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年少,但從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
讓他們想起,一年前,韓國就是滅于殿上的少年手中。
新鄭一夜之間遭受血染,貴族死亡七成,不管男女老少,但凡有血緣關系,都無法逃脫,城外尸坑埋尸過萬。
而這些,只是那時秦王隨口一道命令罷了。
因為他們當初遠在咸陽,未曾參與,只是后來有所聽聞,但因為嬴政回朝以來,一直沒有使用什么酷烈手段,所以他們也未曾感受到嬴政的霸道手段。
但直到此刻,他們才想起這些,想起殿上的少年,手中其實也沾滿了鮮血。
那少年雖然很少發威,但并非可欺之人。
更非他們可哄騙之人。
而在嬴政身后跪坐的趙姬也長舒一口氣。
積壓在胸中的一口惡氣總算出了不少。
“相邦,就這種人也能掌治咸陽?若這朝中都是這樣的人,那本宮與大王的安全可真是毫無保障啊!我秦國何時如此疏漏百出了?”
趙姬看向呂不韋,忍不住冷嘲熱諷了一句。
以前覺得呂不韋能將一個不受重視的小透明質子給推上王位,她一直認為呂不韋很厲害,但如今卻是經常出差錯,數次讓她與愛子陷入危險,辦事不利。
與愛子相比,差的太多了
呂不韋不過是滅了西周小國,幾座城池而已,而她的愛子可是滅了七雄之一的韓國。
十三歲滅一國,豈是呂不韋能比的。
聽得趙姬毫不留情的諷刺,呂不韋臉皮抽動了幾下,但他無法反駁。
因為趙姬說的是事實。
朝內一些本就不爽呂不韋的官員也暗自偷笑。
畢竟呂不韋出身商賈,很多人是看不起。
雖然呂不韋展現出了一代名相的才能,將秦國打理的井井有條,但不可能人人都喜歡、都佩服。
比如樊於期這一類,就一直很討厭呂不韋。
呂不韋吃癟,如今看起來更是引得大王與太后的不滿,對于他們而言,自然也就有了出頭之日。
豈能不歡喜。
“是臣失察!”
“讓大王與太后受襲,是臣御下不利,請大王與太后降罪!”
呂不韋雖然惱火趙姬的落井下石,但還是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躬身回道。
本來他以為趙姬即便不幫助他說話,但看在也是昔日舊識,更是他幫助讓其成為了嬴異人的妻子,成為了王后,改變了命運的份上,也不會落井下石。
哪里想到趙姬這個女人也是個見利忘義的女人,得勢之后,竟然連他都敢嘲諷了。
“政兒?”
趙姬沒有回話,而是看向嬴政,顯然是在等嬴政的選擇。
顯然剛剛她是故意如此,就是為了讓呂不韋請罪。
雖然她不懂政治,但也明白呂不韋權利很大,因此才幫嬴政借機削權。
不過她顯然不知道的是,嬴政沒有讓此事累及呂不韋,自是有用意。
因為他還需要呂不韋現在幫他維持朝政。
同樣也需要呂不韋壓制其他派系。
呂不韋在,秦國目前就不會陷入爭權奪利之中。
嬴政對趙姬微微點頭,示意其安心后,便看向呂不韋,神情一肅,沉聲說道:“相邦何處此言,此事本就無關相邦,寡人若是降罪,豈不又違秦律?”
嬴政沉聲反駁,說完,神情恢復溫和,語重心長地道:“如今我秦國已失一內史,正需相邦來穩定朝局,咸陽更不能沒有掌治之人,相邦,眾卿可有合適人選?”
