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之后,一個侍衛從路邊的大樹下抱來一個大紅襁褓。
這個時候呂不韋等人也疑惑走了過來。
“啟稟大王、太后,這里有個嬰兒,看樣子是被遺棄在此。”
“嬰兒,這荒郊野外怎么會有孩子?”
呂不韋眉頭微皺,捏了捏胡須,同樣一臉疑惑表情。
“明珠,去抱來讓我看看。”
趙姬立即招呼潮女妖。
很快潮女妖便將孩子抱了過來,“太后,還是個女嬰,看起來挺健康的,也不知為何遺棄。”
“在我秦國境內竟然有人遺棄嬰孩,這件事必須要查。”
呂不韋皺著眉頭,就要下令。
趙姬卻是將孩子抱了過來,本來還啼哭的嬰兒竟然逐漸安靜下來,趙姬見此一樂,“我看算了,這孩子在大王剛加冠回返的路上出現,而且到了本宮懷里竟然不哭了,看來也是一場緣分,既然他們不要了,那本宮不如帶回去,也省的寂寞。”
“這……”
呂不韋一愣,猶豫說道:“這孩子來歷不明,不好吧?”
“一個襁褓之中的嬰兒,再有來歷又如何,我看著孩子與本宮和大王有緣,甘泉宮正好無聊,帶回去先養著看吧,我諾大秦王宮,難道還養不起一個孩子?”
趙姬不耐煩地說道:“時辰不早了,今晚還要趕回咸陽,立即出發吧!”
“諾。”
見此,呂不韋也沒有再說什么。
畢竟這也只是一件小事。
后面馬車內的華陽太后聽到外面的動靜,冷哼一聲,便繼續閉目休息,顯然是懶得理會。
更何況成嬌剛死,她也無心再管這些事。
如今也只希望能將羋華扶上王后之位,如此一來,楚系在秦國的地位也就穩了,兩三代內楚系都能在秦國有一定的分量。
畢竟昔日宣太后福澤三代,哪怕昭襄王后來清楚四貴,楚系大批官員被掃出朝堂,但她還是成了王后,如果不是嬴柱死的早,楚系在秦國一定比現在更好。
但即便如此,她也指定了嬴異人為嫡子,成為了秦王,有一份香火之情,不是那么好斷的。
馬車內。
趙姬抱著嬰兒,“這小家伙看起來好像也就半年的樣子吧,真可憐,這么小就被拋棄了,不過算你運氣好,今日本宮高興,遇見了本宮。”
趙姬逗弄著懷中的嬰兒,一臉笑容。
說著,趙姬突然回過頭,問道:“政兒,你說既然這么有緣分,不如母后將她收為義女如何?”
趙姬看著嬴政突然問道。
嬴政目光微閃,“此事還是等過段日子再說吧。”
“也好,那就等回到咸陽再議。”
趙姬也沒有逼迫,繼續逗弄懷中的嬰兒,“明珠你看看,這小家伙是不是很可愛。”
“確實可愛。”
潮女妖立即說道。
“看到這小家伙,就讓我想起了政兒小時候。”
趙姬搖了搖頭,似是充滿感慨。
秦王政四年元月。
章臺宮。
嬴政以及百官回到咸陽第三天,在章臺宮上大朝會。
恢弘、肅穆的宮殿內,百官云集。
嬴政身著肅穆玄袍,腰跨王劍,頭戴九旒冕,跪坐在王臺之上。
威嚴而肅穆。
這是嬴政加冠后,第一場朝會。
呂不韋、羋啟、羋顛、尉繚、姚賈、李斯、蒙驁、王龁、蒙武、王翦等人全部在列。
“臣等拜見大王,大王萬年!”
下一刻,殿內傳來洪亮的聲響,百官躬身參拜,高聲大喝。
“眾卿平身。”
嬴政微微抬手虛扶,隨即環顧一周,再次開口,“寡人既以加冠,那么秦國制度也該變一變了。”
“這……”
“變?”
“要變什么?”
嬴政一開口,便是一道驚雷,頓時滿堂嘩然,百官紛紛交頭接耳。
“不知大王的意思是?”
