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五百一十七章:他說……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皇兄何故造反? | 月麒麟   作者:月麒麟  書名:皇兄何故造反?  更新時間:2021-10-26
 
胡濙的這番話看似什么都沒說,但是,蘊含的力量,卻比什么話都更強。

太上皇和端靜皇后的情誼,所有人都是看在眼中的,尤其是在如今的局面之下,這份不離不棄的情誼,對太上皇來說,更顯得珍貴無比。

所以,基本上每次見到京中來人,太上皇必然離不了的,就是詢問端靜皇后的近況。

然而,所有人的回答,都沒有胡濙的這短短幾句話來的有力量。

端靜皇后是什么樣的近況?

其實原不必說,從袁彬到朱鑒,再到李賢等人,在不斷的追問之下,其實都已經將具體的狀況說的十分詳細。

每日跪在佛前,誦經不停,持齋茹素,殷殷期盼太上皇早日回京,甚至因此而雙腿不良于行。

到了夜里,無論是秋雨寒涼,還是雪花翻飛,她老人家都不準殿中生火,要陪著太上皇一同受苦,以稍紓思念之情。

她老人家所居的翊坤宮,經常是夜夜通明,燈火不息。

那是端靜皇后,遙望著迤北,在無聲的流淚,長期的郁結于心,流淚不止,讓她的左眼幾乎不能視物。

但即便如此,她還是堅持以皇后之尊,親自拿起針線,為太上皇縫制一件件的衣物,通過各種法子,送到迤北苦寒之地,生怕太上皇凍著。

這一一的細節,太上皇都清楚,所以,胡濙根本就不用說。

他要做的,是讓太上皇自己想!

所以,他說自己只有一句話……

“娘娘她,日日夜夜都在宮中苦求,期盼著能早日再和您相見。”

這句話,重逾千鈞!

朱祁鎮忽然就感覺鼻頭一酸,眼淚險些落了下來。

往日和錢皇后的種種恩愛場景,身上厚實細密的一件件衣物,伊人在寒冷的宮中,日夜苦守的場景,一幕幕的在他的眼前滑過。

這個時候,胡濙口氣輕緩,說……

“陛下,跟老臣回去吧。”

這一瞬間,朱祁鎮險些就要脫口而出一個“好”字。

但是,他最終還是忍住了。

案上最后的那封信,來自自己的親弟弟,自己離開時還是郕王,現如今已經是皇帝的親弟弟,給他寫的家信,讓他生生的止住了幾乎要喊出的話。

拳頭緊緊的被捏住,又放開,再捏緊,再放開,如是再三,朱祁鎮總算是將眼眶當中的水光重新隱了回去。

他沒有回答胡濙的話,只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努力的壓抑住心中那股激蕩的情緒。

然后,抬手,拆信。

“弟祁鈺敬奉大兄太上皇帝書。”

第一眼瞧見的,便是這句話。

熟悉的端正小楷,平平常常的一句話,甚至用著敬稱。

但是,朱祁鎮卻感覺無比的刺眼。

從“臣弟”到“弟”,短短的一個字,意味深長。

壓下心中莫名的情緒,朱祁鎮繼續往下看。

“……土木一役,國家中衰,大兄不意被留虜廷,社稷危難,幸大兄明大義,保社稷,排萬難自虜中遣使,傳信禪位于弟,予雖德薄,身為太祖子孫,不敢棄宗社于不顧。”

“今大兄歸來,臣庶交歡,宮庭胥慶,殷殷期盼大兄歸京,弟亦如此,南宮居所,親軍護衛,灑掃侍奉,弟皆親力親為,盡心準備,翹首以盼大兄回宮,早得團聚,全天家之情。”

“不意大兄土木一祭,心中大愧,竟言歸于祖陵,此弟未料之事哉,大兄為長弟為幼,太上為尊予為卑,弟不敢妄言大兄之過,惟盼大兄早日還京,兄弟相見,天家和樂……”

信并不算長,沒有孫太后的嘮叨,也沒有錢皇后的溫情,卻顯得十分的恭謹,同時,也帶著客氣的疏離。

朱祁鎮幾乎能夠想到,他的這位弟弟,在寫這封信時,不耐煩的表情。

這一點,讓他的心情莫名的感到有些好。

說到底,朱祁鎮自幼就是被當成儲君培養的,政治素養方面,他是足夠的。

只不過,年輕氣盛,心高氣傲,眼瞧著父祖的功業,一心想要強爺勝祖,卻沒料到,留下了千古罵名。

他心里清楚的很,禮法就是他的武器。

當著那么多人的面,他說出那樣的話,幾乎是將朱祁鈺逼進了死路當中,讓后者沒有其他的選擇。

這封信,其實就表現的很明白了。

所謂“……親力親為,盡心準備……”說的好聽,但是其實,卻透著一股子威脅之意。

可這樣的威脅,更顯得有些狗急跳墻。

如果,威脅真的能夠成真的話,那么,一擊必殺,才是最好的辦法。

何況,一句“……大兄為長弟為幼,太上為尊予為卑,弟不敢妄言大兄之過……”,已足可看出無奈之意。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朱祁鎮不是尊長的話,朕早就下旨讓你滾去鳳陽了。

這樣的一封信,當然會讓朱祁鎮感到高興。

因為,他的手段奏效了!

