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六百七十六章 教育立法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作者:青史盡成灰  書名:大明第一臣  更新時間:2022-07-02
 
公主領兵

貌似的確不行,但是干點別的事情,能不能行譬如說經商,做生意,考科舉,入朝為官

朱元璋的腦子也不笨,實際上很早張希孟提倡男女一致,鼓勵女子出來讀書做事,哪怕科舉當官,也是理所當然

江楠就是第一個女官,而且還身居高位。

但這事始終有個問題,那就是皇家的金枝玉葉,能不能比照普通人

如果不行,那就要留在宮里,安排專人,教她們女四書一類的東西,

教導的效果如何,一場測試,也就不用多說了,

其實不只是算學,哪怕是琴棋書畫這類的東西,她們也比不上張腐寧……就比如說張希孟,他向來不填詞不寫詩,但是就有人傳言,張相填詞也是一絕,有一句“換了人間”,大氣磅碰,頗有圣賢氣象,乾坤在握,

很顯然,張希孟是不愿意顯示,卻不意味著他不會。

同樣的道理,放在張庶寧身上,也是成立的。

孩子們全面落后,這讓朱元璋很郁悶。

他一生要強,卻栽在了下一代上,實在是丟面子。

不過張希孟也把問題指出來了,現在的教學模式已經大大不同。不存在幾個名師,閉門造車,拼命灌輸,就能教好一個學生。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必須將一些優秀的孩子集中在一起,互相比較,互相競爭,舉一反三,你爭我奪,這才有拔得頭籌的機會。

就像張腐寧這么厲害的,也沒法穩穩當當,排在前面。

教育這個東西,從來不是單純的投入就行的,不然那些富人子弟,豈不是永遠高人一等了!

朱元璋在沉吟之后,突然道:“妹子,你說咱們閩女,去和外面的人,一起讀書,能行嗎萬一有人碰了她們,或者出了些不愉快的事情,該怎么收拾"

馬皇后微微一怔,她倒是開明,可事關皇家臉面,她也不知道要怎么辦才好!

正在這時候,張希孟道:“陛下,皇后娘娘,其實這事也不難,只需要專門成立一個女子學堂就是了,只不過這個女子學堂,最好能兼容并收,不要只是局限于皇家和貴青,最好能把她們的成績和外面進行對比,采取聯考模式,另外呢,如果能讓學生住校,嚴格管理,培養自立自強的能力,那是最好不過了。"

張希孟說完,那幾個年長的公主,已經瞪圓了眼睛,怒視著張希孟!

好你個奸臣,竟敢陷害我們!

我們可是金枝玉葉,你這么干,是想干什么

朱棣掃了一眼這些姐妹,他竟然莫名感到爽快!

不愧是先生,這招真是太厲害了。

憑什么我們皇子要去武學,要辛苦讀書,玩命訓練憑什么公主就在皇宮里面,風吹不著,雨淋不著!

沒有道理啊!

不管是從男女來說,也不管是從皇家和百姓的角度來看……讓公主走向民間,接受想同的教育,理所當然。

而且張腐寧不是去了濟民學堂大半年嗎!

也就是說,張先生已經早早走了這一步,做出了表率,現在就等著皇家跟上去!

一句話,跟還是不跟

你要是不跟,就是比不上!你朱元璋還敢垂涎張家的孩子做夢去吧!

而且這里面還有一層,假如其他勛貴文臣,全都跟張希孟學,把子女安排進學堂,提升本事。

學出來之后,他們自然而然,就是一個圈子

如果皇家子弟不能融入這個圈子,也就意味著,在未來,皇室會被排除在外,

朱元璋坐了整整一夜,在他的面前,放著幾張考卷,老朱就這么死死叮著,甚至連馬皇后都給打發走了。

朱元建需要仔細思量這件事情,從皇家的利益上,好好權衡,到底要怎么辦才好

而相應的,張希孟一手抱著張承天,一手牽著張庶寧,心滿意足,返回了家里,

在他們的屁股后面,還跟著一條尾巴

沒錯,正是蒸王朱棣,他跟著過來了。

“那個張先生,我,我手藝好,我烤孔雀,我給伱們當廚子。"

張希孟笑了,"既然如此,那就辛苦蒸王了。"

朱棣連忙道:“不辛苦,不辛苦!"

這家伙賊兮兮的,還真給張家父子當起了廚師,他小心翼翼烤著,不時刷點小料,動作很嫻熟,

然后朱棣就隨口問道:“腐寧,你說在你們學堂,除了那個胡儼的學生,還有誰很厲害"

張腐寧道:“要說厲害的,自然是不少,有個比我高三年級的,叫方孝孺,他的文章做得老到,于經營一道,頗有心得,學堂山長讓他當著同學的面,讀過自己的文章,再有我們有個老師,叫齊泰,還有一位先生叫練子寧……他們,他們都宣稱是父親的門下,精通張氏之學。"

說到這里,張腐寧很認真看了看張希孟,“我不覺得他們講的是張氏之學,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張氏之學……父親能不能指點"

張希孟悶頭晴著孔雀翅膀,相比起張氏之學,他更關心齊泰,練子寧這些名字……難道這幫靖難反派,這么看就登場了

不過算算時間,也沒有什么不對的,

朱棣都十歲了,那幫人或是比朱棣大,或是年紀相仿,此刻都在學堂,或是當老師,或許當學生,也說得過去……這是現在這幫人都圍攏在兒子身邊,跟他似有若無地存在聯系,著實讓人有點感嘆。

“我是寫了很多文章,也說了很多話,但還是缺少規范,也沒有系統梳理……過些時候,我會去……”張希孟頓住,并沒有說去濟民學堂講課的計劃。

“等我梳理之后,或許就有了。"

張庶寧沒有多問,但他可以確定,那倆貨算不得自己的師兄,

要說起學堂的能人,張腐寧又想起一個人,這家伙似乎比張腐寧還小了一歲,但是他五歲上蒙學,一年半之后,就提前升入小學,進了小學之后,這位每次考試,全都是第一名,沒有失手過!