呂不韋目光閃爍幾下,站出問道。
頓時所有人都看向嬴政,有忐忑、有驚疑、有不安,也有人喜悅。
比如李斯等人。
“我秦國如今一直在開疆擴土,更要掃滅山東諸國一統天下,現在朝中官吏劃分混亂,顯然無法輔佐寡人治理這天下,因此,這第一變,就是朝中官吏職責之變。”
嬴政也不浪費時間,直接說出用意。
一時間有人喜有人憂。
嬴政的意思已經很清楚,那就是重新劃分地位、職責,這注定有些人要是去一些,有些人要上位。
“不知大王準備如何變?”
渭陽君也忍不住開口說道,目中露出幾分期待,畢竟他現在雖被封為君,更掌管宗室,但是終究沒有參與實際政務或者為通管兵馬等實權。
因此他一直希望擁有更多權利,而不想在咸陽荒廢時間度日。
“李斯。”
嬴政看了眼下方人群中的李斯,喝道。
回到咸陽第二天,他便與李斯、韓信等人經過了商議。
“臣在。”
李斯從人群之中走了出來,見禮之后,便一臉嚴肅的轉過身,面對百官,“秦王詔:今秦改制,王之下,以三公為首,九卿次之。”
“三公列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上承秦王詔命,下統百官,總攬政務,掌管下屬各郡。”
李斯手持詔書,朗聲喊道。
此話一出,頓時眾人議論紛紛,不少人更是看向呂不韋。
畢竟呂不韋現在就是相邦,這個位置毫無疑問依舊會是呂不韋。
呂不韋聽完之后,面色不變,但心下卻是一沉。
畢竟他之前是相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現在顯然多了兩個平起平坐之人。
而這件事,他事前并不知曉。
不過呂不韋并未感到意外,只是沒想到會這么快,畢竟秦王加冠親政,必然會提拔自己的心腹。
他只是沒想到,嬴政只是多添了兩個位置。
李斯則并未理會,繼續開口:“太尉,秩祿萬石,金印紫綬,掌全國軍政大事,不掌兵權。”
掌軍事而并不掌兵權,顯然只能出謀劃策,排兵布將,兵權依舊只有秦王能夠調動。
“御史大夫,品秩二千石,位上卿,銀印青綬,掌監察百官,為左丞相,下屬御史丞,為大夫之副;御史中丞,掌章臺秘書。”
“九卿,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列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
“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
“郎中令,掌殿中議論、賓贊、受奏事、宮廷宿衛之事;屬官有:大夫、謁者、郎官、仆射。”
“廷尉,最高司法官,匯總全國斷獄數,主管詔獄和修訂律令的有關事宜,屬官有廷尉丞,左、右二監……”
“內史,掌治京師咸陽,得參與朝政,位同九卿,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中尉,掌京師治安、兼管防火,位同九卿,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各郡設:郡守、郡丞、郡尉、郡監御史。”
“郡守,掌治一郡政務,可任免縣令、縣長以下官吏,銀印青綬、秩二千石。”
“郡尉,直轄于朝廷,掌郡駐軍,主管治安、偵緝盜賊,銀印青綬、秩比二千石。”
“郡丞,郡次席,輔佐郡守綜理郡政,銅印黑綬、秩六百石。”
“監御史,隸屬御史中丞,負責監察郡守與其他官員,銅印黑綬、秩六百石。”
念完之后,李斯收好詔書,站了回去。
殿內先是一寂,許久之后,便有人稱頌。
隨后其他人也紛紛開口。
“大王圣明。”
如此一來,秦國官吏增多,給了更多人上位的機會與位置,同時將過多過重的權利從少數人的身上卸下,避免此前呂不韋那樣權利過重的人出現。
尤其軍、政、吏一分,又有了同級官員的監察,那么除了王以外,無人能夠再集權。
“既然眾卿并無意見,那么現在便重新安排眾卿新職。”
“趙高。”
嬴政微微點頭,對王臺之下左側站著的少年喊道。
趙高也立即出列,取出早已備好的詔書。
這一刻,眾人屏息以待。
所有人目中既有忐忑,又有期待。
“秦王詔:授文信侯呂不韋為丞相,秩祿萬石,金印紫綬。”
趙高大聲喊話同時,一側有寺人端著托盤走了出來,將新的印璽以及紫色絲帶奉上。
“臣呂不韋叩謝大王!”
