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三百一十八章 朱元璋是不怕累的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作者:青史盡成灰  書名:大明第一臣  更新時間:2022-03-03
 
“大哥,大哥……你幫我個忙怎么樣?”朱英急切跟張希孟哀求。

張希孟頭也不抬,懶懶道:“你保證過考試要過的,現在過不去,求我也沒用……要不,你再來一次吧?”

朱英急了,啪的一拍桌子,屁股一躍,竟然坐上了桌子,氣咻咻道:“大哥,你不能瞧不起人,我考試過了的!”

“過了?”

這下子把張希孟驚到了,他連忙放下手里的筆,從朱英手里接過試卷,仔仔細細看了一遍……確實,這小子比以前進步很大,可以是天壤之別,著實令人欣慰。

“總算不是一塊朽木,但你的排名不才第七嗎?你承諾的第一呢?你當我是傻子嗎?”

朱英連忙賠笑,“大哥,這個只是筆試成績,我們是武,還有另外的考核。”

張希孟微微皺眉,他總算想起來了,朱英早些時候,是去的普通堂,后來升入了武,而且還是老朱遞了條子的,不然以這小子的程度,還真有點麻煩。

“能從倒數變成正數,算你得不錯。但是就憑這點本事,想要通過考核,拿到第一名,怕是不容易吧?”

朱英低著頭,頓了頓,這才道:“大哥,我們武畢業的考核,有一大半都是沙場項目,有弓馬騎射,還有指揮兵馬,演練互相攻伐,這些項目,我的優勢巨大,保證能拿第一的。我本來是想請干爹過去,可他現在這么忙,不光是他,干娘也很忙……整個吳國,好像就你沒事干……對了,大哥,你這么閑,對得起我干爹的俸祿嗎?你現在年俸可是有二百石,另外還有五百貫寶鈔,還有配屬的馬車,車夫,廚師,護衛……大哥,你現在可比以前的日子還要舒服啊!”

張希孟皺著眉頭,越聽越不對勁兒,“你個兔崽子,我的俸祿我都不知道,你怎么這么清楚?”

一句話,把朱英問得瞠目結舌,“那個大哥,我干娘找我,讓我去陪朱標玩,失陪……”

你給我站住,張希孟一把揪住了朱英的衣領子。

“小兔崽子,我今天非要和你算算總賬不可。誰也救不了你,我的!”

張希孟把朱英按在桌子上,儼然囚犯,他還順手抄起了一支木尺,準備給這小子好好上上家法……老子辛苦了這么多年,總不能白干活吧!

從朱英的嘴里,張希孟才大致弄清楚,最新的俸祿是怎么發的。

張希孟這個位置很好玩,別人忙得時候,他反而很清閑,就比如他跟李善長談好,整個方略確定下來,李善長擬定細節,然后上報朱元璋,老朱決定立刻執行。

整個過程,張希孟只要大致了解一下就行了,能不能符合預期,那要等待真正落實之后的反饋。

所以在至正十七年的最后兩個月,吳國上下都在忙碌……李善長在那里整理各種緊要政務,一條一條,寫在竹牌上面,懸掛于中書省。

隨后李善長就在聯絡各部,向朱元璋介紹情況。

比如河工,要修堤壩……首先都察院要派人去探查情況,回來交給中書省,中書省了解情況之后,確定急需要維護的河道。

接下來李善長就把工部、戶部,全都找來,然后去面見老朱,他們君臣幾個湊在一起,反復討論,最后確定方案,再以旨意形式下發,要求地方全力配合,如果人手不夠用,還要調動兵卒將士,預算不夠,也要追加,這些全都必須上奏朱元璋,由老朱定奪。

情況顯而易見,朱元璋成了整個吳國,最忙碌的那個……在老朱面前,擺著至少有十幾項緊急政務。

新占領土地的均田問題,針對豪強的清理問題,吏治問題,科舉問題,教育問題,官職安排,府庫錢糧,賑濟災民……除此之外,還有軍務,監察,對外等等事項……每一個老朱都要親力親為。

通常情況下,都是他帶著李善長,幾位尚書或者將領,一起處理。

包括朱升,賈魯,都被叫過去了。

這兩位年紀都不小了,賈魯還時常有病,可即便如此,也不能幸免,只能咬牙撐著。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是真的會罵人的。

一旦一項政務推不下去,老朱就會把相關人員都叫過去,哪怕胡子一把,他也毫不留情。而且朱元璋有著恐怖的習能力,不管是什么事情,他聽幾次下來,就能把握大概,哪里推不動,是誰私心作祟,是誰陽奉陰違,老朱一清二楚。