在濟民學堂的測試里面,他也就是在騎射這些課程上,不如張庶寧,其他考試項目,張庶寧總是比人家差那么一點點。

這人叫許觀!

“父親,我那個鄰居叫羅士奇,其實他叫楊士奇……我聽人說,這個許觀也是,他的真名應該是黃觀……你說怎么有這么多不得不改名的孩子啊

張希孟微微一怔,隨即笑道:“戰亂年間,天下剛剛太平,有些家庭破碎了,需要重新組合,改名不是什么奇怪的。

張希孟嘴上解釋,可是心里頭卻已經翻江倒海了!

本姓黃,又改叫許觀的,如果不出意外,那就是大明朝無與倫比的考試吉祥物六首黃觀啊!

科舉考試,連續考中解元、會元、狀元,這叫連中三元,簡直是文曲星下凡。

不過在三元之上,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考秀才之前的三次小考,也都是第一名

合在一起,就是六首!

也就是說,從參加考試開始,人家就一路過關斬將,從來都是第一,一直打通關

科舉有多難,自不必說,而且考文章經義,主觀性很大。一場考試拿個頭名,已經是很難了,能場場第一,一直殺穿股試,根本不是什么文曲星下凡,簡直就是考神降世,而且還得到了玉阜大帝,三清四御,所有神仙的祝福保佑

按照概率講,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概率又告訴我們,不管多難,只要存在可能,大約就會有神人,達成目標

縱觀整個大明朝,黃觀就是這么個神仙存在。

所以當兒子說考不過黃觀的時候,張希孟感覺到的不是生氣,而是驚喜

孩子啊,你能把這位神仙當成目標,你爹的老臉上,就已經紅光閃爍了。你真是太給你爹長臉了!

至于老朱家的孩子,簡直就是井底之蛙了

還以為得到了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外面神仙遍地。明初的江西,就是最卷的地方,人才輩出。

能跟這幫人拼殺,張庶寧的實力,已經相當不錯了

甚至聽到這些消息,張希孟都有點躍躍欲試了。他迫不及待想要結束這邊的大典,前往濟民學堂,好好講學,教導天下英才。

這可比在朝中浪費生命乏味多了。

朱棣在旁邊何候著烤肉,尤其是把張承天的嘴塞滿,別讓這小子搗亂,他認真聽著張氏之和張庶寧的話,將一個個名字,牢記在心中。

尤其是黃觀和楊士奇……你們不是想改姓嗎不是想認祖歸宗,又擔心不好處理嗎這事太困難了。

憂慮吧,本王會親自出手,把這幫人都弄到北平,到時候我的蒸王府人才云集,天下無敵!

就連張氏之都錯估了朱棣這小子的鬼心思。他堂堂王爺,跑過來當廚子,自然不能吃虧……濟民學堂的人,咱包圓了!

朱棣把主張削落的文人都弄到了自己摩下,到時候還有沒有靖難呢

其實這個思路還真不錯,只要我和削落的文人湊在一起,削落的刀就落不到我的頭上,絕了!

張氏之這邊,又是吃,又是聊,苦悶極了,

張希孟卻是像個孤寡老人似的,可憐巴巴,經過一夜思考,他終于下定決心。轉過天,張希孟叫來了李善長,“李先生,禮部改革的事情,準備怎么樣了"

李善長一聽這話,就有點頭疼

前面討論了那么多,老李也幾乎立下了軍令狀,賭上了一條老命,可是真正落實起來,依舊容易重重首先就說之前的法令,叫做興學令!

而且根據興學令的要求,是讓各地辦學學,保證適齡學童,不論男女,入學讀書,

在考核的時候,把入學率定在了三成以上,在入學的學童當中,女生不少于四成到四成五·

瞧見沒有,是興學,不是教育……因為當時學堂的數量,根本就不夠,老師也不足。

入學的這部分,也是有很大彈性的。

錢唐認為應該改成教化部,李善長也拒絕這一點。

可教化部首先的問題,就是要教化誰

還是籠統講適齡學童嗎如果有人要去私塾怎么辦

如果有人專門聘請先生,在自家上學,這又怎么算前面張氏之已經論證過,教育是國家的,不能交給士大夫控制,但當時受限于國力,也僅僅是設立了濟民學掌。在各地大力興學而已。

這一刻終于到了徹底改變的時候。

可偏偏皇家又成了最大障礙,李善長可沒有張氏之的本事,他不敢給老朱挖坑。就只能暫時先放在一邊,處理其他問題。

萬萬沒有料到,張希孟把他叫過來,竟然主動提起此事。

老朱沉吟道:“李先生,你看這樣如何,規定所有適齡孩子,必須入學,接受教育!"

"所有孩子"

“對!包括早家在內!還有勛貴子弟,也包括官員子女,其他的民辦私熟,朝狂不否認!"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