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之亂持續五千余載方得以平息,最后由五代掌門第六徒崔宥接下掌門之位。
內亂中,崔宥擁護的是欽定掌門,第三徒戚若懷,但后來戚若懷身死,臨終之際將掌門托付于師弟,他才得以最終即位,平復九仙之亂。
論建樹,六代掌門自不能前代相比,但他胸懷寬廣,平亂后并不曾重罰其余三支的擁護之人,只將主謀或囚或殺,余下弟子見掌門已定,亦不曾再生出反心,后崔宥即將飛升,繼又把掌門之位傳于二弟子封時竟,為第七代掌舵執旗之人。
但封時竟初時并不肯承這掌門大位,崔宥飛升后,才由大師姐溫隋代了此職。
而溫隋在位不久后,有驚世浩劫降臨三千世界,為渡此劫難,她與另幾位道法圓滿的仙人選擇棄劫毀道,轉為散仙之身。因散仙受雷劫所困,行事多有不便,這七代掌門的位置,最終便還是回到了封時竟的手中。
迄今,他已在位萬年有余,門中大小事宜盡皆交由首徒秦仙人處理,本尊已是多年未曾出現在宗門過了。
趙莼從前便對此多有疑惑,作為一宗掌門,卻常年云游在外,此在大小宗門內并不多見。
如今想來,倒怕是與寰垣有幾分關系。
果不其然,在沉默之后,封時竟又再度開口道:“六代掌門自知曉寰垣一事后,便有心要到界外虛空一探,怎奈九仙之亂余孽眾多,更因這一場變故,使萬族蠢蠢欲動,不肯再拜服昭衍之下,且東海諸國并靜山鬼蜮也有異動之相,六代掌門無力脫身,我便以云游之名,入界外虛空探查寰垣蹤跡。
“只是寰垣狡兔三窟,界外虛空又無限廣大,直至六代掌門飛升而去,我都不曾尋到寰垣究竟藏身何處。”
封時竟的雙眼黑而清亮,含笑道:“我自不肯就此放棄,這些年來也一直在外找尋,終是在重霄界外發現了些許異狀,這才叫寰垣顯形。”
“可如今又叫他逃了去。”趙莼微微皺眉。
“這倒無妨,”封時竟拂塵一甩,端的是幾分灑脫姿態,“那古榕盜取界源修行,早就和三千世界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寰垣將其半截樹身取走,自然便與此界有了因果,往后就算他再有法子藏身,卻也不會像從前那般,完全無從找起了!”
不知怎的,在聽聞這話后,趙莼心中不由一松,一名藏于暗處的敵人,總歸是要先將其找到,才能借以防范。
但以她的神識,卻難以觀見封時竟眼底留有的沉凝。
奪界中之物,就要沾一界因果,更何況是那根扎界源的古榕,寰垣既知此事會暴露自己,卻仍然敢于冒險施為,便極有可能是兩種情況,一是他自有藏匿之法,根本無懼這因果聯系,二則是他氣候已成,此后再無藏蹤匿跡的必要。
兩者取其一,自然是后者更為棘手。
封時竟雙眼微瞇,倒覺得前者可能性更大,畢竟寰垣與他對峙時,目光尚還有幾分閃爍,可見并未到氣候大成,敢與三千世界直面相對的時候。
只是成或不成,他都得早做準備,這寰垣一事,終該放給正道十宗聽聽了。
趙莼雖為太衍九玄一脈,但終歸是道行尚淺,境界不足,連她師尊亥清都未觸及到執棋者的層次,封時竟便更不會把事情掰碎了講給她聽。
又是一陣沉默后,聽趙莼拱手問道:“啟稟掌門仙人,弟子聽古榕大妖言過,那天官曾取她道行所凝的果實,祭煉為可以吞噬他人生機的奇物,魔劫中,我方修士亦深受此物之害,便不知此物究竟是個什么,還請掌門仙人能為弟子解惑。”
封時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應道:“你說的是封神符詔吧!
“先時曾說過,寰垣乃是天地間最后一尊先天神明,若獨他一人,自不敢螳臂當車,懷那爭奪天運,復辟神道的癡想。而要想成事,敕封后天神明壯大勢力,就是他最簡單,最直接的選擇。但天地已改,寰垣與這三千世界又早無聯系,自然無法像從前那般,隨手以神力降下符詔,敕封后天神明。
“且封神并非易事,就算是上古時的先天神明,要想敕封天官,也必須兩法擇其一,一是借托山川河海,以地封神,二是找尋到極盛的陰陽二氣,以靈封神。前者既已不可為,寰垣便只剩下以靈封神這一個辦法。而陰陽二氣化生萬物,其實就是天地間的生機,唯有極盛極強極多的生機,方能達到凝結符詔的層次。”
大千世界有群仙眾妖坐鎮,寰垣自不敢肖想其中。下界雖沒有仙人,但生機卻遠比不得大千世界強盛,重霄一中千世界,卻在機緣巧合之下,誕生了古榕這一法力層次觸及仙人的大妖,寰垣見之自然是心生覬覦。
趙莼暗暗點頭,心中忖道,若被寰垣取到了古榕去,就可憑借古榕的果實,源源不斷敕封后天神明,這對三千世界而言,可謂是有天大的害處,好在有掌門仙人出手,將古榕大妖生機斷去,寰垣拿到手的便只是法身死物,縱能汲取其中生機敕封天官,卻也遲早有用盡的那一日。
“寰垣以古榕果實為根本,吞噬生機以煉成符詔,這是作敕封之用,意在壯大自身。但如今人族勢大,要想徹底顛覆三千世界,光從外邊來殺卻是殺不盡殺不死的,唯有從里頭殺起,自殺自滅才能絕其根本!”
封時竟的眼神如刀如劍,銳得像刃鋒,又冷得似寒霜。
趙莼心中顫動起來,一個從前見過,倒未曾聯想到神道之上的東西忽然浮現而出!
魔種!
以此物誘修士墮魔,使正邪兩道相爭不盡,使人族真正自殺自滅,這才是亂根之源!
“此事雖無法與你多言,卻也可告訴你知曉,萬年前那場驚世浩劫,雖非由寰垣而起,但卻終究被他趁虛而入,在天地間散布了諸多魔種,那物寄于修士肉身,可催動貪嗔癡欲,防不勝防,難以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