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了解了北平兩大財源之后,突然又好奇起來。
“先生,北平地廣人稀,土地也不錯,當初咱在燕山里外都看了,能種田,也能產莊稼。現在北平糧食產量如何?能不能夠吃?有沒有存糧?”
到底是老農本色,朱元璋還是很關心糧食。
張希孟聽到這話,忍不住嘆了口氣。
“主公,本來這事臣想以后說的,北平的糧食沒有那么容易講清楚……既然主公問了,咱們就一邊去行營,一邊再慢慢說吧!”
老朱微微皺眉頭,說別的事情他或許不懂,尤其是工商,老朱愿意當學生,仔細聆聽,可種田的事情,居然他也弄不清楚?
你小瞧誰呢?
朱元璋果斷追問,張希孟也只能把自己研究的心得,告訴朱元璋……這一次他在北平,講學時間格外長,并且沒有回應天的打算,其實就是在研究這些問題。
農業,畜牧業,算是重中之重。
畢竟不管干什么,都要吃飯。而且農業和畜牧業也給工商提供了原料,不解決這個基礎,發展工商就是一句笑話。
可是真正當張希孟開始研究起來,他立刻就意識到了,這事情麻煩了,根本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
甚至他對北方軍戶制最終走向崩潰,也有了全新的認識。
首先說一點,長城一線,是能夠屯墾種田的,這條線基本和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顯然這不是主持修長城的人是穿越者,也不是湊巧蒙上了,而是這條線分割了農耕和游牧的界限。
降水多,就能種田,降水不夠,就只能放牧了。
不過能種歸能種,但是由于卡在這條線上,更容易遇到旱災,一旦哪一年降水不夠,北方必定遭災。
春秋換季的時候,還有沙塵天,另外草原上還時常飛過來蝗蟲。
總體而言,長城一線,農耕條件遠不如江南福地,糧食產量也要少很多。
有些江南的良田,一季能收一石五,一年兩季,能收三石,水澆地收獲更多。
可長城一線不行,普遍能種一季,產量還不足一石。
“這些咱都知道,不過北方地廣人稀,田多人少,家家戶戶,都能多分許多田,就算產量少了,地數也能補上去。”
老朱認真道:“咱覺得不是問題。”
張希孟笑容不減,“主公講的自然是對的,但是卻架不住深究……北方確實可以廣種薄收,但是要廣種,就要多消耗種子,消耗勞力,多浪費時間。主公種過田,這種情形,代表什么,應該很清楚啊!”
老朱怔了一下,確實如此,種田是個最講時令的事情,從種到收,都耽誤不得,往往差了幾天,收獲就天差地別了。
這點在北方,尤其如此。
你說多種些田,彌補產量不足,但是多付出的種子、勞力、時間,這要怎么算?
這里面還有一層,即便是大豐收了,需要搶收糧食,脫粒歸倉。
地廣人稀之下,需要道路,馬車,糧倉……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就算多收獲的糧食,也沒法順利收入倉庫。
入不了倉庫,扔在地里,要不了多久就會腐爛,辛辛苦苦種的糧食,結果竟然白白扔掉。
這種情況,哪怕到了后世,也都不少見。
張希孟跟老朱分析了一路,基本上算是把北平,長城一線,種植糧食的難題,講清楚了。
歸結起來,受限于自然條件,這里旱災頻繁,種植難度大,產量低,需要付出好幾倍的辛苦,需要更大的投入。
最后收獲卻是很有限。
“主公,現在還多虧了我們兵勢強盛,可以驅趕蒙古兵馬,要是蒙古人卷土重來,騷擾邊疆,搶奪百姓糧食。天災人禍,湊在了一起。臣唯恐邊疆還會崩潰,守在這里的人員,也不得不放棄土地,逃回內地。”
張希孟道:“其實不需要土地顆粒無收,無法耕種。只要種田的投入過大,要承受的風險過多,而收獲寥寥無幾,就會造成百姓拋荒,放棄土地,畢竟大家伙都要生存。”
老朱眉頭緊皺,十分揪心,一個種田的事情,還真把他給難住了。
“張先生,既然如此,那就多招募人員,給百姓降低田賦,給他們牲畜,動員將士,協助百姓種田……這些還不行嗎?”
張希孟無奈苦笑,“這些自然都行,但是卻要算在朝廷的支出上面。而且也都是臨時措施,治標不治本啊!”
老朱咬了咬牙,“那先生到底有什么治本之策?”
張希孟道:“治本之策臣也說不好,但是臣覺得,可以從這兩大難題下手,針鋒相對,或許能拿出辦法。”
“你說!”