嬴政很快揭過這個話題,看向百官,問道。
趙姬見嬴政沒有繼續針對呂不韋,皺了皺眉,不再多說。
因為她相信愛子自有主張。
她不懂政治,一切交給愛子便好了,她只需要為愛子蓋章就是。
一聽要大家舉薦內史人選,所有人都來了精神。
不管是楚系還是宗室亦或其他派系或無派系的,都一下目光火熱。
內史可不是小官啊。
這是比郡守還要高一級,是秦國上卿,真正的高層,僅比相邦低而已。
更何況內史掌治京師咸陽,可以說是位高權重。
當然,也危險。
秦王眼下,如果管理不好,一切都會看在秦王眼中,因此不能出現疏漏。
比如李全便是很好的例子。
權力越大,責任越重。
但是相比權力的誘惑,危險并不算什么。
“臣以為渭陽君乃宗室之首,當能為大王肅理咸陽,讓咸陽滴水不漏。”
立即有人出列舉薦。
渭陽君是嬴政的叔父,昔日在嬴異人沒有回到咸陽的時候,他是最有希望成為太子,繼位秦王的人選。
可惜被呂不韋破壞,將嬴異人推上了太子之位,從此便對呂不韋繼位痛恨。
不過十余年來,他倒也放下了許多。
但不代表他不想要權利。
如今他雖貴為渭陽君,是宗室之首,但手中卻并無實權。
只有地位,而沒有權利。
畢竟當初他可是與嬴異人爭位,嬴異人繼位之后,自然會對他有所提防,有爵有名,卻無權,但可穩定宗室。
后來病危之時,更需要借助宗室的力量,為自己的兒子穩住王位,不至于呂不韋的權柄將來有一天真的能換秦王,因此渭陽君在秦國還是很有地位的。
“臣以為可調回王綰。”
呂不韋身后有人出列提議。
這個位置昔日本就是呂不韋一系的,自然不想失去。
而王綰昔日也是呂不韋的門客,也是呂不韋的半個學生,如今又在潁川郡輔佐郡守任職一年,也算履歷頗厚。
“臣舉薦張唐。”
“臣提議綱成君蔡澤。”
“綱成君于先王時期出使燕國,或可調回秦國,當為重用。”
很快便有不少人名被提起。
張唐昔日在昭襄王時期多次帶兵攻魏、趙,奪取大片土地,斬殺甚眾,趙人恨之入骨,曾下令能得張唐者賞百里之地。
在現今秦軍將領之中,地位僅次于蒙驁、王龁、麃公、桓齮幾人。
因此武將中不少人舉薦張唐。
資歷、功績足以。
這個時代的文武并沒有涇渭分明,武將做相邦的比比皆是,同樣相邦為主將的也比比皆是,都是文武雙全的人才。
比如昔日的犀首,從秦國底層軍卒一直封左庶長,率軍為秦國打下河西之地,作戰經驗豐富,但之后卻又佩四國相印等等。
而蔡澤出身燕國,善辯多智,昔日獻計秦昭襄王離間魏王與信陵君的關系、滅東周,封綱成君。
并且是呂不韋之前的秦國相邦。
他當初點破秦相范雎狡兔死走狗烹而使其功成身退,后被范雎推薦任秦昭襄王相,幾個月后,辭掉相位,定居秦國做小吏,后來在莊襄王二年被派到燕國為使,數月前更是說動燕王喜與秦結盟,并將太子派到秦國為質。
如今經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到而今的秦王政四朝。
功績、資歷、名望以及經驗都堪為大任。
渭陽君、張唐、蔡澤都是熱門人選。
也都有資格與能力掌治咸陽。
“大王,臣舉薦公子啟!”
突然,陽泉君跨步走出,大聲喊道。
陽泉君自知自己不受嬴政待見,而且當初失了相位,就已經沒有接觸權利核心的機會,而如今楚系全力捧的也是羋啟。
“大王,公子啟乃我秦國公主之子,體內同樣留著嬴姓之血,在咸陽出生,在咸陽長大,于莊襄王時期入朝為官,在位時勤勤懇懇,無有錯漏,而今又任諫議大夫,常伴大王左右,論能力,論地位,當得內史之職。”
此話一出,百官為之一寂。
他們突然想到,當初嬴政提拔羋啟的時候,就說過讓羋啟擔任內史之位,但被呂不韋以李全在位勤懇無有錯漏而拒絕。
如今陽泉君突然舉薦公子啟,難保背后沒有秦王的授意。
有些人已經目光小心望向嬴政。
但嬴政面色卻是沒有絲毫變化,讓想要窺探嬴政心思的眾人紛紛失望,心中暗嘆嬴政小小年紀,卻是城府深厚。
一般新王繼位,換自己信任的人擔任相邦是常見的,各國也都一向如此。
只不過嬴政繼位時太過年少,所以呂不韋一直穩居相邦之位。
而嬴政這一年來,也沒有對官員做出較大改變,讓大家都放松了警惕。
但一年的韜光養晦,嬴政終于出手了。
甚至這一刻他們都在想,這次所謂的刺殺是不是嬴政自導自演的一場戲,為的就是以一個合理的理由拿下內史之位,順便殺雞儆猴。
畢竟時機太巧合了。
天下間哪有這么巧的事情。
秦王行蹤豈會如此輕易暴露,又怎會正好有刺客出現?
