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科長贊同說:“我同意你的觀點!可以排除一隊隊長與隊員。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兩個人值得懷疑。原來的行動科科長,和原來的行動科一組組長。”
這兩個人,一個被貶到了西安站吹黃沙風了。一個被撤職,被關在號子中。
處長說:“當初,我也懷疑到了這兩個人,并對他們進行了調查。但是,在這段關鍵的時間內,他們倆人,都沒有離開軍情處,也沒有向外打電話的記錄。”
這話說的,如果他們有問題的話,外出或打電話,便會讓他們露出尾巴來。
周云閉上眼睛想了想,然后睜開眼睛說:“他們本身肯定不會親自打電話通知。那樣,就容易暴露。如果我是他們的話,那么我就會找一個可以外出的人,請他將消息通知出去。”
情報科科長點著材料說:“他們都是情報處的老員工了,人情世故多,讓人幫忙,或者他們發展的人去送信,都能辦到事。處座,這上面記載了那天晚上九點后到十二點前,離開軍情處,去往外面的人有問題嗎?”
處長擺擺手:“沒有人承認給人送信,也沒有人承認自發送信。他們互相作證,互證清潔。我們查了,查不出問題來。”
周云拿起材料,仔細地看了起來。
那材料上記載,這段時間,出去了六個人。但是,這六個人中,有三個人一伙的是出去吃宵夜。那兩個人一伙的,是去執行任務,剩下的那個人,也有人證明,一出門便被人接走了。接走她的人,是軍委會的一個副處長。
周云說:“這個單獨外出的人,可以劃掉。”
情報科長:“為什么將她排斥在懷疑人之外。”
周云解釋道:“因為她是電訊科的組長。而這個案子,最先就是她們小組監聽的。如果她有問題,那么,日特應該早就走了。而不是等到三月初九才逃。”
情報科長一想,回過神來,點點頭:“不錯!她不是報信人。可是,材料上寫著,其余的人,也都沒有單獨行動。但是,我總感覺到,報信的人中,就是他們。只有他們在外,有聯系第三者的機會。”
處長一揮手:“按照我們的分析,線路現在集中到了這五個人的身上。”
周云提醒道:“那兩個執行任務的人,是情報科的人。他們執行的是情報科的任務。行動科的兩個嫌疑人沒有權利安排他們出任務。”
張恒接過話來:“不錯!那兩個人是我情報科的人。執行的也是情報科的任務。有一點你不是很清楚,那就是在你進入軍情處之前,那兩人是行動科的人。因為上一次行動,我們損失了不少人手,處座命令從行動科中調了五個人給我們。那兩人就是五分之二。”
周云又瞇起了眼睛,事情有意思了。
“張科長,那兩個人出任務,是臨時通知的嗎?”
張恒對這比較熟悉:“那個任務是我主抓的,人也是我讓派遣的。但是,提前五個小時通知了他們。”
提前五個小時,也就是說,嫌疑人知道情報科有這個外出任務。當他知道了對日特的行動時間,便利用這兩個人能出去的機會,讓他或他將情報通知出去了!
周云的腦中,出現了這樣的分析。
至于說他們證明對方沒有問題?周云不相信。如果兩人都有問題,那么互證就是放狼去放羊。如果他們之間關系很好,不愿出賣朋友,那么,互證也是假話。
同時,這兩人去執行任務,沒有在監視中。
周云在心中,將這兩個人的名字,打上了黑記號。
就在周云思考的時候,處長驚醒了他。
周云害怕處長認為自己走神,便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處長滿意地點頭:“分析的有道理。這樣,這兩個人,我允許你給他們上手段。”
“是!”
允許上手段就好了,只要他們有問題,總會露出馬腳的。
“處座,那另外的三個人呢?”周云問。
另外的三個人,情報科有一個,后勤科有一個,機要室也有一個。這些人都是有根基的人。
處長想了想說:“也給他們上手段。”
張恒馬上表態:“周隊長你放開手去做。我支持你。那個情報科的人,與我沒什么關系。”
聽了張恒表態,周云放下心:“謝謝張科長!”
回到了一隊辦公室,周云將王勇與方言喊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你們二人,各帶一個小分隊,給我盯死這五個人。”
說完,周云將名單拍在桌上。
王勇看了看名單,便知道了目標是誰。大家都在軍情處上班,一個鍋內吃飯,相互都認識。
“隊長,人手不夠啊!”
周云丟了兩支煙給二人:“怎么不夠?”
方言說:“一個小分隊才十二個人,兩個小分隊共二十四個人,二十四個人去盯五個人,平均五個人盯一個人。這是二十四小時長盯的,而且目標外出的話,盯梢的人必須在三個以上,否則容易被他發現。”
方言說的在理,主要是,目標人是熟人,不好盯,容易暴露。你想想,在街上,前五分鐘發現同隊的人,后五分鐘,又發現了同隊的人,就是傻瓜,也知道有問題。何況目標人是特工,他們馬上就知道,處里在查他們。
也許是這個原因,原來查他們的人,結果是什么都沒有查到,草草收案。
必須吸取前事的教訓,不能讓自己人去查了。
想通的周云對王勇說:“你帶一個分隊,去那個日特原來居住的地方,進行調查,查一查他的社會關系。還有案發的前三個小時,日特是否出去過?是否接過電話?是否打出過電話?”
“是!”
王勇離開了周云的辦公室,馬上帶著十幾個人,離開了軍情處。
周云轉身對方言說:“你去平民餐館一趟,查一查,在日特案出來后,餐館的人員是否有請假或者離職的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