呂不韋站了出來,雙手接過,大聲喊道。
“秦王詔:封羋啟為昌平君,任御史大夫,位上卿,品秩二千石,銀印青綬,為左丞相。”
“啟叩謝大王。”
聽得此話,羋啟頓時目露激動,站了出來大聲拜謝。
聽得羋啟新職,眾人無不露出羨慕之色。
因為羋啟現在一躍成為了與呂不韋同級之人。
秦王之下,權勢最大的三人之一,一個左相足以表明其位置之高,尤其御史大夫還負責監察百官,是秦王的眼睛。無人敢得罪,更遑論其妹還是秦王的嬪妃,如今秦王如此重用羋啟,說明其妹必是在宮中得寵。
“秦王詔:尉繚沿襲國尉,品秩二千石,銀印青綬。”
“臣拜謝大王。”
尉繚處變不驚,接過印璽與綬帶。
對于這個接過,他并沒有多少遺憾。
畢竟太尉一職,掌管秦國所有軍政大權,以秦王性格,自是不可能輕易任命。
尤其他現在的功勞還不足夠。
即便任命也會人心不服。
“秦王詔,任渭陽君為宗正、兼任治粟內史,蔡澤為內史,王賁為郎中令,桓齮為衛尉,姚賈為廷尉,品秩二千石,銀印青綬。”
“臣等叩謝大王。”
聽完任命,渭陽君自是有些遺憾,。
不過很快趙高便繼續念,將一些宗室之中可堪造就的人安排在了內史以及中尉的附屬官,包括專掌召撫西南諸夷典屬國一職,或者諸爵的封贈及賓客祭祀饗食等事主爵中尉,除此以外,一些楚系的人以及從底層選拔出來的人則被安排在了治粟內史官邸之中,與宗室的人形成制約。
也算表達了秦王對宗室的任用,不讓宗室寒心。
“秦王詔:羋顛救駕有功,封昌文君,任御史丞。”
“臣叩謝大王。”
羋顛頓時一臉激動上前。
楚系之人也紛紛展露笑顏。
不過這一點雖然很多人羨慕,卻也說不上什么,因為羋顛確實救駕有功,這一點無可否認。
而御史丞則是御史大夫的兩大副手之一,輔佐御史大夫。
“任潁川郡守王綰為御史中丞,秩千石。”
趙高再次開口。
月前才調回咸陽的王綰立即出列拜謝。
看起來他從位比九卿,品秩二千石,銀印青綬的一郡之守,現在要下將了一個層次。
但這可是中樞,中樞官員即便同級但實際上也比地方官高一級,從地方到了中樞,就代表著未來可期,將得重用。
因此王綰很激動。
尤其御史中丞因為統領侍御史和諸郡監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糾彈百官,權力尤重。
之前只能管理一郡,現在卻能命令整個秦國所有的監御史按章糾彈百官。
羋啟也瞇眼看了一眼王綰。
王綰出身相府,可以說是呂不韋的門客以及半個弟子,而御史中丞這樣重的職位交給他,也是制衡羋啟以及楚系的手筆。
有了王綰,楚系自然也難以將整個御史府成為自己的私有。
這一點,羋啟等人顯然也看了出來。
“秦王詔:任楊端和為中尉,品秩二千石;馮去疾任謁者,李斯任仆射,李信、蒙恬為中郎,秩六百石。”
“臣等叩謝大王!大王萬年!”
隨著趙高將詔書收起,頓時所有人齊聲恭賀。
李斯也神情如常,雖然他現在沒有位列九卿,但是仆射是郎中令一署的副長官,再升一級,便是九卿,因此他并不著急,更何論令不在,則仆射奏下其事。
而如今的郎中令雖是王賁,但王賁大多時間都在軍營,將來更會帶兵出征,自是不可能留在咸陽,那他這個仆射與郎中令也并無差別。
至于馮去疾則是嬴政從眾多郎官之中挑選而出的,也頗有能力。
隨后又議論了一些事情,這才下朝。
一路上議論不絕。
畢竟一下朝中多了這么多改變,他們也都需要回去好好思忖,適應新的職位與職責。
秦史載:秦王政四年元月,秦王加冠,帶劍,初置三公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