別跟咱講什么斯文體面,你們敢不聽話,眼下咱還只是罵,回頭咱懶得罵了,就是你們人頭落地的時候。

老朱非常享受現在的狀態,踏實,充實……每天盯著各項政務,由于全程參與,老朱心里有數,一目了然。

對群臣的斥責,也是擲地有聲,入情入理入魂。

隔三差五,他還能抽出點時間,去軍中查看情況,跟著徐達他們騎騎馬,射射箭……晚上有空還要讀書,或者去陪陪夫人。

甚至還有空練練書法,臨摹碑帖,偶爾還賦詩一首……就這時間管理能力,張希孟是甘拜下風,五體投地。

看著大家伙忙碌,張希孟也很想摻和一下,幫著他們分擔一點。

但是每次張希孟興匆匆前去,眾人只是表面客氣,隨即就把他扔在了一邊,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別看他們忙碌欲死,被老朱罵得狗血淋頭,但是真正有人要幫著他們分擔,這幫家伙反而不愿意了。

無他,這都是實實在在的權力,誰也不舍得放棄任何一點!

尤其是不能讓張希孟摻和,不然他插手進來,咱們就都成了擺設了。

張希孟看了幾次,他也明白過來,別看這幫東西表面叫苦,可一個個心里都樂開了花。

朱元璋深度參與朝政,把控每一項大政推行……這就讓任何事情,阻力都降到了最小。

吳王和重臣的看法,一旦統一了,下面人反對也沒用了。

而且老朱手上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底層的百姓,伴隨著均田的深入,朱元璋在民間的威望與日俱增。

實際上由于田契上印著吳王大印,最底層的百姓,只認吳王。包括張希孟在內,他的名望也只限于讀書人中間。

普通百姓對張希孟的認知,也就是吳王手下那個很有本事的大臣,僅此而已。

張希孟自己也挺滿意這個定位的,功高震主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對于如今的局面,他心里也有數……試問成為宰相,尚書一級的重臣,又恰逢這個時候,誰不想名垂青史,彪炳史冊?

過去大家伙不這么想,那是做事太難了,面對層層阻力,根本執行不下去。與其得罪所有人,身首異處,不如老老實實享受金錢美色,快快樂樂生活。

可是隨著上下打通,做事變得容易起來,自然而然,就有了更高的追求。

就拿俸祿來,經過了一番討論,終于有了確定方案。

首先俸祿還是分為兩種,一個是糧食,一個是寶鈔。

但是原來正一品的千石年俸,變成了三百石,然后依次下降,到九品官,能拿到年俸七十石,基本沒有變化,而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沒有品級的,只要是衙門的正式書吏,衙役,最低年俸也是四十石,熬到五年以上,都能拿到五十石。

在祿米之外,就是寶鈔,這個寶鈔也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針對各地物價情況,發下來的補貼。

其中在京城,三品以上,能拿到二百貫。如果是縣城,普通小吏,一年也能拿到二十貫。而另外一部分,則是歷加成。

還是拿張希孟做例子,他現在是吳王右相,按理可以拿到二百六十石年俸,但是他需要繳納一筆所得稅……這筆所得稅可以用祿米抵扣,也可以用寶鈔繳納。由于張希孟府上沒幾個人,也不用存那么多糧食,就用糧食抵扣。

所以他到手是二百石祿米,由于身在應天,又是三品以上,拿夠二百貫寶鈔補貼,再有,他雖然沒考過科舉,但是眼下誰還敢否定張希孟的問啊?

人家就是當世夫子,重新解釋綱常,剖斷歷史的男人……自然歷加成拿滿,又是一百貫。

這就是張希孟俸祿的構成,此外還有包括房舍,衣料,護衛……另外如果他成親了,有了孩子,入方面,也會有妥當的安排,反正不用為了生活操心。

這一套弄下來,公布出去之后,官員們再也沒人敢鬧事了……像張希孟這種,差不多站在文官頂點,他拿到的東西,也就差不多是十個三口之家,一年的收入。

看起來依舊不少,但是這個程度,別跟大宋比了,就算跟任何一個朝代相比,都算不上多高。

但是相比之下,最低的衙役,一年也有四十石祿米,二十貫補貼,差不多相當于兩個農夫的收入,也在可以接受范圍。

新的俸祿安排,差不多就是壓低了紅袍官員的收入,保證了底層小吏的生活,又考慮了民生物價。

這種結果拿出來,誰能明著反對?誰又敢呢?

除非你站出來,我們士大夫,要比窮鬼多掙一萬倍?這點錢還不夠養一只鳥呢!這個話的陶安已經會老家哭去了。

誰想陪著他,好走,沒人攔著!

當一項法令,能得到大多數人認可的時候,就注定會超越一朝一代,就類似編戶齊民,兩稅法這種,哪怕改朝換代,也會被后世繼承延續,發揚光大。

誰的名字,一旦和這種法令綁在一起,那注定是要名垂青史的。

比如主導通過俸祿計劃的吏部尚書楊元杲,走路都有風聲,成就感都爆了……誰不想成為下一個楊元杲?

誰又愿意把手邊的政務,讓給張希孟呢?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