“這第一條,就是種田成本的問題,能不能用罪犯種田,甚至從外面雇傭勞力……先把這個花銷降下來。然后要修建道路橋梁,建造糧倉,幫著百姓解決燃眉之急。”
朱元璋點頭,“這些都可以,只不過咱聽著也像是治標不治本,跟咱想的也差不多啊!”
張希孟笑道:“這就要說到如何克服風險了……臣以為單獨的農戶已經不行了。”
老朱怔了一下,“先生什么意思?是需要百姓聯合起來,就,就像河南那樣,以村社合作,耕種田畝?”
張希孟搖頭,“還是不行,河南是短暫恢復,日后還要把土地交給百姓。其次,北平等地,胡風侵染,根本沒有穩妥的村社,指望著效仿河南,也是行不通的。”
朱元璋想了想,突然笑道:“聽先生的說辭,必定是還有辦法,說出來聽聽。”
張希孟道:“確實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籌建屯墾公司。”
“屯墾公司?”
“對!現在北平的情況,小農維持不下去,村社無從談起,就需要規模更大,扛風險能力更強的屯墾公司!”
張希孟向朱元璋分析,必須足夠強大,人員多起來,規模打起來,這樣一來,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說旱災的問題,單個農戶不行,朝廷出手,又因為反應遲鈍,耗費巨大,會得不償失。
但如果有個幾千人的公司,就可以自己引水鑿井,解決問題。就算解決不了,也不至于一下子就破產。
而且屯墾公司可以自己修路,建糧倉,養牲口,雇工。
這點非常重要,張希孟說得也很含蓄……但是朱元璋卻是聽懂了,假如只是一個農戶,伱讓他雇人給自己干活,實在是難為他們了。
可如果是一個公司,隨便雇傭些犯人,幫著搶收糧食,這不是理所當然嗎!
甚至可以從外面雇工,干脆點說,可以從高麗倭國,弄來勞力,替公司干活。
而且面對這種規模龐大的屯墾公司,也便于紓困,有什么難題,都可以和朝廷談。
他們完全能承接朝廷的資助,同時又能提供充足的糧食,供應北方的軍需開支。
老朱略沉吟,問道:“先生,你看這樣,能不能讓朝廷官吏,負責屯田……”沒等說完,老朱自己就把話咽回去了。
交給官吏,他們的第一目標,肯定是滿足朝廷的胃口,尤其是取悅上官,絕對沒法長久維持。
這個屯田公司的核心要義,就是通過龐大的規模,對抗風險。同時又靠著規模,賺取足夠的利潤,才能順利維持下去,不但自己能活得很好,還能給軍中提供足夠的糧食,甚至讓北平實現自給自足。
只不過話說到這里,還沒有講清楚一件事,怎么才能賺錢?
沒有機器,化肥,一個人不眠不休,能干多少活兒,需要拿到多少報酬,這并不難算。
即便屯田公司的效率比單個農戶高,也沒有多少利潤可以榨取。
說到這里,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必須從外面引進勞力,并且狠狠壓榨,干最多的活兒,吃最少的飯,窮盡一切手段,才能擠出足夠維持一切的利潤。
老朱深吸口氣,“先生,這就是對倭國用兵的真意吧?”
張希孟微微沉吟,隨即道:“主公,其實光有外面的勞力也不夠。尚需要充裕的人才,能夠妥善管理,經營妥當,才能真正成功。”
老朱想了想,很認真點頭,“這點你放心吧,咱算是看透了,北平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先生嘴里的人才!這塊兒實在是人才太充裕了,遍地都是!就那個勾搭別人娘子的,咱看著就不錯!反正臉皮是夠厚了!”
張希孟瞠目結舌,就算你說得對,咱也不用這么直接啊,含蓄,含蓄點!
老朱也懶得廢話了,他算是徹徹底底聽明白了,不是朱棣適合北平,而是現在北平這么個情況,塑造出了此刻的朱棣,相輔相成,互相成全了。
老朱不知道的是,就是他剛剛的一句話,算是救了那個勾搭別人媳婦的倒霉蛋……像他這種不要臉的東西,在犯人里面,也是受欺負的,要拴在尿桶上,活活熏死。
本來是要把他送去伐木,有個一年半載,就可以埋骨山間,給土地增肥了。
可就是老朱這句話,他被派去種田,幸運的是,這家伙會點醫術,家里頭還有個小藥鋪,到了田莊之后,他僥幸治好了牲口的病,一下子出名了……多年以后,糧食巨頭西門大官人,還是會回想起那個波瀾不驚的下午。
原來咱也是跟陛下一起蹲過大牢的人啊!
(本章完)