將信緩緩合上,朱祁鎮的心緒已經徹底平復下來,望著胡濙道。

“勞動胡先生親自跑一趟,朕心中甚是不安,圣母及皇后的信,朕都收到了,請先生替朕回話,說朕十分安好,讓她們不必掛心。”

“另外,務必囑咐皇后,保重身體,好好按太醫的方子服藥,過一會,朕修書兩封,胡先生替朕帶回去。”

“至于任侯,朕身邊尚缺護衛,便讓他先行留下……”

這話說的十分溫和,但是胡濙的心卻是一沉。

因為,太上皇明顯是不打算,就此回去了,不然的話,也不需要他來帶什么話了。

沉吟片刻,胡濙一臉為難的道。

“太上皇何必如此,萬民臣工,圣母天子,還有皇后娘娘,皆期盼太上皇早日回京,老臣知您心中哀痛土木戰死官軍之意,您在土木堡祭奠之時,宮中天子,亦在奉先殿中,齋戒沐浴,祀眾英靈。”

“太上皇和天子,心意本為殊同,不過一在宣府,一在京師,皆是為國著想,為社稷故,還請太上皇三思,早日跟老臣,啟程回京吧。”

動之以情不行,那就只能曉之以理了。

在胡濙看來,太上皇之所以賭氣留在宣府,不愿回京,無非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受到了逼迫,被逼著去土木堡祭奠戰死官軍,覺得天子這是在刻意的羞辱他。

他的這番話,意思就是,天子完全沒有這個意思,祭奠是為了社稷,為了國家,為了安撫黎民百姓。

您瞧,您在土木堡祭奠的時候,天子也在奉先殿陪祭呢,所以,您就別賭氣了。

果不其然,這番話說完,朱祁鎮的臉色更是好看了不少。

不過,這倒是提醒了他,將目光落在胡濙的身上,朱祁鎮的神色又冷了下來,道。

“說起此事,朕前些日子,剛接到了禮部的儀注,大宗伯主掌禮儀,想必,不會沒有看過吧?”

一時之間,連稱呼都從親近的“胡先生”變成了公事公辦的“大宗伯”。

胡濙當然看過,那儀注的上頭,還有他的簽押呢。

面對這位口氣不善的質詢,胡濙的臉色僵了僵,沒想到,還是沒糊弄過去,但是,他老人家終歸是宦海沉浮多年,侍奉過五代皇帝,什么場面沒有見過。

只是片刻,胡濙便鎮定下來,嘆了口氣,道。

“陛下,臣看過。”

這番坦蕩的態度,倒叫朱祁鎮有些意外。

不過,也僅是意外而已,迎復儀典這種大事,怎么可能繞的過胡濙這個禮部尚書?

這本是應有之義,胡濙干脆的認了,倒省了他一番功夫。

冷笑一聲,朱祁鎮道。

“先生還是回去吧,朕之前說了,在宣府等候圣旨,旨意到達之日,朕方起行。”

面對如此明顯的逐客令,胡濙依舊站在原地,沒有動彈,也沒有說話。

于是,朱祁鎮越發的感到有些生氣,覺得胡濙是在仗著資歷老,無視他的話。

越是這個時候,他對于這種事情,就越感到敏感。

就在朱祁鎮覺得自己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想要再度出言的時候,卻見胡濙默默的跪了下來,道。

“太上皇,老臣原本,想要等您回了京再說的,但是現在看來,怕是沒有機會了。”

一句話,勾起了朱祁鎮的興趣,讓他止住了話頭,冷眼看著胡濙蒼老的面孔,不知他在耍什么花招。

胡濙口氣頓了頓,然后恭恭敬敬的在地上三叩首,沒有剛剛任禮那般干凈利落,虎虎生風。

但是,卻透著一股老人遲暮,悲切寂寥的意味。

直起身子,胡濙再拜,再叩,再拜,再叩……

固執而認真!

三拜九叩,乃最正式的禮節!

他態度恭敬,動作輕緩,一絲不茍,即便是最嚴苛的禮官,在此時此刻,也挑不出一點點的毛病。

氣氛因胡濙緩慢而堅定的動作,漸漸變得肅穆起來。

終于,胡濙抬起了頭,蒼老的臉上,露出追憶的神色,道。

“陛下,老臣還記得,頭一次見到您時,先皇抱著您,坐在龍椅上,他老人家問您,他日為天子,能令天下太平否?您當時器宇軒昂,聲音洪亮,答道,能。”

“先皇再問,有干國之紀者,敢親總六師,往正其罪乎?答曰,敢!神采英毅,無所疑慮,先皇龍顏大悅,命人取出備用的外袍御服,披在您的身上,將您放在龍椅上,令左右呼為萬歲。”

“老臣至今都記得,先皇當時驕傲的神情……”

說著說著,胡濙不自覺的笑了起來,就像個孩子一樣,道。

“當時,楊士奇還活著,他就站在旁邊,老臣還沒來得及說話,他就趕忙附和先皇,說,書稱湯之勇智,武王之聦明,皆本于天生,臣于今信矣!誠圣明宗社靈長之本也!”

