌諱。

當然,即便如此,還有一句話他沒說出來。

那就是,軍屯還好一些,即便是換人耕種,地總歸是在那的跑不了。

但是放牧不一樣,牛羊都是軍戶自己的,按照現在,京軍邊軍數年輪換一次的制度來說,難不成輪換的時候,讓軍戶把牛羊帶回老家?

如果說放棄輪換,那么長久下來,勢必會讓朝廷對于邊軍的控制力減弱。

雖然說大明現在的體制相對完善,總兵官和提督大臣,巡按御史相互制衡,不太會產生晚唐那樣軍政一身的割據節度使。

但是,長久盤踞一地的官軍,卻容易滋生驕兵,這也是個大問題。

所以,這其實就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如果不能從制度上解決這個問題,那么即便大明有興兵之力,也未必能夠通過朝議。

即便是通過了,也拿回來了,過不了幾年,也會因為要巡邏龐大的河套地區,耗費精力太大,而被迫重新放棄。

所以于謙萬分不希望,天子在這個時候昏了頭,去做什么興兵收取河套的事情。

所幸,天子顯然還是明智的。

看著于謙有些著急的樣子,朱祁鈺抬手安撫了他一下,道。

“先生不必著急,如先生所說,現如今大明要趁著邊境安寧的機會,先將邊防的雛形搭建起來。”

“何況,草原部族雖元氣大傷,但是草原上畢竟是對方的主場,收回河套故地一事,現在不適合提,數年之內,也不適合提。”

“所以,先生不必在此事上擔心。”

剩下的話,朱祁鈺沒有說。

沒有記錯的話,要不了幾年,草原就會掀起內亂,瓦剌和韃靼的聯盟會徹底破裂,諸多強大的部落,都會漸漸走向衰退。

那個時候,才是趁虛而入的好時機。

不過這些,于謙顯然是不知道的。

雖然天子在河套的態度上模棱兩可,但是總歸是承諾了數年之內不會興兵,這讓于謙的心放到了肚子里。

于是,于謙趕忙將話題繞了回來,道。

“陛下說的不錯,軍屯加上開中,足以讓邊軍的靡費大大減少,如此一來,朝廷劃撥的銀兩,完全可以用來建設九邊。”

略停了停,見天子沒有打斷自己的意思,于謙繼續道。

“不過,軍屯一事十分復雜,臣之前曾有所了解,隨著各地的軍紀敗壞,基本上各處將領,都或多或少的有私墾田及侵吞軍田之行為。”

“除此之外,軍官煎迫士卒,官軍逃亡,吃空餉等諸多問題,也是軍費歲增的原因所在。”

“所以,想要整飭軍屯,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大明朝立國數十年,邊鎮軍隊當中弊病叢生,是在所難免的。

作為兵部尚書,對于這些事情,于謙大致都心中有數,但是,想要解決起來,卻麻煩的很。

所有的問題都基本上是牽連在一起的,查這個機會牽扯到另一個。

而且更重要的是,同為武臣,邊軍的多數將領,和朝中的勛貴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于謙雖然是兵部尚書,但是,還沒有強勢到能一個人,和從勛貴到地方武將這個龐大體系硬碰硬的程度。

所以,即便是他,也只能抓大放小,從大局上著眼,先穩定整個邊境的局勢,再談邊軍具體的問題。

看著于謙憂心忡忡的樣子,朱祁鈺倒是平靜,望著于謙的眼睛,朱祁鈺開口問道。

“所以,因為弊病叢生,層層相連,先生便怕了嗎?”

于謙一愣,旋即便堅定了搖了搖頭,道。

“陛下明鑒,若利于社稷國家,則縱為死地,臣亦必欣然而往,斷無猶疑!”

地址: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