這樣一想,不少人紛紛心中一凜,越想越覺得有可能。
“如果真是這樣,那王上的心機未免太深了。”
這一刻,之前紛紛出言舉薦之人一下沒了聲音。
陽泉君頗為自得的上前,繼續道:“而且不久之前,楚王有意與秦修好,公子啟乃楚王之子,若得重用,也能修繕我秦國與楚國關系,對瓦解山東五國聯盟有益。”
“所以,臣認為,公子啟再合適不過。”
陽泉君此刻一臉肅穆。
讓他國臣子、公子在其他國家為官,在這個時代很常見。
比如之前贏子楚便將綱成君蔡澤派到了燕國為臣。
以前還有他國公子在其他國家擔任了更重要的位置。
其他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
更何況羋啟不止是楚王之子,也是秦國公主之子。
眾人聽得此話,也紛紛無言。
論親緣,羋啟乃昭襄王之外孫,莊襄王姑母之子,與渭陽君也是同輩,背后有楚系支持,如今也得秦王信重。
韜光養晦一年,秦王開始重用自己信任的人,很合理。
“相邦以為呢?”
嬴政臉上露出微笑,笑看著呂不韋,輕聲問道。
而在嬴政身后的趙姬皺了皺眉,張口欲言,但最終還是沒有開口。
她素來不喜楚系之人,但是既然這是愛子的選擇,那她相信愛子一定另有盤算,所以她沒有開口,有疑惑等回到甘泉宮只有她們母子二人,她可以慢慢詳細詢問原因。
反正愛子已經給了她承諾,她在愛子心中地位最重要,為了不讓她遭遇自己與華陽太后的矛盾,愛子甚至不準備立后,以確保她在秦王宮內獨一無二的無上地位。
簡單來說,嬴政為了她不立后。
這是什么樣的愛?
因此,趙姬相信嬴政。
呂不韋抬起頭來,與嬴政對視一眼,瞬間有所明悟。
一年前,嬴政便要提拔羋啟,只不過被他否決。
當時他也沒多想,因為他并非完全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秦國。
羋啟當時的資歷確實不足。
當然,如果當時嬴政堅持的話,他也不會強硬拒絕,只不過當時嬴政沒有堅持,讓他也沒有在意。
但現在舊事重提,卻是讓呂不韋也不得不深想。
他也和其他人一樣,突然懷疑這次刺殺。
雖然他認為嬴政不會耍弄這些小手段,但是連羅網都查不出來,那么確實有可能是自導自演,因為只有如此,才會讓無孔不入的羅網都查不出絲毫訊息。
然后嬴政借此機會發難,這不止是換了一個內史這么簡單,更是在削他的臉,是對他上一次否決的回擊。
更是向朝堂上放出了一個很明顯的訊號。
心頭念轉,呂不韋胡須微顫,手心都不覺滲出一絲冷汗,聲音有些嘶啞,“老臣以為,公子啟而今可擔大任,臣也舉薦公子啟。”
“眾卿以為呢?”
嬴政看向百官,輕聲問道。
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嬴政的心思,立即紛紛附和。
“臣以為公子啟實乃當世俊杰,堪為重任。”
“公子啟早年游歷各國,有勇有謀,臣以為當能掌治咸陽。”
聽到眾人都紛紛贊同,陽泉君頓時面露得色。
朝列中的羋啟也忍不住心潮澎湃,強忍著激動,站了出來,“臣雖位卑,但既得大王信重,百官信賴,臣定當竭盡全力,治好咸陽。”
羋啟沒有絲毫推讓,推讓也是要看情況的,有時候不明王上態度,所以才會謙讓,以觀君主態度,而現在秦王態度明朗,自非推讓的時候。
因為有些機會錯過就不在。
昔日趙國毛遂更是自薦成名,有機會自然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