“這個老家伙……”

胡濙笑的越發開心,仿佛他所描述的場景,就在眼前一般。

朱祁鎮也有些感慨,但也僅僅是有些而已。

這件事情他的確有印象,但是,一來那個時候他還小,并沒有太深的感觸,二來,追憶往昔這一招,胡濙剛來就用過了。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同一招反復使用,效果理所當然的會變差。

不過,畢竟這是先皇的事,礙于禮節,朱祁鎮也不好打斷。

眼瞧著胡濙的話頭終于停了停,朱祁鎮淡淡的道。

“胡尚書,陳年舊事,就不必提了,宣府到京城也不算近,還是早些啟程吧。”

又是一道逐客令。

胡濙長長的嘆了一口氣,似乎一瞬間,就蒼老了許多,他略顯艱難的從地上起身,但是卻沒有退出去,而是道。

“太上皇,臣老了……”

“當初見您時,臣還正當壯年,如今,您風華正茂,英武一如先皇,但臣卻已白發蒼蒼,七十有五,這些年,和臣相熟的那些老家伙,一個個都離開了。”

“這些日子,臣時常感覺精力不濟,原本想著,待您回了京城,操持完了這場迎復大禮,臣就上疏致仕,退出朝堂。”

”可如今……”

胡濙的神色有些感傷,話頭停了一停,沒有說完。

但是,他要說的話,其實在場的人都明白。

如今,太上皇執意不肯回京,天子執意不肯讓步,胡老尚書夾在中間,實在是左右為難。

“當初,先皇殷殷囑托,讓臣和三楊,英國公等五人,務必要好好輔佐您,如今,他們都走了,留下老臣一人,呵……”

肉眼可見的,胡濙情緒有些低落,但還是勉強擠出一絲笑容,道。

“陛下,既然您不愿回去,臣也不敢勉強,只不過,輔佐社稷,維護天家,先皇的囑咐,臣一個也沒有做成,心中感到羞慚無比。”

“臣此回京師,便打算上本致仕了,宣府一見,或許是臣最后一次再見太上皇天顏,臣,百拜陛下,望陛下保重龍體,早日回京,若得天家和樂,萬民皆安,臣這把老骨頭,百年之后,也算是能夠有顏面,去見先皇了。”

說罷,胡濙再度鄭重的一拜,道。

“陛下保重,老臣告退。”

旋即,他便后退兩步,步履蹣跚,帶著一絲落寞,走出了房門,沒有絲毫的猶豫或是等待。

朱祁鎮一陣發愣。

剛剛胡濙的一番話,是震動到他的。

甚至于,他的確開始想,自己是不是有些過于苛責胡濙了。

畢竟,如今朝中是自己那位弟弟做主,那份儀注,就算是胡濙這個禮部尚書不同意,也難以阻攔。

何況,就如胡濙所說,他身上肩負的,是先皇的重托。

先是社稷的重托,然后是維護天家和睦的托付。

所謂天家和睦,除了要保護朱祁鎮,同樣也要保護朱祁鈺。

畢竟,他們兩個人,都是先皇的子嗣,胡濙作為五個顧命大臣當中唯一還在世的一個,夾在中間,的確相當為難……

這些,朱祁鎮都想到了。

但是,他還是有些猶豫,因為,他心中還是有些懷疑,胡濙是不是借此來誆他,目的只是為了讓他早日回京。

然而,到了最后,胡濙也沒有再勸,就這么離去了,這讓朱祁鎮自己反而感覺空落落的。

無力的擺了擺手,示意眾人退下,朱祁鎮的神色十分復雜……

一個時辰之后,太陽已經開始西斜,但是胡濙卻沒有繼續留在宣府過夜。

他來得快,去得也快,連行裝都沒有放下,就準備趕路回去,多留的這一個時辰,還是為了等太上皇給圣母,端靜皇后和天子的回信。

宣府城門外,這次的動靜小了很多,因為胡濙的囑咐,所以只有杜寧等幾個文臣出來相送。

臨行之時,眾人的臉色都十分復雜,眼瞧著胡濙上了馬車,即將出發,李賢終于還是忍不住,開口問道。

“大宗伯,您真的就這么回去了嗎?太上皇……”

馬車的簾子依舊沒有掀開,胡濙的聲音卻傳了出來,平靜的沒有一絲波瀾。

他說:“老夫盡力了。”

于是,馬車上的鈴鐺聲音清脆,伴著西斜的太陽,漸行漸遠……

地址: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